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羊讀史

    中央集權制度──秦朝留下的最大政治遺產。一、周初實行分封制是歷史的進步

    周初透過分封,大大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使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較之於夏、商:

    1、以“封建親戚”為主,使“中央”管地方更“親近”;

    2、將同姓王分封到商時的“外服”之地,使“中央”管的地方更遠;

    3、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國內需再分封,使“中央”管地方更深;

    4、被分封諸侯對周天子有明確義務,使“中央”管地方更“細”;

    5、制定明確的、森嚴的、與爵位等級相匹配的禮樂制度,使“中央”管地方更“有法”;

    6、另派監國,使“中央”管地方“更緊”。

    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壯大,到西周後期,加之周天子荒淫昏庸,王權衰弱,分封制被破壞了。長達550年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不止,民不堪苦。統一,成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政治”,最大的現實,最主要的歷史趨勢。“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羊傳·隱公元年》)、“定於一”(《孟子·梁惠王》)、“一同天下”(《墨子·尚同中》)等等這些言論的出現,都說明了這一點。公元前221年,秦國經過10年的兼併戰爭,最後完成了這一歷史任務。

    ▲秦滅六國

    秦建立中央集權制--郡縣制

    鑑於春秋戰國之亂,秦朝的廷尉李斯認為都是“分封制惹的禍”:“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史記·秦始皇本記》)。秦始皇也認為:“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史記·秦始皇本記》)!於是,秦朝廢分封,置郡縣,建立了一整套有別於周朝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這套制度一經建立,其後雖然歷經改朝換代,甚至歷經社會性質的變化,但都承繼並發展了這一制度,歷時已經2000多年了。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有哪些基本特點呢?

    1、皇帝專制。

    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規定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全國軍政大權最終操縱於皇帝一人之手;還規定了皇帝的專門稱呼和用語,以確保皇帝的神聖權威。

    2、全國實行郡縣制。

    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為若干個縣,由郡守督責;郡守、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秦代郡縣圖

    3、完備的官僚制度。

    中央以皇權為中心,設立“三公九卿”官制,“三公”各有職守,彼此牽制;丞相之下的“九卿”分掌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地方則是郡守、縣長層級負責管理。秦朝開創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較為完備的官僚制度(官僚政治),這也是對過去數千年來的世卿世祿制度的否定,標誌著中國貴族政治的終結。

    4、嚴酷細密的法律制度。

    秦始皇參照六國律令,制訂了全國通行的嚴酷細密的法律,從秦簡所見近三十種律名來看,秦律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所調整的法律關係也相當廣泛,遠遠超出李悝《法經》的六篇範圍,對後世影響重大:“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記·秦始皇本記》),而且“法不阿貴”。

    秦朝開創的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體制,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極為深遠。

    1、使統一成為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的主流;

    2、促進了中華民族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3、是人類四大古代文明中得以持續發展至今的唯一倖存者的保證;

    4、是造成爾後出現重大、頻繁的皇位之爭、君相矛盾、地方與中央矛盾、官民矛盾的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秦朝建立的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體制,實際上承襲了很多過去的政治制度和歷史文化傳統。

    1、皇位世襲,嫡長子繼承製,實際上是對“三代”以來,特別是在西周被大大強化了的宗法制的直接承襲。

    2、春秋時期,秦、晉、楚已經在邊境之地設縣,春秋末年,各國已經開始在邊境之地設郡了。廢分封、行縣制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之一,戰國時期的三晉地區實行以郡統縣制,並由邊境擴充套件到內地。分封制在戰國後期實際上已經成為歷史了。

    3、商鞅變法中有按軍功受爵、“法不阿貴”等內容,這對廢除貴族世襲特權,形成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礎;春秋以來,各諸侯國為了發展壯大自己,紛紛選賢任能,貴族政治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官僚制度。

    4、春秋以來,“禮崩樂壞”,各國相率變法,已經形成了新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系統。

    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為什麼能夠建立並得以長存2000多年呢?

