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走讀歷史
-
2 # 欲雲談史論今
此時政治格局大體如下:
首先,是周王室的衰落。周平王東遷之時,當時中原諸侯是先立的攜惠王,周平王並不被絕大多數諸侯認可。後來是在晉國晉文侯(不是晉文公)和鄭武公扶持之下,才得以摧毀攜惠王政權,在中原立足。其中,晉文侯是將周平王接入中原,鄭武公是滅掉攜惠王的支柱東虢國(現在學者們大多認為攜惠王是西虢公所立,以此而言,不合常理)。但隨即晉國內亂,曲沃與晉君爆發了長達數代人的內鬥,陷入衰落;鄭國自鄭莊公上臺之後,也因與母親、弟弟的權力鬥爭而無暇參與周王室重建。在周桓王上臺後,與鄭國關係徹底鬧僵,周鄭長葛之戰後,周王室尊嚴喪盡,已無力統轄天下諸侯。
其次,就是周王室東遷之後的新興霸主鄭國衰落。鄭國在鄭武公時代,滅東虢國、檜國、胡國,又一舉擊敗魯國,風頭十足。但在鄭莊公手裡,先是爆發了與母親武姜、弟弟姬段之間長達數十年的內鬥,之後又因此而引發了與衛國、宋國、蔡國、陳國、息國等等周邊國家十多年的“世界大戰”,大大消耗了自身國力,耽誤了鄭國的發展機遇。結果,鄭莊公一死,在周邊各個心懷異心國家的干涉之下,鄭國內鬥不斷,一下從原先的小霸墮落成了二流國家,受盡齊國、宋國、楚國的欺負。
齊國是鄭莊公主導的東周江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直接受益者。在鄭國忙於與衛國、宋國、蔡國等等傳統諸侯強國大戰之時,齊僖公卻忙著嫁女兒:宣姜嫁入衛國,文姜嫁入魯國。宣姜嫁入衛國後,引發衛國大亂:衛宣公強搶宣姜為妻,宣姜藉機殺死了衛國太子姬急、間接害死了自己的大兒子姬壽,使得齊國間接控制了衛國朝政。文姜嫁入魯國後,生下了兒子;在魯桓公訪問齊國時,因為文姜與齊襄公姦情被識破,齊襄公一氣之下殺死了魯桓公,魯國朝政從此被齊國操控。因而,齊桓公一上臺,就有了稱霸的良好基礎。
楚國自楚武王開始,就不斷擴充勢力範圍,跨過漢水,向中原政權叫板。到楚文王時,楚國滅息國、申國(南申國,河南南陽附近),已經是佔領了南陽盆地的門戶,與中原一牆之隔。在這時,楚國屢次入侵鄭國等等中原諸侯國,讓南陽盆地附近的幾個國家都深感威脅。
因而,在這種情況下,齊桓公要稱霸,最大的威脅就來自於新近崛起的楚國。所以,齊桓公一直謀劃著要伐楚。
然而促成齊桓公伐楚的導火索,卻是齊桓公的一件家事。齊桓公因為與老婆蔡姬鬧情緒,一氣之下把她遣送回蔡國。蔡侯一看女兒被遣送回家,深感恥辱,在齊桓公還未下休書之際,就把女兒改嫁了。齊桓公衝冠一怒為紅顏,召集諸侯大軍集體伐蔡,蔡國一擊即潰。
此時,據說是管仲順勢而為,說這次反正已經率領諸侯大軍出來了,要麼就順道伐楚去吧!於是,才有了齊桓公伐楚的故事。
但是,從這次出兵過程而言,明顯過於倉促,準備不充分。所以,在進入楚國後,諸侯聯軍也只是虛張聲勢,與楚國對峙了幾個月,並沒有真正爆發大戰。最終,在極為坦誠的氣氛下,雙方達成了和解,在召陵簽訂了和解協議:楚國重新向周王室進貢苞茅,齊國率領諸侯退軍。
經過這次對峙之後,楚華人對於中原諸侯的外厲內荏本質是看得清清楚楚了。不到兩年,楚國又多次進犯中原,讓齊國疲於奔命,再也無法遏制住楚國的崛起。
