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劍鋒過了不留痕

    當年二戰的時候,如果由英美聯軍來防守蘇聯的那些城市和陣地,不僅根本防不住的,而且還敗得很悲慘。

    理由一:在二戰的時候,德國的武器裝備和軍人素質與日本的武器裝備和軍人素質相比較,德國及德軍就要高一個檔次。

    理由二:在二戰中,美軍與武器裝備和軍人素質比德國還差一大截的日本打都打得那麼累,如果在一開始就由英美聯軍直接與德軍實施的閃電戰予以作戰,英美聯軍必敗無疑,而且英美聯軍敗得比日本進攻菲律賓讓美軍敗得很悲慘的景像還要慘。至於,英美聯軍在諾曼底登陸後能夠獲勝,是因德軍已經處在“強弓之末”了。

    理由三,蘇聯能守住莫斯科等幾個主要的城市和陣地,關鍵是蘇聯中央政府已經下達了全民抗戰“戰死是英雄、逃跑就是反革命就得槍斃還要連累家庭、前後都得死”的死命令,英美聯軍做不到。

  • 2 # 全城探秘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190個師共550萬人,以及包括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在內的強大力量對蘇聯發動突襲,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蘇德戰爭又稱為蘇聯衛國戰爭,是二戰的主戰場,也是二戰中打得最為慘烈的一條戰線,尤其是在戰爭初期,蘇聯幾乎抵抗了德國90%的軍事力量。

    1945年4月30日,蘇軍佔領德國首都柏林,5月9日德國投降,蘇聯衛國戰爭宣告結束,這也是二戰歐洲戰場的平息。

    在長達四年的戰爭中,蘇聯付出的代價之沉重超出想象,取得的這場勝利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而戰爭中的一些關鍵戰役比如莫斯科保衛戰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更是至關重要。

    可以說,沒有莫斯科保衛戰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就沒有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更沒有整個二戰的最終勝利。

    那麼,如果把英美軍隊代替蘇軍,蘇聯的主要城市比如莫斯科以及斯大林格勒等還能守得住嗎?

    我的答案是,蘇軍守得住的,英美軍隊也守不住;蘇軍守不住的,英美軍隊更守不住。

    1.很多人之所以人覺得英美聯軍強於德軍,主要是由於諾曼底登陸後聯軍對德軍摧枯拉朽般的勝利;但實際上,彼時的德軍戰鬥力已經與蘇德戰爭初期的德軍不可同日而語。

    從1944年6月6日盟軍諾曼底登陸戰役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算起,到1945年5月9日德國投降取得歐洲戰場的勝利,中間僅有不到一年時間,而且盟軍登陸之後兩個月就解放了巴黎。

    可以說,第二戰場開闢後,以英美為主力的盟軍對德軍基本上處於碾壓狀態。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諾曼底登陸是在1944年,此時德軍的戰鬥力,相比而蘇德戰爭爆發時的1941年已經有了嚴重的下滑;更何況,登陸前德軍戰鬥力最強的主力幾乎都位於東線戰場,西線的德軍戰鬥力能有多少還存在很大疑問。

    舉個例子,1942年7月,蘇德戰場形勢非常嚴峻,此時德軍已經打到斯大林格勒,蘇聯承受巨大壓力,要求英美在歐洲發動登陸作戰以牽制德軍,於是英國派出軍隊在法國第厄普登陸,結果呢?慘敗到超出大多數人想象,英軍6018人的突擊部隊最後傷亡5810人,傷亡率高達96.5%。

    可見哪怕在1942年,英美軍隊如果在蘇德戰爭對上德軍,勝算也是非常之小。

    正因為這場慘敗,盟軍不得不將開闢第二戰場的時間一再推遲,從1943年1月推遲到8月,最後又推遲到1944年5月。

    回頭再看諾曼底登陸,為了開闢第二戰場,盟軍先後調集了36個師,總兵力達288萬人,其中陸軍153萬人;空軍作戰飛機高達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鬥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

    而此時的西線德軍兵力僅有58個師76萬人,整個諾曼底登陸戰役期間,德軍總參戰兵力也才138萬,不到盟軍一半;空軍方面共有作戰飛機約450架,其中戰鬥機160架,還不足盟軍的三十分之一;

    更關鍵的是,諾曼底登陸戰役爆發時,德軍在東線戰場已經接連失利,戰鬥力以及戰鬥士氣都在下滑,而且西線不少比較有戰鬥力的德軍已被調往東線。

    在力量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雙方的戰損卻是:盟軍共傷亡12.2萬人,其中美軍7.3萬人;德軍傷亡7.3萬人,被俘4.1萬人,共損失11.4萬人。

