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生病是大人最著急的時候,到了醫院和醫生溝通的時間又很短,怎樣說能更好地讓醫生了解病情呢?
5
回覆列表
  • 1 # 吉恩小頑皮
    生病症狀描述清楚

    孩子出現不適反應的開始時間、持續時長、具體表現都需要跟醫生說說清楚。比如孩子晚上10點開始發燒,溫度達到39攝氏度,持續半小時,用了兩次退燒藥,晚上三次反覆發燒,每次都哭鬧不已。這樣描述清楚,醫生基本上就對病因有個大概的推測。

    孩子精神狀態及飲食描述

    孩子生病時的精神狀態也是醫生判斷病因以及用藥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孩子咳嗽或者發燒,但他還有心思去玩,或者飲食上沒突出變化,說明精神狀態可以問題不大。

    孩子過敏史及用藥要求

    自己的孩子自己最瞭解,孩子有些什麼過敏史或者用藥要求需要跟醫生事先溝通好。比如我家孩子,口服液類的很難喂進去,片劑還算勉強,還有沒輸過液。

    這樣跟醫生溝通後,醫生就能夠給孩子開出適合孩子的藥或者找出合適的治療方法。

  • 2 # 火星寶貝與地球媽咪

    孩子生病了,父母都會非常著急,但是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而醫生溝通的時間又很短,所以,如何把握好這段時間就非常重要。

    首先,可以先跟孩子聊聊他的感受,讓孩子說說哪裡不舒服。透過交流確定孩子的感受,在跟醫生溝通的時候,可以補充說明一下,讓醫生了解得更清楚一些。

    其次,把孩子出現各種症狀的時間點都要給醫生交代清楚。

    最後,要說明孩子之前是否有類似情形,以及相關用藥的情況。

    作為父母,在面對醫生時一定要淡定,表述快速、簡短、明瞭,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讓醫生做出最科學、客觀的判斷。

  • 3 # 薯條媽媽如是說
    首先,醫生問什麼,你就答什麼,不要答非所問!

    比如說醫生問你:“寶寶哪不舒服啊?”

    你回答“好像發燒了”就行了。

    千萬不要答非所問,在那給醫生講故事:“醫生啊~是醬紫的!我們昨天帶寶寶出去玩,他玩得太瘋了,渾身都是汗,老公就把他外套給脫了,還給他吃冰淇淋,然後估計是吹風了,晚上回家就摸著頭有點發燙,我還為這事把老公給罵了一頓,怎麼帶孩子的……”

    其次,不要對醫生指手畫腳,干擾醫生檢查!

    還是打個比方,孩子發燒了。醫生讓你先給孩子量一下體溫,你倒指導起醫生來了:

    “醫生啊,孩子渾身發燙,肯定是發燒了,肯定不低於38度,我懂的,你們反正最後都是看化驗單說話的,你就直接給我們劃個單子,我們去抽血做個檢查好了,別浪費時間量體溫了……”

    第三,醫生交代事情時,不要打斷醫生的思維!

    如果醫生在交代你什麼,你千萬不要跳躍思維,打斷醫生說話。這樣會導致醫生突然想不起來剛才說到哪了,容易耽誤治療,或者給出錯誤的診療。

    有什麼疑問,請一定等醫生把話說完,你再說。

    第四,不要不相信醫生的診斷!

