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十五度歷史

    漫長的拉鋸

    儘管在科法敦加戰役中擊敗了穆斯林的進攻,然而基督徒所建立的第一個王國阿斯圖里亞斯王國並沒有維持特別長的時間,這當然跟基督徒內部的派系和權力鬥爭有關,實際上早在公元8世紀開始,基督教內部的早期派別就已經開始了一定程度的分裂和相互鬥爭。當然在面臨伊斯蘭教的外部挑戰時他們尚且能夠做到一定程度的團結,然而一旦當穆斯林的進攻受挫,這種鬥爭又會在其間重新開始。更何況西哥特王國內部整合並不到位,其下大大小小的各色貴族領主,在面對穆斯林的統治時,表現的狀態更多的也是搖擺不定而並非全力抵抗。

    這種情況在公元12世紀晚期發生了改變,隨著穆斯林在伊比利亞半島本土化的加深,原有的宗教式國家的組織架構開始持續發生解體。伊比利亞半島並非如阿拉伯半島般部落林立,在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方面已經有了基督教的注入,作為伊斯蘭國家要對此地進行統治必然在政治規劃上對原住民的基督徒做出一定的讓步,而這實際上就讓原本具有制度優勢的穆斯林國家在統治方面開了一個口子。另外隨著戰略相持的態勢已成,基督教國家也開始不斷吸收穆斯林國家的政治文化,提取其中較為先進的部分開始對本國的制度進行改良,這種情勢日久,出現的最大特點就是兩者間除了宗教本身的矛盾外,在總體國家力量的狀態上愈發持平,兩方不在具備根本上的代差。

    決定勝負的合併

    當然除了在面對對方陣營的挑戰,基督教勢力也在不斷整合內部,與伊比利亞半島的伊斯蘭國家不同,基督教國家依然具備大量的本土獨立貴族,而如果想要徹底驅逐所謂的異教徒,集中力量規整在統一的指揮下是必須的,也是不得不為之的舉措。於是乎12世紀後半葉直至13世紀中葉,伊比利亞北部展開了殘酷的淘汰賽,大批小型基督邦國被吞併,進而規整到大的諸侯中。直至最終兩個主要國家出現在了伊比利亞半島上,這就是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

    此刻伊比利亞半島的基督教國家面臨著兩個選擇:一個是兩個國家再打一場,決定出誰勝誰負,誰能夠獲得帶領伊比利亞半島從伊斯蘭教的勢力中解放出來的主導權;另一個是透過談判協商來決定此後的道路,兩國選擇了後者,這實在由於兩個國家的體量相似,實力相似,如果兩者間再次爆發戰爭,最後只會換得兩敗俱傷的下場,得不償失。為了鞏固兩國間的同盟,他們決定採取相對最為堅固的婚姻關係來解決問題,阿拉貢王國的費迪南二世與卡斯蒂利亞王國的女王伊莎貝拉結為夫妻,共同構建了西班牙王國,實行兩王並尊的制度,這種合併一下子讓伊比利亞半島的基督教勢力對伊斯蘭教具備了壓倒性的優勢。

    迎向未來的光復之路

    新生的西班牙王國終於可以進行他們的下一步計劃,也就是向穆斯林國家發動最後的進攻。於是乎從1481年開始,西班牙開始對此時伊比利亞半島最後的穆斯林國家,格拉納達王國展開作戰,戰役的開始並不順利。此時格拉納達王國立國已經有近三百年,實力雄厚,而且在之前因為一直採取保守的防禦政策而不追求盲目的擴張,實際上它們將自己的本土領地發展的相對較為殷實富足。儘管打著聖戰的旗號,但是西班牙人並沒有討到多少便宜。

    面對這種情況,費迪南和伊莎貝拉對症下藥,在西班牙此時的軍事制度上做出了一定的改革,先利用西班牙統一的民族主義將軍隊的凝聚力提升上去,其次又將宗教精神與實體賞賜統一化,不僅對勇敢作戰計程車兵在榮譽上給予褒獎,物質上也採取大量的賞賜。用精神和物質的雙保險來提升戰鬥力,果然這招收效顯著,此後的西班牙軍隊士氣高漲,屢戰屢勝,最終在1492年消滅了格拉納達王國,宣告了格拉納達戰役作為光復運動徹底勝利的標誌。此後統一的西班牙便向著Continental展開了自己的霸權擴張。

  • 2 # 楊策

    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鬥爭,1492年取得“光復運動”的勝利,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國家。

    西班牙位於西南歐伊比利亞半島上。西南部臨大西洋,西北鄰靠比斯開灣,西鄰葡萄牙,東北部與法國和安道爾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臨地中海,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北非洲的摩洛哥相望。它佔有伊比利亞半島的絕大部分,面積504748平方公里,人口3719萬。天主教為國教。當葡萄牙成為獨立王國,開始進行探險時,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其他地方在為光復西班牙而努力。當葡萄牙人開始從探險中得到收益時,西班牙人心情複雜地看著葡萄牙人不斷地向南開拓,卻只能在幾個群島上與之展開爭奪。但在偉大的地理大發現後,西班牙憑藉殖民美洲所獲得的財富,很快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板屏障已經受損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