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暖心理
-
2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這個問題問的特別好,因為提問者在說一個人在某方面自卑,而不是說這個人自卑。我們經常會說,某個人自卑或自信,其實這樣描述是不完全正確的,通常一個人不會完全的每個方面自卑,而是隻體現某幾個方面。大多數人身上,既有自信的一面,也有自卑的一面。所以,這個問題在問,一個人在某方面自卑,是非常具體的。
那麼,他會看不起連他都不如的其他人嗎?這要分為幾種可能。
一、會看不起。
他會看不起什麼樣的人呢?如果說這個自卑的人本身對自己的經濟狀況不滿意,那麼他就會看不起比他自己經濟收入低的人。而如果說這個自卑的人對自己的文化水平很自卑,那麼他也會看不起比他文化水平低的人。
二、不會看不起
有的人可能會說,這個不一定。有的在經濟上自卑的人,他也會佩服那些經濟收入比他低的人。是的,但是這個佩服不是因為經濟收入比他低,而是因為這個經濟收入比他低的人,有他更向往的其他東西。他會因為這些更重要的東西,而對這個人產生佩服之心。
如果說一個人(甲)在某個方面自卑,另一個人(乙)正好在這方面也不如他,那麼有可能會看不起。前提是這個乙沒有甲認為更需要的東西,
每個人身上有很多屬性,一個人沒有絕對的自卑,也沒有對另一個人絕對的看得起或看不起,只能說具體到某個點時,才會有。
-
3 # 父母學點心理學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更傾向於認為,是一個人內心自卑,然後把自卑的緣由深信為是因為某一個方面造成的。否則的話,應該是我知道自己某方面有不足,我有弱項,但不見得一定要為此自卑,反正人人都有長短項。
深陷自卑的人會誤以為,只要解決了導致我自卑的那個方面,我就萬事安好了,比如說我長得更高些,我眼睛再大些,某方面能力更強些。曾有來訪者,自卑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的耳朵太大了。但這終究是水中撈月,因為解決了這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等著跳出來。
自卑,是自己對自己的不接納,是心底裡瞧不起這樣的一個自己。而這個還不能出現在意識層面,也就是說並不能坦然承認我有不足,我有弱項。由此,對自己的不接納、嫌棄就會向外投射,會習慣性的抓別人的錯、看不起別人,好讓自己能夠不感受到自己對自己的嫌棄。
所以一個真正的自卑者,是一定會攻擊他人的。其實自卑者是喜歡跟比自己弱的人在一起,一方面他弱就顯得我強,我對自己的嫌棄可以少一些;另一方面,我還能經常嫌棄看不起他,可以讓自己感覺更好一些。而遇到比自己強的人,他也會在心底挑他某一方面的刺的。
內在有太多看不起自己,外在一定會投射出來有多看不起別人。只是有些人表現出來,而有些人壓在心裡,表面很謙遜心裡挨個地看你們都很不屑。
自卑,並不是要改善哪個面,而是要修改自己的人生地圖,重新建立認知:有不足並不可怕,承認自己的不足,並不會讓自我破碎。
關注《父母心法》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精神分析既是育兒學,也是人格鑑賞學。
-
4 # 21點心理學
其實一個人看得起看不起別人和自卑與否並沒有直接關係。
這首先要弄清楚自卑,自信,自負三者之間的關係。十一認為三者產生的直接原因來自比較,而比較的原因是一種驅力,或者說本能,一種追求美好生活的嚮往,弗洛伊德將其稱之為本能,阿德勒將其稱之為追求優越,馬斯洛則認為這是自我實現。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並不是悶著頭自己向前發展的,我們要尋找一個參照物,來衡量自己的發展程度,所以很自然的就有了比較。比較的過程中自然就有了好的差的,多的少的,美的醜的等等區別,而自卑,自信,自負也就這樣產生了。
一般的認為:
自卑的人看不起自己;
自負的人看不起他人;
自信的人認清了我是誰。
曾經有個來訪者剛來諮詢的時候就表明自己很自卑,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擔心自己詞不達意,怕被人嘲笑,但自己又很羨慕那些在公眾場合滔滔不絕,吸引目光的人,所以不知道該怎麼辦,想克服自己自卑的問題。
然而,深入瞭解之後,才發現來訪者真正的問題並不是自卑,而是自卑與自負思維的交替衝突。比如來訪者在看到那些站在聚光燈下滔滔不絕時,來訪者首先是羨慕崇拜,然後經過自我審查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這樣的成功經歷,甚至從來都沒有做出過這樣的事情,所以自卑的狀態出現了。但是隨後,來訪者又會產生類似於自我安慰的自負思維,來訪者會想“這其實也沒啥了不起,看他在這光彩的很,其實背地裡並啥樣”。類似這兩種狀態會交替出現,因此來訪者這樣表面自卑的人自己很難做出行動去改變自己的狀態。
那麼自卑的人會去和不如自己的人比較,近而看不起他們嗎?