    1、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自然結果。

    中國自近5000年前的炎黃部落聯盟以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隨著部落聯盟規模的逐漸擴大,隨著“管理”越來越成為一門“學問”或“賢能”的代名詞,部落聯盟的首領,由過去的完全依靠本部族的實力征服,逐漸變成了在本部族實力的基礎上,還要靠崇高德性和超凡能力的誠服公舉,這才有了4000多年前的堯舜禹的“禪讓”。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隨著社會矛盾日益增加和劇烈,隨著階級分化越來越明顯,“管理”就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必須,歷史的發展就越來越要求“國家”的出現了。於是,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而“王位”的產生,雖然禹仍然按傳統要“禪讓”給伯益,但因禹是死在“王位”上的,未能做“禪讓”後的“太上王”,加之伯益可能能力有限,輔佐禹的時間又太短,沒有建立自己的威信,而“禹子啟賢,天下屬意”(《史記·夏本記》),伯益便讓位於啟。啟死後,雖然其子太康不賢,但仍然將王位傳給了他,開啟了“傳子不傳賢”的“家天下”傳統或制度。從穩定政局、穩定社會,促進私有制發展的角度說,“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可能具有進步性。夏是在部落聯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其政治體制帶有很多部落聯盟的傳統,即夏王主要管理原承繼的“華夏族”,對其他部族的“行政”就可能不干預了,但其他部族要尊重夏的“王”的地位。也就是說,當時的夏朝政權,有“中央”,但幾乎不管地方。400多年後,湯滅夏建立的商朝,實行了較有系統的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中央設相、卿士等掌管政務,地方封臣服的方國首領為侯、伯,他們要定期向商王納貢、奉命征伐等;將全國的行政區劃分為“內服”與“外服”,內服是王畿,由商王直接統治,外服是各個臣服的方國轄區。500多年後,“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周朝修改商朝的內服外服制度,實行分封制,大大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800多年後建立起來的秦王朝,廢分封,設郡縣,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統的中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實現了全國行政的真正統一。秦朝雖然建立了高度集權的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但地方分權的傾向、分立的傾向仍然嚴重地存在著。中央反對地方分權、分立的鬥爭,經過了1100多年後,到了宋朝,才最終以中央對地方的勝利而告終。即中央集權政治體制最終鞏固下來,直到宋朝才完成。

    2、是避免分裂割據和戰亂的需要。

    後來的中國歷史反覆證明,只要中央政權衰弱或消亡,社會就會動亂,國家就會分裂,戰亂就會四起,社會經濟就會被破壞,人民就會無家可歸,時代就會倒退。所以,就是在當今,中國仍然選擇了中央集權制度。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

    3、是“權力”固有屬性自然發展的結果。

    權力在人類文明史上自誕生以來,其發展的本能就是“集權”——權力趨大,權力趨專。所以,人類歷史上才有了無數弱國想發展成強國,小國想發展成大國,強國想發展成超級大國,超級大國想發展成為統治世界的帝國的驚天動地之舉;國王或皇帝只要可能,都是趨於唯我獨尊、至高無上的。在這一系列的驚天動地之舉、趨於唯我獨尊的過程之中,政治生態的宿命一再地被輪迴,直到今天,人類的文明還沒有完全突破這一輪迴。

    4、是當今主要政治實體的基本選擇。

    在當今世界近200個國家中,選擇聯邦制的只有20多個,即近90%的政治體制都是中央集權制。

    中央集權制度,是秦朝留給後世的一份最大政治遺產,其中的歷史因果和啟迪需要我們後學者認真、深入地品評。

  • 2 # 一碗高沫兒聊歷史

    秦始皇憤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之後,為了將贏氏家族傳至萬萬世,實行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改革措施,來鞏固他的中央集權。

    比如:實行三公九卿制、廢分封改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等。

    而這些政治改革中,我個人認為“書同文”配合備受後世批判的“焚書”行動,最終強制天下人只能使用同一種文字,才是秦始皇留給後世最寶貴的改革遺產。

    正因為同一種文字的維繫,使得之後的兩千年裡,華夏大地不論如何分裂、最終還能走向統一,異族幾次入主中原,文化的傳承卻一直不曾斷絕。

    那麼秦始皇是如何做到統一文字,之後有經歷了什麼發展呢?