    既然你找醫生給寶寶看病了,就要相信醫生的診斷。最怕就是家長不相信醫生的話,比如說寶寶咳嗽嚴重,醫生說做個霧化。

    結果你在網上看到“霧化比輸液”更有害的說法,也不清楚是不是謠言,就跟醫生說:“我們家不做霧化,醫生你看看給開個寶寶枇杷膏什麼的給寶寶化痰止咳吧……”

    總的來說,家長不要擔心自己說的不夠詳細,醫生就不夠了解孩子的病情。

    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向你提問,包括孩子生病的症狀、精神狀態、飲食、過敏史等等,只要你簡單明瞭的跟醫生表達清楚孩子的問題,醫生是會作出科學、客觀的病情判斷的。

  • 4 # 亦君說書

    和醫生溝通最好是爸爸媽媽溝通,老年人說話比較囉嗦容易get不到重點。

    1、溝通要儘量量化

    什麼時候生病,病了多久,發燒燒到幾度,吃了什麼藥,劑量多少,越量化越好。千萬別說孩子胃口不大好,摸起來有點燙,有點拉肚子之類的。

    有點燙是幾度,拉肚子是在多少時間拉了幾次?這些最好都要量化。

    2、不要忽略細節,也不要誇大病情。兒科醫生一天看那麼多孩子真的沒時間聽你講故事,什麼出去玩有點吹涼風,晚上睡覺踢被子了,這些都沒什麼幫助。到了醫院醫生只關注是細菌感冒還是病毒感冒,驗個血就知道了。就算是去中醫院,醫生也是靠望診。

    大概就這些吧,症狀要說具體,不要自由擴散,不要發散思維,切記別給醫生講故事。

  • 5 # 小布點mami

    孩子生病家長都比較著急,很容易說一些與病情無關的話,這樣不僅耽誤事最佳治療時間,還影響了醫生的判斷。所以我們要抓住重點,不急不躁按條例把孩子的症狀描述清楚。

    一,把發病時間,有那些症狀描述清楚。

    孩子發病時間很關鍵,它能讓醫生判斷病情的發展情況。同時也要把最初的症狀和幾天後過幾個小時後的具體情況表達清楚。

    二是否給孩子用過藥

    比如:孩子最開始發燒時我們會給孩子用些藥,一定要把藥物的名稱,用藥的時間,以及用藥的計量。明確告訴醫生。

    還有用藥前的溫度,用藥後孩子的溫度是否降下來。

    三孩子吃的食物

    有些疾病往往是孩子不注意衛生,吃了壞的或不乾淨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在看醫生之前對孩子進行詢問,大的孩子還好點,能表達清楚。小的孩子我們就需要去觀察或詢問他旁邊的人。來對他吃過的食物進行判斷。

    四是否有過敏史或孩子對某種藥物特別敏感,不愛吃藥。

    當醫生給孩子開藥時,一定要明確告訴醫生以前曾對那些藥物有過敏反應。現在有些醫生會給孩子開這中藥,甚至是中成藥,雖然效果比較好,但對一些味覺比較敏感的孩子開說,幾乎是浪費。即使硬逼著他們喝,也會浪費掉一大半。所以我們要明確告訴醫生,給孩子喝這些藥很難。看能否換成味道比較甜一點的。

    五,醫生是否建議給孩子輸液

    如果不是很嚴重,儘量不要給孩子輸液,尤其是現在有些小的診所,會建議給孩子直腸灌藥。這樣輸液時間會減少,但卻對孩子的健康埋下了隱患。太小的孩子各項器官發育還不完全,這種直腸灌藥會傷害孩子的肛門以及腸道系統。非要輸液一定要問清楚用藥的劑量,是否有抗生素,需不需要做皮試。

    孩子的健康是我們最看重的,一旦生病,在用藥後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一定及時去看醫生。這個過程中,我們千萬要沉著冷靜,把病情和醫生表達清楚,等待醫生的結論。在用藥過程中也不要盲目用藥,對藥物的劑量一定遵從醫生的藥房。

  • 6 # 兜媽有話說

    帶孩子看病,為了讓醫生能夠儘可能客觀全面地瞭解孩子病情,家長應該在帶孩子就醫前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詳細記錄孩子生病的時間節點。比如什麼時候開始發燒,什麼時候開始咳嗽,什麼時候身上開始出疹子、嘔吐了幾次等等。