當然有可能,但正如開篇所言,這和自卑沒有直接的關係,而與受教育的環境比如父母教養方式,簡單點說就是教養。
一個有教養的人會換位思考,當遇到不如自己的人,他們不會瞧不起,而是感同身受。而這與自卑自信自負無關。
-
5 # 安慰記心理小店
自卑是一種軟弱和無力感交織的複雜情感,認為自己不如別人,而且是自己無論如何都沒辦法趕上別人。一個人自卑的方面往往也是他自己最在意的方面。試想一下,如果一位優秀的籃球運動員不會游泳他會很自卑嗎?應該不會,因為他的運動能力透過籃球已經可以證明,游泳並不是他重視的運動。但如果這位籃球運動員數學運算能力奇差,他就有可能會因此自卑了,畢竟我們對於基本的 數學運算還是會比較重視的。因此,從某人是否會因自己的劣勢而感到自卑可以看出他對這一領域的價值判斷,也就是價值觀。
而看不起一個人,也就是說從評價者的角度來說這個人沒有價值,沒有用,也是評價者價值觀下的判斷。從這個角度來說,自卑和看不起都表示出個體對這個方面的重視和價值的肯定,是有一定聯絡的。但是,未必都會是這樣的表現。
自卑有程度之分,一般人在與在某一領域表現十分優秀的人在一起比較式多多少少都會體驗到自卑,當你和這個人在其他領域相似點越多體驗會越強烈。但離開這個比較的情景之後往往會緩解。更嚴重一些的這種自卑不會緩解,漸漸演變為對這一領域的迴避,認為自己在這一領域一無是處。如果是這種情況,個體一般不會再去看不起別人了,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是最差的了。
還有一種情況其實也很常見,個體因為自卑,而且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技不如人,往往會先去指責別人,很多時候甚至是雞蛋裡挑骨頭。這是典型的攻擊型自我防禦,他的這種看不起別人是為了讓自己免於被看不起。
-
6 # 海納心理
我們說一個人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內因(主觀因素),外因(客觀因素)。
比如自身性格特徵(自我認同感),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及時收到愛的迴應,肯定及在意),成長環境(壓抑,攀比),社交(受挫,工作未得到肯定)等,長久以往,會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認可度,當對自身的認可度下降,可以理解為自卑由生!
如果一個人經常處在被抬高,奉承,攀比氛圍較強的環境,那麼我們說自尊心是很強的,所以一旦這種強的自尊心受挫,會很輕易自卑,懷疑自己,抗挫能力差!
同時,自卑的人也會採取防禦措施,以便讓人覺得他並不是個自卑的人,逃避自己的真實性——自卑!所以會更顯看不起他人,以對外界起到一種假象“看,我不自卑吧,因為你們都不如我”,其實這是一種較強的自我防禦,自身也會很痛苦,也會影響人際交往!聯絡第二段影響自卑的因素,那麼是可以慢慢並且可以漸深挖掘原因並加以有效心理干預的!
