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與大樹洞

    藏漂和北漂相比有著不同的意味,誠然都是“漂著”的,北京的大環境更有節奏,生活也更忙碌,藏漂就不一樣,它不僅僅是拉薩生活,可能也包含著整個藏區,雲南、四川、甘肅、西藏,甚至就近從拉薩漂到尼泊爾,和北漂的“奮鬥”相比,藏漂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貼切“漂”的字面意味,漂泊的、不安分的,可能帶著點隨波逐流的味道。

    一、先從拉薩說起吧,這個時代的拉薩沒有那麼多的傳說味道,假如說有,也是一種“復古”,我們可以說拉薩是一個完全現代化的城市,在這個城市裡,物質生活、娛樂設施、有趣的人從不缺乏。就像國內許許多多的旅遊城市一樣,拉薩從一個宗教古城直接進入了“博物館模式”,它發展的過程有點著急,帶著些許破壞與急於求成。旅遊城市帶給拉薩的是豐厚的經歷收益與城市發展,給它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遊客。然而,高原旅遊城市有明顯的淡旺季,這是無法改變的。夏季人滿為患,冬天稀稀落落。

    二、為什麼而來?拉薩是一個帶有文藝色彩的城市,許許多多(真偽)文藝青年都會帶著他們的藏地情節來這裡,其中有一些是一次性遊客,另外一些來了可能就不想走了,那就留下來漂著吧。這幾年描寫藏地的書、音樂、電影越來越多,比如《蓮花》、《阿姐鼓》、《第三極》、《藏獒》、《大地之燈》還有大冰的一些書等等,大部分作家與鏡頭願意展現藏地與拉薩復古的一面,用上聖城之類的標籤去烘托它。許多來者帶著童年時期遙不可及的夢來這裡,儘管它的真相可能並不在意料之中。我想不少來拉薩或者藏地的人心裡都有一個藏地情節,這個情節的驅使下不斷往返。但是,這種情節有時候很飄渺虛妄。就像好多人讀了幾首杜撰出來的倉央嘉措的詩,來八廓街“瑪吉阿米”(你沒看錯→_→我就是黑這家店的)前拍個照片發個朋友圈一樣,低質量的“情懷”有時候幼稚得可笑。

    三、生活環境 藏地空氣質量都不錯,在全國來說都是靠前的,天是藍的,水也是藍的。藏地的我們會發朋友圈向霧霾之下的人們炫耀這裡的藍天白雲,誠然這裡的空氣確實很乾淨,但乾淨不只是舒適的唯一標準。拉薩空氣中含氧量相對低,我覺得,人會更容易犯困。缺氧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當然有些人臥室裡會放供氧機。我覺得拉薩的含氧量還行,但對於南方人來說,可能過於乾燥,紫外線也強,所以防曬與保溼要做到位。當然,有些人天生就是易黑體質(比如我),回個南方都沒人認識。我覺得“高原病”與“高原反應”有些被妖魔化了,誠然高原環境確實對身體有所傷害。

    四、生活節奏 拉薩與別的城市不同的是,他有一種自己的生活節奏,我們很難說它是快,還是慢。後來我覺得,那裡的時光很慢但日子很快。前面說到拉薩高原低氧,人容易犯困,再曬曬太陽,喝喝甜茶,整個城市都變得慵懶。對於長期漂泊的人來說,這一節奏裡,可以喝酒,擺攤,和不同的人相遇再告別,工作,戀愛…奇怪的是,我們厭棄了原來城市的重複性學習與工作,卻在藏區重複著喝酒與聊天,為什麼後者不厭惡呢?因為自由,還是因為無拘無束?不是,後來我覺得,僅僅是因為拉薩生活夠直接,它滿足了漂泊者的原始性情與惰性。有人說,拉薩生活是種逃避,可是人短短一生,我們不能斷言他人的一生是逃避。

    五、收入與消費 我不止一次在報道中看到拉薩的工資全國靠前,但在我看來,這個排名應該僅限於“編制類的正式工作”,大部分單位的合約工資與私營者的收入其實並不好看,“高原補貼”的普及度也沒有新聞中說的那麼廣泛。當然,漂著的人很少會走向體制內的工作,他們中有些人擺攤、賣珠子、做旅行路線,這一部分的收入全靠個人能力和淡旺季增益。個人能力至關重要,無論你選擇是漂著還是固定著。如果說,拉薩的工資收入並不好確定的話,拉薩的高消費是確實的,畢竟是旅遊城市加高原城市,就餐、商場購物(部分商品零售價比內地貴)以及果蔬來說,價格還是會比內地貴很多。

    六、擺攤 我覺得應該單獨說說擺攤 擺攤的販售物件多為遊客,前幾年我覺得擺攤生活很有意思,一群年輕人,十幾歲到二十幾歲,而大部分其他城市的擺攤者以中年人為多。擺攤者過著近乎吉普賽式的生活。拿快彩色方巾一鋪,擺好物件,席地而坐,嘴裡喊著“愛買不買啊愛買不買”,帶著些許桀驁不馴。擺攤的集中地點有很多,也換過很多地方,上一個集中點是在宇拓路,不過為了城市規劃,宇拓路的白日的固定攤位被挪到八廓商城,旺季夜晚的流動攤位被取消,只有淡季才稍微懈怠。無論在哪個城市,擺攤者都要和城管鬥智鬥勇,拉薩也一樣。擺攤的商品很多,常見的有各類珠子、手機套自拍杆等工具、明信片、衣物、藏香等等。關於貨源,有網路貨、批發貨、尼泊爾貨等等。拉薩去尼泊爾很方便,簽證也便宜(現在已經免簽證費了),並且尼泊爾消費低,很容易淘到許多貨真價實的物料。往返尼泊爾旅行的同時還能順便進貨、代購,這是很多擺攤者的生活。擺攤收入有時不錯,有時整晚整晚開不了張。我覺得,對於大部分藏漂來說,擺攤可以當做暫時的嘗試。他會讓你遇到很多小夥伴、流浪藝人,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但試試就好。一個十幾二十歲的人擺攤我們可以看做體驗生活,而三十好幾依舊常年擺攤,我可能覺得他對自己所選擇的生活是“不合時宜”的。當然,沒有人要求我們必須成為一個“合時宜”之人。