    第二,詳細記錄孩子發燒的溫度。孩子生病往往伴隨著發燒,家長應密切關注溫度變化,並詳細記錄溫度值。

    第三,仔細回憶孩子生病前的生活細節。比如最近吃了什麼食物,外出過哪些場所,接觸過哪些人等。

    最後,仔細收集孩子的排洩物。如孩子有拉肚子的情況,應將排洩物收集在有蓋的小盒裡或者保鮮袋內,儘早送檢。

    總之,帶孩子就診前,家長應該做好“功課”,幫助醫生全面瞭解病情,利於準確診斷,幫助寶寶早日康復。

  • 7 # 兒科醫生歐茜

    帶孩子看病,能和醫生交流的時間很短。可能就3-5分鐘,要在這樣一個時間內有效溝通,關鍵在於學會怎麼花3分鐘講好一個“故事”。

    什麼是高效溝通?

    我在門診的時候,有時一天會看六七十位病人(我也沒辦法),在這樣一個工作強度下,醫生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傾聽者,當患者在短時間內把病情(故事)講清楚時,醫生基於現有的資訊會快速做出判斷,即使有補充的資訊,也能在兩三次對話過程中解決。

    舉個簡單的例子:

    1、無效溝通:醫生,我家孩子昨天發燒了?可以吃什麼藥?——缺乏可供判斷病情的資訊。

    2、低效溝通:醫生,我家孩子6個月大,現在發燒到39℃,該怎麼處理?——可供判斷病情的資訊不全

    3、高效溝通:醫生,我家孩子6個月大,從昨天晚上8:00開始發燒,剛開始38.5℃,到晚上12:00就39℃了。這期間我們給他吃了美林,稍微有點緩解,今天早上又燒到39℃,除了發燒,精神都可以,沒有其他不舒服,現在該怎麼處理?——有發病時間、經過、處理方式以及現狀,有助於醫生快速診斷。

    怎麼給醫生講好一個“故事”?

    上學的時候我們寫記敘文,通常需要涉及到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其實,在描述病情時按照這個思路來就行了。

    1、人物:患者是誰,多大年齡?

    2、時間:什麼時候出現病情的,持續了多久?既往病史是怎樣的?

    3、地點:發病地點,像流感多發生於幼兒園這種聚集場所。

    4、起因:怎麼就發現這個病情了?是出現了症狀發現的,還是體檢過程中發現的等等。

    5、經過:發現病情之後,自己的症狀和反應?以及進行過的處理方式,有檢查報告也應提供給醫生。

    6、結果:現在感覺怎麼樣?這次來看醫生主要想解決什麼問題?

    7、額外資訊:比如孩子的生長髮育曲線、孩子腹瀉時大便性狀照片、孩子吃過的食物圖片等等。

    總的來說,就是按照以上思路,對孩子的情況進行描述,並補充相關圖片或檢查報告。給醫生提供的資訊越豐富,醫生也就能更快的瞭解病情並作出科學的診斷。

  • 8 # 動物園開飛機

    據統計,中國僅有 2.6 萬名兒科醫生,1 個兒科醫生基本上要服務 4000 個孩子,而在美國 1.46 個醫生只需服務 1000 個孩子。中國至少有 20 萬兒科醫生的缺口。所以,在這樣巨大的兒科醫生缺口下,我們與醫生的交流時間很有限,所以一是要提前做好一些準備工作,節省下來的時間關注在更有價值的問題。二是要學會高效與醫生溝通。

    一、看病前的準備:

    建立寶寶的健康檔案和資料袋

    把寶寶的基本資訊、出生情況、預防接種記錄、身高體重、主要病史、手術史、有無家族遺傳病史等及時的整理、記錄,放入專門的資料袋。

    資料袋中還要放入寶寶之前就診的完整病歷、化驗單、X射線影像、B超單等資料,按照時間排序,方便醫生查閱。

    各種食物過敏、接觸過敏、藥物過敏等的過敏史都要放入。

    看病前提前梳理寶寶的情況和問題

    在就診前,認真觀察寶寶的病情,力求用簡要、準確的表述寶寶的情況,例如時間、持續時長、症狀、頻率、狀態等,也要將自己的疑問梳理出來,在看醫生時,如果醫生沒有解決回答到的,再向醫生詢問。

