-
1 # 子屠龍
-
2 # 淮山飛雨
1861年 ,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行宮 ,任命了八個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 :怡親王愛新覺羅·載垣 (清聖祖玄燁六世孫) 、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 (鑲藍旗主 、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的七世孫) 、大學士愛新覺羅·肅順 (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額駙富察·景壽(尚道光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 、軍機大臣託和絡·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
同時,咸豐帝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 ,八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
咸豐希望後宮和八大臣能互相制衡 ,但很快雙方就因為權力之爭發生了矛盾。
八大臣最後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輕敵。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把後宮婦人放在眼裡,而且很明顯地表露了出來。
咸豐去世後,御史董元醇上奏摺請兩宮皇太后權理朝政(這件事也許是慈禧派暗中授意),兩宮皇太后召見八大臣,肅順等以咸豐皇帝遺詔和祖制無皇太后垂簾聽政故事,擬旨駁斥。兩宮皇太后與八大臣就此事激烈辯論。據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記載,肅順等人恣意咆哮,“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
而太監信修明的《宮廷鎖記》,記載慈禧的太監劉得壽的話,也說肅順如何強橫。劉得壽當時隨駕熱河,親眼所見應該不虛,而那時咸豐剛剛去世,靈柩尚未回京,肅順就已掩飾不住自己的驕橫狂妄。此段敘述見下圖:
一向爭強好勝的慈禧,作為小皇帝的生母,豈甘心受制於宗室和大臣,所以聯合一直被咸豐猜忌而不得志的恭親王奕訢、還有醇郡王奕譞、睿親王仁壽等,採用快速行動、各個擊破的策略,擊敗了八大顧命大臣。
八大臣失敗的最重要的因素大概是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的堅固聯盟。
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都是道光皇帝的兒子,都是死去的咸豐皇帝的異母弟,是新皇帝的親叔叔,而顧命大臣中的幾個宗室,則是和新皇帝血緣關係比較遠的分支。
在恭親王奕訢發動宮變時,恭親王走進準備停放咸豐靈柩的乾清宮,鄭親王還質問恭親王:“哎?原來是老六!你怎麼敢來這裡!”“這是你隨意出入的地方嗎?誰準你進來的?為什麼不穿孝服?”
恭親王也反駁道:“我是當今聖上的皇叔,正統龍子!你這個王能來,我這個親王不能來嗎?”
所以這次奪權,既是君權和相權之爭,也是帝胤貴族和宗室貴族的權力鬥爭。
八大臣失敗的第三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是回京的安排上。
由於嗣皇帝需要先回京,好在咸豐靈柩回京後可以跪迎,所以肅順讓載垣、端華等先護送兩宮皇太后和小皇帝回京,自己護送大行皇帝靈柩回京,想親自控制著咸豐的靈柩。但咸豐已死,如今的權力核心其實是小皇帝,肅順親自護送靈柩反而遠離了權利中心,對於京城之事並不知曉。
結果在肅順護送咸豐靈柩回京途中,路過古北口和京城之間的一個小驛站,醇郡王奕譞帶人在半夜趁其不備活捉了肅順。《晚清侍衛追憶錄》裡,參與此次抓捕肅順行動的富察·阿巴力翰詳細講述了抓捕過程。
肅順住的院子只有五個侍衛,藝高膽大的富察·阿巴力翰和蘇爾勒先跳進院子,和這些侍衛搏鬥,並開啟院門,其他人衝進來逮捕了肅順的侍衛們。等肅順從屋裡出來,把他活捉後,連夜趕回京城,送入宗人府大牢。
第二天寅時,富察·阿巴力翰等人就從恭親王府向紫禁城出發,又在恭親王和醇郡王帶領下進入紫禁城,抓捕了其他大臣。
這裡便牽扯到肅順等人的又一個導致失敗的因素,就是喪失了重要職位的軍權。
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讓侍衛親軍穿上黃馬褂,進入紫禁城,把乾清門、隆宗門、景運門、乾清宮等處的侍衛全換成自己的人。