    秦始皇統一文字

    殷商以後文字逐漸普及,發展到春秋戰國之後,因為交通交流不便以及列國各自為政,因此各個地域之間的文字就出現了很大的差異。

    秦統一六國之後,因為文字不同使得政令下達非常不便,而六國又是剛剛征服,各地叛亂時有發生,因此統一文字就成了必須馬上要解決的一件事。

    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

    李斯等人以秦國原本使用到的文字“秦大篆”為基礎,對筆畫進行精簡,並參照六國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

    以小篆為基礎,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以此為字典,規範全國用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

    (下圖為秦小篆)

    又因小吏日常記錄需要快速便捷,並且以漆為墨在竹簡上記錄,筆畫無法做到圓潤自如,因此李斯又在小篆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將圓轉的筆畫改為方折。

    因為是胥吏書寫所用的文字,就稱為隸書,後世稱為“秦隸”

    兩種文體形式在全國進行推廣,小篆作為官方文字,隸書作為日常使用文字。

    公元前213年,李斯提議不能讓百姓藉助古代發生的事情,來議論現今的朝政,不能私下傳授知識,以此來對天下人的思想進行控制。

    秦始皇聽從了他的建議,下令除秦國傳承的書籍,其餘六國以及私人收藏的書籍全部收繳焚燬。

    此舉雖然對文化傳承的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但也從根本上消滅了六國文字。

    因此自秦開始,作為中華文明載體的文字再沒有出現過分裂。

    漢字的演變

    秦亡之後,小篆因為書寫太過繁瑣,逐漸被書寫簡便的隸書替代,到東漢時期漢隸徹底取代小篆成為官方文字。

    但小篆並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因為筆畫複雜,可以任意新增曲折,就一直被作為印章上的防偽文字使用,一直沿用近代,才被新的防偽標識所取代。

    隸書在漢代經過進一步簡化,慢慢脫離了象形的範疇,逐漸發展成熟,其字型越來越向繁體漢字演化。

    自此之後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演變,隸書逐漸派生出了楷書、草書、行書。

    後來僅是書法形式的變化,但文字框架已經固定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繁體漢字。

    新中國成立之後,有鑑於繁體漢字筆畫過多,難以迅速被掌握應用,因此進行了文字改革,在引入漢語拼音輔助學習的同時,對繁體字進行簡化。

    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協會發表了《簡化字總表》,收字2274個,隨後向全國推廣。

    正是文字的統一,才將不同地域、操著不同口音的人們,從思想上統一了起來,因為我們共用一種文字,我們傳承著同一個文明。現在漢字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記錄形式,更是華人的精神寄託,那一撇一捺之間,是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是每個炎黃子孫割不斷靈魂紐帶,這就是始皇帝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 3 # 楊哥看世界Y

    我認為秦朝最大的政治遺產是第一次在華夏民族建立了大一統的思想。中華民族浩浩蕩蕩五千年正如三國演義開篇所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秦朝建立大一統思想以來中國分裂和統一總是不斷的出現,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大一統的多民族的國家是絕大多數人的追求!

  • 4 # 探微閣主

    其實秦朝最大的政治遺產是書同文!

    中國的疆域太大,放在資訊交流如此流暢的今天,也是數一數二!

    然而在那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要走好幾個月的時代來說,有效統治並且地方還能不遺餘力的擁護中央並不太容易!

    疆域太大的另一面就是方言眾多,特別是南方地區,過了一個山頭可能就聽不懂對方在說些什麼了!

    所以,書同文才使得境內操著不同方言的人可以正常交流!

    在西方強勢文化入侵中國以後,曾經有一種聲音,認為漢字是中國落後的根源!有一大部分人力主漢字羅馬化,也就是用羅馬字母來拼音,也是我們現在用的,不同的是他們要完全摒棄漢字,只留拼音,就像現在的韓語!

    後來沒有施行下去,並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為中國方言太多,同一個漢字每個地方讀法都不一樣!你用普通話發音來拼,很多地方的人都看不懂的!如果各自安各自的讀音來拼,那將來各地區的人將完全無法交流,越來越疏遠,很有可能陷入分裂!

    書同文的意義影響深遠,中國在歷史上能一直保持大一統的狀態,書同文是有很大的功勞的!

    在這一點上,可以參考一下西歐、印度等!