    準備好看病就診包

    帶寶寶看病,要帶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趕時間、著急,沒有準備充分,反而寶寶在就診時更加煩躁不安,不配合治療。主要有醫保卡、病歷本、就診卡、健康檔案和資料袋、口罩、消毒溼巾、免洗洗手液、紙巾、水杯、玩具、圖書、小零食,多帶些能打發時間的東西。

    做好寶寶的引導工作

    平時不要用看病、打針來嚇唬孩子,例如“再不聽話就帶你到醫院去打針”,也不能欺騙孩子說打針不疼,而是要告訴孩子,寶寶生病了,醫生是幫助我們戰勝病菌的,打針有些疼,但是要勇敢,也許比蚊子咬或摔一個屁蹲要疼一些。

    多用遊戲和故事幫助孩子理解看病,例如小兔子湯姆中的湯姆住院,還可以購買醫生工具箱扮演玩具,幫助孩子熟悉醫生用於看病的工具。當寶寶熟悉和理解了看病的過程,他們就不會那麼害怕,也會更好地配合醫生。

    二、看病中的高效溝通:

    帶孩子看病,就是家長與醫生如何進行高效溝通的過程。為了讓看病效果好,提高就診效率,家長必須要做好寶寶與醫生的連線工作,知己知彼——知道醫生需要什麼樣的資訊,明確自己想從醫生哪裡獲得的資訊,否則就會費時費力,看病效果打折扣。

    如何把握排隊一兩個小時、看病五分鐘的寶貴時間,與醫生高效溝通呢?

    由熟悉寶寶情況的人帶去就診

    寶寶就診時,醫生一般都需要詢問家長,瞭解寶寶的情況、症狀來幫助診斷,如果帶寶寶看病的人不瞭解情況,比如平時是老人看孩子,但看病時是寶爸寶媽出動,或者父母瞭解情況,但因為單位工作走不開,委託老人帶到醫院,但醫生一問三不知,就會影響醫生的診斷。

    所以一定要由熟悉寶寶情況的人帶過來就診,如果確實不方便,帶寶寶就診的人一定要了解清楚寶寶的情況,有情況能及時與熟悉寶寶情況的人溝通了解,保持通訊的暢通。

    準確描述寶寶的症狀

    關於寶寶症狀的重要資訊主要有時間、部位、性質、治療措施等,要先講寶寶目前的主要症狀,再介紹寶寶之前的症狀。

    時間主要是持續時間有多久,頻率是多少。例如寶寶發燒有多少小時了?咳嗽有幾天了?咳嗽是早晨咳嗽厲害,晚上咳嗽厲害?等等

    部位主要是指疼痛的部位,哪裡疼,哪裡不舒服,是否有疼痛轉移的現象。例如寶寶是不是頭疼?咳嗽是感覺在嗓子眼還是比較深?

    疼痛的性質是指怎麼樣疼,例如是針扎一樣的疼,還是鎮痛,持續痛?有多疼?是稍微有點疼,還是劇烈的疼?