據富察·阿巴力翰回憶,此時醇郡王已被兩宮懿旨封為“領侍衛內大臣”。恭、醇親王和領班大臣與乾清門什長沒說幾句對話,當班什長即恭順地將人撤下。
而遇到因為疑惑而不配合或稍作抵抗的幾個黃馬褂侍衛,恭親王當機立斷給他們扣上抗命的帽子,命人將其拿下捆走。
把侍衛換班之後,恭親王便走進乾清宮,和鄭親王等發生了爭執,就在對方叫御前侍衛捉拿恭親王時,侍衛們反而上去把鄭親王等人捆起來了。
這次政變在24小時之內便結束了。大概也是雙方實力不太對等吧。八大顧命大臣的結局是:
載垣、端華在宗人府空室自盡,肅順處斬,褫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職,穆蔭發往軍臺效力。
這次政變,因載淳登極後擬定年號為“祺祥”,故史稱“祺祥政變”;這年為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因政變發生在北京,又稱為“北京政變”。
回覆列表
咸豐臨終託付兩宮(兩個太后)、八大滿洲貴族,共同擁立幼帝,是有權力制衡的目的。我們大體來看看,從最宏觀的層面看,分為八大臣和兩宮;再小點看,八大臣分為皇室貴族和軍機大臣兩派,兩宮分為東太后、西太后。咸豐不可謂煞費苦心,要有意平衡朝堂勢力,相互牽制。
咸豐死後,他安排的帝國政務的處理流程是:先後八大臣擬好旨意,再交給兩宮蓋章確認;咸豐臨終特製“御賞”、“同道印”兩枚印章,作為日後頒佈詔諭的信符。而這兩枚印章一枚“御賞”交待給皇后鈕鈷祿氏掌管,另一枚“同道堂”本因交皇太子載淳收掌,但因其年幼,由其生母懿貴妃(慈禧)代為掌管。
咸豐設想的帝國後事,我們看看也覺得很合理,權力得到有效制衡,不至於哪一方權力特別突出,讓皇權旁落。但是,現實非常的殘酷,權力的鬥爭充滿殘忍,在咸豐斷氣的那一刻,權力的鬥爭已經開始。
一、八大臣和兩宮爭奪最高權力。
八大臣突然間被咸豐賦予皇權的加持,那是春風得意啊,他們也怕兩宮重新收走權力,所以那是嚴防死打。
兩宮那邊是孤兒寡母,又在深宮,在權力的對峙上,雖然名義上有最終決定權,但是畢竟很虛。
於是,兩宮秘密通知在京城同洋人打交道的恭親王奕訢,趕快來承德避暑山莊。因為在哪個時候,最適合聯手的政治勢力就是恭親王奕訢。原因:一、咸豐和奕訢從小一起長大,奕訢的母親靜貴妃是咸豐的養母。二、奕訢留守京城,同英法聯軍打交道,成為對洋人的政治代表。三、奕訢在京城聯絡了一批留守京城的重臣。
奕訢同咸豐雖然年紀只差一歲,小時候關係很好,但是長大後,還是受到咸豐皇權的打壓,一直沒有大的出頭。他也很需要機會展示自己。因此,他接到兩宮的通知後,快馬加鞭趕到承德。
雖然八大臣盡力阻止奕訢同兩宮太后見面,但是奕訢還是利用他的機智,成功讓自己單獨見到了兩宮。叔嫂一相會,就定出了計謀:以小皇帝登基大典為理由,小皇帝和兩宮儘快回京城,在京城治辦八大臣。也不奇怪,在承德這塊地,都是八大臣的人馬。
二、兩宮和奕訢的輿論造勢
還沒回京前,很多京城等地的大臣紛紛上奏本,要求兩宮垂簾聽政。八大臣看了就很不高興,就來找兩宮,要求給這些臣子一些警示。
兩宮不同意,雙方就發生爭執。然後,八大臣用罷工威脅。沒辦法,兩宮蓋了章,下發群臣,予以警示。
這就給人造成八大臣欺負孤兒寡母的影響,兩宮贏得輿論的支援。肅順是一個能幹的大臣,他透過第一次與兩宮的交鋒,已經感覺慈禧的難以對付。出宮後,他提出要在承德剷除慈禧,但是八大臣有些人不同意,只好作罷。
三、咸豐梓宮回京途中的鬥智鬥勇
1、奕訢最早趕回北京城。入城後,他馬上找到控制京、津一帶的兵部侍郎勝保,準備發動政變。同時,他及時聯絡在京城的大臣,做好應對。
2、兩宮找出理由,向八大臣提出先行趕回京城。肅順為首的八大臣居然同意了,傳聞有兩個:一是肅順已經安排好殺手,準備幹掉慈禧,營造自己不在場的證據。二是肅順要親自護送咸豐梓宮抵達京城,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忠誠。
3、除了肅順外,其他七個大臣也被糊里糊塗的安排成,提前到達京城軍機處。八大臣太過於自信,以至於被兩宮及奕訢,分開各個擊破。
四、八大臣的失敗
小皇帝及兩宮到達京城後,一番向京官哭訴後,就確立了政變的思路,搭建了北京城內的帝國新的執政班底。
接著是七個大臣來到軍機處,奕訢帶人把他們押往宗人府。肅順當時剛到密雲,還沒進入北京城。這邊京城的政變勢力,收拾完七大臣,就連夜趕到密雲,抓了肅順。肅順孤掌難鳴,只有被抓的份。
兩宮和奕訢的政變成功,八大臣完全沒得反抗。
四、八大臣的最終結局
載垣、端華、肅順,被以大不逆罪,判為“凌遲處死”。後來,小皇帝開恩,載垣、端華自盡,肅順拉去菜市場口砍頭。
景壽革職,穆蔭革職並充軍邊疆,匡源、杜翰、焦佑瀛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