    西歐大致分為兩個語系,羅馬語系和日耳曼語系!這兩個語系都是採用羅馬字母。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德語、葡萄牙語、荷蘭語,某種程度上相當於中國各地方言了,相通卻不一樣!

    歐洲歷史上也不乏偉大的人物想把歐洲整合,不管是曾經的羅馬、還是後來的查理曼等,但是都不長久!

    而印度能成為一個統一國家完全是因為英國的殖民,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可以將各地聯絡起來!

  • 5 # 星空遊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開創帝制,絕對是很多人想要繼承的,雖然他們都很討厭秦始皇本人。

    楚漢之爭,爭的就是帝制。

    帝制的由來也是很久的,早在戰國時期,秦國就稱西帝,齊國稱東帝。而在蘇秦張儀提出合縱連橫戰略中,形成了“合縱則楚帝,連橫則秦帝”的政治格局。

    在長平之戰之後,趙國有亡國之急。就有人向趙國建議,向秦國稱臣,承認秦國的帝位。最終因為魯仲連“義不帝秦”的言論,讓趙國最終沒有向秦國稱臣。

    但是面對秦國的不斷打擊,南韓終於抗不住壓力,率先向秦國稱臣了。《韓非子》首篇就是“存韓”,就是站在南韓的立場,說南韓已經臣服了,所以不能滅韓,而應該以南韓為表率,讓其他國家都承認秦國的帝制,向秦國稱臣。

    但是秦始皇的野心不是要表面的臣服,而是完全的控制。帝制的排他性表露無遺。後來十年滅六國,最終一統天下,實現了完全的帝制。

    秦始皇死後,山東大亂。秦國就取消了帝制,子嬰改稱秦王,但還是沒有逃脫被滅亡的命運。

    項羽滅秦之後,分封諸侯,很多人說這是錯誤的。但是考慮一下實際情況,項羽帶著那麼多諸侯軍隊一起攻打秦國,不分封諸侯,其他的人怎麼會滿意。所謂“秦國不滅,患在秦國,秦國已滅,患在諸侯”。

    項羽當然清楚接下來諸侯會是自己的大敵。所以分封諸侯的時候,儘可能封給自己親信好地盤。

    而對於皇帝這個空位,項羽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

    項羽的算盤是繼承秦帝國的帝位,首先把楚懷王推到楚義帝的位置上,成為天下的共主;然後自己再取而代之。

    可惜,在執行過程中,被劉邦攪了局,還落下了殺害義帝的罪名,政治上處於被動,最終沒有稱帝,只稱西楚霸王。

    劉邦能夠消滅項羽,也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聯合天下諸侯,形成政治聯盟,一起攻打項羽。其中如韓信、彭越等諸侯,都是出了很大力的。

    項羽滅亡之後,劉邦就面臨和項羽一樣的問題,如何處置天下諸侯。劉邦的政治手腕當然比項羽強太多。

    項羽一死,劉邦就趁熱打鐵,要做皇帝了。

    在劉邦策劃下,韓信、彭越等天下諸侯一起推舉漢王劉邦即皇帝位,劉邦假惺惺再三推辭,最終同意做皇帝,繼承了秦始皇的帝制。看著有民主選舉的意思,其實就是劉邦即皇帝位之前,就先剝奪了韓信的軍權,諸侯都是被逼無奈而已。

    但是劉邦稱帝之後,就開始剪除異姓諸侯王,這也是帝制的排他性所決定的。中國後來的歷史,只要有人稱帝,基本上都是要一統天下的,必須要所有人臣服為止。

    劉邦做皇帝十一年,唯一的成績就是幹掉異姓諸侯王。如果項羽武功天下第一,劉邦就是天下第二。劉邦雖然打不過項羽,但是其他諸侯王,還真沒有一個是劉邦的對手。

    剪除異姓諸侯後,代替的是同姓諸侯王,還是沒有從實質上解決問題。所以在漢景帝的時候,還出現了七國之亂。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團,把分封制和郡縣制最終融合成郡國制。漢朝最終實現完全的帝制。

    秦始皇開創的帝制一直持續要辛亥革命,才被結束。但是帝制思想的幽靈,一直到現在華人的思想中游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全感在戀愛中的重要性與如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