    這意味著什麼?在還有不到一年就投降的1944年,德國還能與英美軍隊實現幾乎1:1的交換,而此時德軍在東線戰場已經無法抵擋蘇軍的攻勢。

    可以想象,如果把英美軍隊放到蘇德戰爭初期,會是怎樣的後果。

    2.蘇聯雖然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卻付出了極為慘重的傷亡代價,尤其是在戰爭初期;而英美軍隊能否承受得起這樣的代價還要打問號。

    以蘇德戰爭中幾個典型的戰役為例:

    明斯克戰役,1941年6月22日到7月9日,蘇軍損失約50萬人;

    基輔戰役,時間為1941年7月7日到9月26日,蘇軍43個師被殲滅,損失超過70萬人;

    莫斯科保衛戰,1941年9月到1942年1月,蘇軍被俘和傷亡70多萬人,殲滅德軍超過50萬人。

    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蘇聯傷亡大約200萬,德國傷亡約150萬。

    這是蘇德戰爭前期比較典型的幾場戰役,拋開戰爭初期的潰敗不說,哪怕是蘇聯取得勝利的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的傷亡也非常慘重,遠遠高於德軍。

    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的傷亡人數高達2959萬,其中死亡人數更是達到2660萬;

    反過來看英美兩國:

    美軍在二戰中傷亡人員總計為101.3萬。其中死亡40.5萬人、受傷累計60.8萬人次;

    英國約38萬,其中陣亡約26萬。

    二戰期間,英美兩國合計共傷亡約140萬人,還沒有蘇聯在一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傷亡大。

    很顯然,如果英美軍隊放到蘇德戰場,傷亡人數幾乎可以肯定會成倍的增加,由於國情不同,兩國能否如同蘇聯那樣可以承受天文數字的人員損失,顯然關係著戰爭的最終結果。

    拿美國來說,1945年2月19日到3月26日,二戰太平洋戰場上爆發的硫磺島戰役,美軍最後付出傷亡率高達75%的慘重代價,也正是這場戰役,讓美國放棄了登陸日本本土,而以原子彈結束戰爭。

    那場戰爭美軍的傷亡情況如何呢?6812人陣亡,19189人負傷,總傷亡約2.5萬人。

    由此可見,美國能夠承受蘇聯在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那樣的傷亡的可能性幾乎是零,他們能守得住嗎?答案很明顯了。

    3.蘇聯在幾場城市保衛戰裡之所以能夠取勝,有效而統一的指揮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英美聯軍的指揮體系存在嚴重問題,兩國經常因爭議影響到指揮效率。

    以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例,戰役一開始,蘇軍最高統帥部全力支援西南方向總司令鐵木辛哥元帥提出的西南方向進攻計劃,隨後由於戰事不利,又派華西列夫斯基上將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協助指揮戰事。

    隨後,斯大林又親自發布命令,凡是不服從命令而離開戰鬥崗位或者撤退的軍人都將被嚴懲,並要求蘇軍部隊“絕對不許後退一步!”

    一直到最後,最高統帥部選擇朱可夫負責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指揮。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指揮人員以及指揮體系的靈活和有效性就顯得至關重要,可以說蘇軍統帥部以及朱可夫的指揮,是斯大林格勒戰役能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對英美軍隊來說,由於屬於兩國聯軍,其指揮體系能否像蘇軍那樣靈活有效,顯然還存疑問。

    二戰期間,盟軍的最高指揮體系是“美英參謀長聯合委員會”,英國方面最高指揮官為總參謀長”布魯克,美國方面為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不過如果遇到重大軍事決策或者分歧,布魯克和馬歇爾都無法做主,還要報告給美國總統羅斯福以及英國首相丘吉爾。

    顯然,盟軍的指揮體系工作效率遠遠不如蘇軍。

    而英美軍隊之間的爭議也非常常見,比如二戰末期盟軍進軍柏林時,盟軍總司令、美華人艾森豪威爾就給英華人蒙哥馬利下令更改作戰計劃,由進攻柏林改為南方的慕尼黑和萊比錫。

    蒙哥馬利當時就拍案而起,認為艾森豪威爾讓自己丟失了立功的最好機會,而丘吉爾更是直接怒斥艾森豪威爾的舉動,認為“俄華人一旦進入柏林,就將產生極其嚴重的政治後果,這一切都將使世界產生‘天下是俄華人打下來’的錯覺。”

    可以想象,如果類似的爭議情況發生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或者莫斯科保衛戰中,後果將會是何等的嚴重。

    綜合來看,由於上述原因,如果蘇德戰爭中是英美軍隊防守,斯大林格勒戰役和莫斯科保衛戰這樣的慘烈戰役很可能失敗,蘇聯也會因此丟失更多的國土和城市,整個二戰的形勢都有可能發生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鋼筋倍D數怎麼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