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時的歷史背景
官渡之戰後,曹操打敗袁紹,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兵南進,準備攻打荊州。八月,荊州劉表病死,蔡瑁、張允等擁立劉琮繼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到達新野,劉琮投降曹操。依附劉表、屯兵樊城的劉備立即棄樊南逃。曹操南下追擊劉備,劉備逃至夏口。曹操繼續南下,對孫權採取威逼恫嚇。此時孫權派魯肅到夏口打探虛實,魯肅邀請劉備到江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曹操當時是想南下統一全國的,而這也給了劉備和孫權結盟找了一個最重要的理由,畢竟唇亡齒寒,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2、孫劉的共同利益。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打敗袁紹統一北方後,在當時的群雄中勢力最大。曹操南下追擊劉備,這只是表面,拿下江東,統一全國,這才是他的根本目的。生子當如孫仲謀,以孫權的智商,自然瞞不過他。在曹操的威嚇下,以老臣張昭為代表的文官集團主張投降。在魯肅的邀請下,諸葛亮到江東舌戰群儒,最終使孫權下定決心與劉備結盟,共同抗曹。我想,孫劉能夠結盟,主要因素就是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敵人。而且在孫權內心裡,也不想投降曹操,畢竟劉琮的下場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可不想成為曹操的籠中之鳥。所以在周瑜、魯肅、諸葛亮等人的推波助瀾下,孫劉聯盟正式成立了。
3、曹操的狂妄自大
曹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袁紹那麼大的勢力都被自己打敗了,荊州劉琮也是望風而降,自己有八十萬水陸大軍,拿下小小的江東那不是信手拈來?所以當時他的謀士不一定沒人提出不能讓孫劉結盟,但曹操低估了孫劉聯盟的實力,孫權不是袁紹,劉備也不是劉表,這是兩個充滿雄心壯志的男人,雖然彼時實力不濟,但兵法雲:哀兵必勝!況且是東吳是主場作戰,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況且曹操自己打敗袁紹也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所以說兵在精不在多,重要是人心齊泰山移。
所以說曹操不一定沒想過不讓孫劉聯盟,但孫劉聯盟是大勢所趨,是曹操逼出來的。時勢造英雄,後面的赤壁之戰也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基礎。
1、當時的歷史背景
官渡之戰後,曹操打敗袁紹,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兵南進,準備攻打荊州。八月,荊州劉表病死,蔡瑁、張允等擁立劉琮繼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到達新野,劉琮投降曹操。依附劉表、屯兵樊城的劉備立即棄樊南逃。曹操南下追擊劉備,劉備逃至夏口。曹操繼續南下,對孫權採取威逼恫嚇。此時孫權派魯肅到夏口打探虛實,魯肅邀請劉備到江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曹操當時是想南下統一全國的,而這也給了劉備和孫權結盟找了一個最重要的理由,畢竟唇亡齒寒,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2、孫劉的共同利益。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打敗袁紹統一北方後,在當時的群雄中勢力最大。曹操南下追擊劉備,這只是表面,拿下江東,統一全國,這才是他的根本目的。生子當如孫仲謀,以孫權的智商,自然瞞不過他。在曹操的威嚇下,以老臣張昭為代表的文官集團主張投降。在魯肅的邀請下,諸葛亮到江東舌戰群儒,最終使孫權下定決心與劉備結盟,共同抗曹。我想,孫劉能夠結盟,主要因素就是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敵人。而且在孫權內心裡,也不想投降曹操,畢竟劉琮的下場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可不想成為曹操的籠中之鳥。所以在周瑜、魯肅、諸葛亮等人的推波助瀾下,孫劉聯盟正式成立了。
3、曹操的狂妄自大
曹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袁紹那麼大的勢力都被自己打敗了,荊州劉琮也是望風而降,自己有八十萬水陸大軍,拿下小小的江東那不是信手拈來?所以當時他的謀士不一定沒人提出不能讓孫劉結盟,但曹操低估了孫劉聯盟的實力,孫權不是袁紹,劉備也不是劉表,這是兩個充滿雄心壯志的男人,雖然彼時實力不濟,但兵法雲:哀兵必勝!況且是東吳是主場作戰,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況且曹操自己打敗袁紹也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所以說兵在精不在多,重要是人心齊泰山移。
所以說曹操不一定沒想過不讓孫劉聯盟,但孫劉聯盟是大勢所趨,是曹操逼出來的。時勢造英雄,後面的赤壁之戰也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