    治療措施主要是採取某種姿勢或者吃什麼藥物會好些、改善,例如寶寶蜷起身子會覺得肚子的疼痛減低,吃了退燒藥溫度會下降,但一會兒又反覆,溫度升高等等。

    客觀描述寶寶病情以免影響醫生判斷

    寶寶生病可是讓家長們焦急不安,一天咳嗽幾聲,家長就覺得要受不了了,有時會把病情說得嚴重,在看病時期望醫生能夠重視,讓寶寶儘快好起來;有的父母不想讓孩子吃太多藥,害怕使用抗生素,把寶寶比較嚴重的病情還想說得輕一些。這樣的做法都不可取,尤其是把病情說重。

    因為醫生沒有家長那樣觀察孩子,就診的時間有限,一聽說寶寶咳嗽得厲害,醫生也會想要用些力道大的藥物,結果反而對寶寶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咳嗽沒好,脾胃也受傷,是藥三分毒,可能會對寶寶的肝腎等都造成額外負擔。

    所以,一定要恰當地彙集寶寶的症狀,向醫生客觀地描述,不可盲目地擴大或縮小寶寶的情況。

    針對看病的情況,及時向醫生提問

    在醫生診斷完後,結合自己之前準備的問題,如果在看病過程中已經解決了,就可以離開,如果沒有解決,一定要及時與醫生溝通。

    一般要多與醫生確認下用藥問題,瞭解每種藥是如何用,尤其是用多久停藥,是吃到症狀消失就停藥,還是一直吃完幾個療程。千萬不要回到家才想起來,藥不知道怎麼吃這些問題,想再找醫生諮詢,可就不容易了。

  • 9 # 時尚育兒圈子

    病情敘述,以下錯誤要避免

    病史表述不統一

    孩子生病,全家總動員。見到醫生,所有家長都發表自己的看法,你一言我一語,每個人的描述都不一樣,這樣醫生就很尷尬了,到底應該聽誰的?所以建議對孩子情況最瞭解的一位家長描述病情。

    病史描述不完全

    大部分家長帶患兒就診時都能很完整地描述整個發病的過程。但有些家長就診時只告訴醫生目前的症狀,對於之前已經消失的症狀,隻字不提。這樣不利於醫生判斷病情。因為疾病的發生發展,通常前後都有關聯。當然,已經痊癒的疾病,就沒必要重複了。

    不說症狀,只說結論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許多家長第一時間會根據孩子的症狀在網上搜索相關的疾病知識。就診時家長會把自己搜尋到的各種疾病拿出來一一詢問,這樣不僅耽誤了就診的時間,也容易干擾醫生做出準確的診斷。

    準確敘述病情4要素

    孩子的異常症狀以及持續的時間:

    大部分兒科疾病,通常會出現幾個症狀(如咳嗽、發熱,腹瀉等),按發生的時間先後順序描述即可。

    病情的演變過程:

    比如咳嗽加劇,發熱間歇時間縮短,腹瀉次數增多等。

    治療過程:

    隨著健康教育的普及,部分家長都會在家裡常備一些藥物,一定要記住給孩子服用的藥物名稱,實在不記得也可以用手機拍照拿給醫生。有無基礎疾病及藥物過敏史特別對於首次接診的醫生,家長應主動告知以前有無疾病,比如過敏體質、高熱驚厥史、蠶豆病、先天性心臟病、早產等。對於從來沒有用過藥的孩子,如果家長有藥物過敏史,也應告知醫生。

  • 10 # 蔥蔥2021

    1.你在遇到病痛時,想一想,你哪裡不舒服,越仔細越好,因為醫生會根據你的病情描述,來判斷你是什麼病症,可以做相應的哪些檢查。舉個例子,你肚子痛,你就需要給醫生描述你痛的部分,開始時間,怎麼痛的,絞痛還是陣痛,有沒有拉肚子等等,就必須描述清楚,自己的主訴一定要清楚。

    2.用一個平和的心態,對待自己的病痛,不要向醫生隱瞞什麼,他的職責就是給你治好你的病痛,不要因為一些涉及隱私的病,就不給醫生說,那是錯誤的。在醫生眼裡,只有病人。

    3.一定不要急,不要和醫生髮生衝突,在一個祥和的狀態中,完成自己的診治,醫生也是良好的心態希望你早日康復,我們需要的是,和醫生成為朋友,解決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換頭手術又取得了新的進展,看來活人換頭手術指日可待,那麼,你會支援換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