-
7 # 滬漂少女靈芝1
一個人在某方面自卑和是否看不起不如他的人,這兩者沒有必然聯絡。答案就在於自卑的表現形式和追求優越目標的方式上。
很多人一定認為,自卑的人就不敢與人交流、不敢表現自己,不敢在公眾面前講話、不敢去進行挑戰。其實這個認為是錯誤的,因為自卑感的表現形式是有很多種,表現形式主要與自己的生活風格有關,人們在表達的時候,會用符合自己生活風格的方法去表達,也就是說,生活風格的不同,造就了自卑感的表現形式差異。
先了解一下,自卑感的表現形式:
三個人都很羨慕有錢人的生活,在面對比他們有錢的人,一個表現出很拘謹、不敢大聲說話;一個強裝鎮定、表現出無所謂的狀態;而另外一個不屑一顧,說有錢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三個人,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也是三種不同的生活風格。因為生活風格的不同,導致了個體在追求自己優越目標所用方式也不同,不同的方式使在行為表現上不同。
再瞭解一下,追求優越目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越目標,如:孩子都想得到父母的關注,一些孩子透過調皮搗蛋來引起父母的注意;一些孩子透過做家務來獲得父母的關注;一些孩子透過與別人打架來引起父母的關注,等等等,他們的優越目標都是得到父母更多的愛和關注,但是在方法上卻不同,這就是他們自己的生活風格造成的。
如果個體過度的只追求優越目標,不顧他人和社會需要,就會形成優越情結,也就是透過製造一個特殊的自己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如孤傲自大、一意孤行、目空一切等等。
瞭解完上面兩點,就可以進入正題了:自卑的表現和追求優越目標的方式
一個人在某些方面自卑和會不會看不起不如他的人(這個不如他的方面,一定是個體自卑的方面,不然就沒有意義)。兩者並沒有什麼必然關係,如果說有聯絡的話,只能說是生活風格上的聯絡。
個體面對比他優秀的或者無法抗拒的人,會自卑,至於這個自卑感怎麼表現出來,是根據這個人的生活風格,可能是卑微屈膝;可能是自大;可能是自責、自虐;可能以對方為奮鬥布標等等等等。
個體在面對不如他的人,可以說讓個體會心情大好,有成就感、自豪感,這種情況下,個體自尊心會得到滿足。如果,個體是那種不顧一切追求優越感的人,那麼就很可能會透過打壓“弱小”來滿足這種扭曲的優越感。當然,如果是這種情況,個體在比他強的人面前,一定會表現的很強勢、自大。
也就是說,在個體生活風格上決定了,怎麼表現自卑感和追求優越目標去獲得優越感。
-
8 # 數字世界顏子然
積極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反芻”,指的是人反覆地沉思那些消極的事情和想法。在認知心理學裡,人有一種反覆體驗創傷性事件以進行心理建設的傾向。反芻的出現只是因為有一部分人不擅長進行自我建設,沒有從負面體驗中找到一條通向積極體驗的道路。 承認錯誤並不會降低自己的尊嚴。
回覆列表
我想首先分享一個心理諮詢中非常注重的一個要素,無條件積極關注,就是無論對方表現出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正向行為還是負向行為,你都接納,並試著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這個在我們的生活裡不容易做到,向來以“無條件愛”我們的父母親也很難做到,他們會將我們與鄰居家的孩子比較,會將他們沒有完成的夢想安放在我們身上,所以他們只會肯定我們一部分的選擇,而容易忽略掉我們真正內心的聲音。久而久之,我們變得也不再接納自己的一些部分,我們也在評價自己好或者壞,我們不能夠像我們本然的那樣去生活,而是為了其他人的一種期待,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尋找一些對比的例子,也與父母那個理想中的孩子比較,由此,才有了各種方面的自卑,因為總有鄰居家的孩子比你優秀。
所以當他看到一個人連他都不如的時候,他的比較的心理也會下意識地出現,因為他已經習慣用有條件的方式去關注自己和其他人,他會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將人對比分成好還是不好,行還是不行,他也會像看不起自己那樣看不起別人。但是這不代表,他能夠意識到自己看不起別人,因為他可以透過覺察,透過道德的束縛,通過後天的調節,讓自己內心那個悲憫,接納自己和他人的那部分出來,所以他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慢慢地接納其他人,但是當他真正可以完全沒有看不起不如他的人時,也是他無條件接納自己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