    七、珠子與服飾 我個人不是很喜歡珠子,原因之一在於我覺得器物以及人對器物的擁有都是暫時性的。但毫無疑問,珠子在拉薩是最常見的商品,沒有之一。我見過那些剛來拉薩小半年的年輕人,手上脖子上纏滿了珠子,續了鬍子,穿著改良的尼泊爾褲衩,面板曬得黝黑,不洗澡說是為了養珠子,一有空就搓揉珠子,案頭裡擺放的永遠是那本沒看完的《西藏生死書》。我覺得,每個人都會選擇自己的最佳模式和生活相處,這樣的生活方式我並不排斥。但是,一個城市的味道、文化,並不是靠著器物擺設來稱託的。朋友中有人稱這些人“偽拉薩”,我更喜歡那些乾乾淨淨,為人爽快的藏漂。我覺得,你要試著成為當地人,過當地的生活,最好的途徑莫過與藏人相處,學習他們的語言,習慣他們的食物,逛他們的菜市場。學習,而非單純效仿。

    八、社交 拉薩的圈子很小,互不相干的兩個人可能通過幾個人的脈絡就能聯絡到一起。好處是,整個城市很有人情味,可能人走到哪裡都有熟人,不熟的幾杯甜茶或者深夜喝酒就能相熟,能聚在一起的人大抵都是臭味相投的人。壞處也有,比如這個城市的格局、眼界可能很狹窄,性格上、價值觀上來說,可能大部分人很相似。再比如,這個城市裡有很多“藝術家”,無論是他人說的還是自封的,但我覺得有些“藝術家”並不有趣。瞭解越多越覺得生活不是浪漫主義。加上往來的遊客很多(因為政策原因其實這幾年的外國遊客並不是很多),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與事,遇到各種各樣別人的故事。“說走就走”可能不僅僅限於旅行也包括與人的交往,當我們遇到一個人的時候,明明知道過幾天或者終有一天他會離開,這樣的交往方式有一種君子間的禮遇與豁達,所謂“你走了我不去送你,你來了我去接你”。當然,人物交往的小圈子性與暫時性也是有壞處的,比如交往性生活的過分開放,比如你發現py和py兩人其實是py(純潔的小py請忽略這一句)……有些人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愛別離,有些人則頹廢了幾年光陰。這是21世紀的拉薩,沒有那麼多上世紀的江湖藏漂氣息,它不再傳奇,變得有些世俗,我覺得江湖傳奇是一種態度,而非狀態。江湖在江湖的年代,又何嘗不是世俗。

    九、何時結束,結局如何 這個我並不知道。旺季結束就走?再看一場雪就走?再賺一些錢就走?吧擺攤的東西賣完就走?客棧轉讓了就走?他不愛我了就走?錢花光了就走?不再矯情了就走?有些藏漂會把藏地當做暫居地,有些會把它當家。有些人開了客棧,就此定居下,客棧經營好會繼續開分店,經營不好會轉讓,有些客棧兩年內會換兩三個老闆。有些藏漂會找到心儀的穩定工作,也有一些會繼續擺攤、喝酒、居無定所。有些人漂著漂著有一天突然就膩了,有些人突然想回家嫁人了……我見過三年前在擺攤今天還在擺攤的,我也見過去年在擺攤今年已經開始用賺到的錢周遊世界的。我們很難評價哪一種生活方式是好的,漂著的還是固定的。有些人來了僅僅是因為他想來這個地方,來了之後卻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去哪裡。與其迷茫地漂泊,不如迴歸固有的生活。關鍵是,你是什麼樣的人,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在漂的過程中是否有所成長。

    十、改變 我覺得是時候放棄“聖地”這個稱號來形容你我心中的拉薩及藏地。好多人覺得,旅行或者藏漂能改變什麼,其實什麼也改變不了。你在原來的城市不快樂,你出來藏漂,照樣不快樂。你在原來的城市裡焦灼不安,不見得你來了西藏就能豁然開朗。你不快樂主要是因為你本來就不是個快樂的人,你的不安源於對自己與自己生活的缺乏認知。不是換一個城市,換一種狀態就能好的。你要“自省”坐公車對著電腦打字會議間隙都可以,不是隻有面對聖湖雪山才能自省與頓悟。風景美不美,取決於看景緻之人。

    誠然,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各人有各人的漂法。但如果你來,請你熱愛這裡的人與事。青春短暫,不要躊躇是否來西藏;同樣青春短暫,不要只是在西藏虛度光陰。

    很難說他們與我們以後會怎樣,就這麼漂來漂去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個什麼都不管得婆婆,還沒教養得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