-
3 # 謀士說
齊桓公稱霸中原時,唯一能與齊國抗衡的就只有楚國了。楚國在春秋就已經僭位稱王,連周天子也管不了,更別說齊桓公了。其實,齊桓公任用管仲不久,就想進攻楚國,來樹立威信。但是,當時齊國由於內亂實力不強,不足以對抗楚國,所以管仲不建議齊國進攻楚國,而是先讓齊國向周邊的諸侯國樹立威信,然後再進攻北方的少數民族,得到諸侯國的認可以後,再收拾楚國。
齊桓公稱霸差不多三十餘年了,差點把出國忘了。當時,楚國出了一個楚成王,此人野心勃勃!感覺自己在中原沒有存在感,而諸侯國都聽齊國的,很不爽,所以想挑戰齊桓公的霸權。當時,楚國東進最大的屏障就是鄭國,鄭國當時又是中原大國。所以,楚王想進攻鄭國,以此威懾中原其他國家。而鄭國在當時是齊國的盟友,當得知楚國鬥章進攻鄭國時,鄭國本身做好防禦以後,急忙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得知楚國進攻鄭國,於是大會諸侯向救援鄭國。楚國大將鬥章到了鄭國,知道鄭國有防備,且齊國的聯軍正在備戰救援鄭國,所以楚國撤退。鬥章回到楚國,使楚成王大怒,讓其哥哥鬥廉將鬥章斬首。鬥廉向楚成王求情,讓鬥章戴罪立功,所以鬥章和鬥廉再次向鄭國出兵。
當時齊桓公想直接救援鄭國,管仲建議救援鄭國不如討伐蔡國,再攻楚。當時,蔡國的君主是楚成王的岳父,兩國有聯姻的關係。而齊國攻蔡國,楚國必去援救,而鄭國也將解圍。管仲這一招也是“圍蔡救鄭”開了歷史先河。其實,楚成王的夫人蔡姬,是蔡穆公的妹妹,蔡穆公曾經將妹妹嫁給了齊桓公做小老婆。有一次,齊桓公與蔡姬在湖中游玩,由於齊桓公怕水,而蔡姬故意,將湖水灑到桓公身上,溼了衣服。齊桓公大怒,讓人把蔡姬送回了蔡國。後來,蔡穆公又將妹妹蔡姬嫁給了楚成王為夫人,齊桓公恨蔡國。所以,藉此進攻蔡國。
齊國約宋、魯、陳、衛、曹、許六國君主,以討伐蔡國為名,實為伐楚。蔡國因為有楚國作為靠山,根本沒有戒備,所以七國聯軍,很快佔領了蔡國。蔡國君主逃到楚國,楚成王知道蔡國被佔領,齊國向楚國殺來。所以,將進攻鄭國的兵馬撤回,抵禦齊國聯軍的進攻。七國聯軍攻滅蔡國,望南而進,直達楚界。遇到楚國大夫屈完,管仲以為楚國知道齊國屯兵在此,對方有所防備,所以不敢輕舉妄動。屈完說齊楚兩國相隔很遠,一個在南一個在北,風馬牛不相遇的地方,為何討伐楚國?管仲在當時根本沒有防備所以找了一個藉口說,齊國太公有徵伐大權,楚國僭位稱王對周王不敬,且楚國一直不納貢。周恆王曾經南巡楚國,回國途中遇難,沒有返回,是什麼原因?其實,管仲說的這些話都是不痛不癢的話。而屈完為了使楚國不與齊國交戰,就說楚王不納貢這是楚國的錯,而僭位稱王,周天子援救默許,至於周桓王南巡為何沒有返回,楚國也不知道。結果齊國和楚國結盟避免了一場惡戰,其實兩國心理都沒有底。這一次是,誰也沒有佔到便宜。當然,齊國領六國之兵伐楚,到了楚國邊境卻不敢前進,說明還是畏懼楚國。與楚國交戰,還不如與楚國結盟,免除各諸侯國之間兵戎相見。不過,至此齊楚成為盟友,並沒有發生過戰爭。
從當時的政治局勢來看,齊國稱霸已久,楚國雖然強大。但是有齊國在,楚國也不敢輕舉妄動。齊桓公死後,齊國霸業衰落。齊襄公向繼承齊國霸權,當時諸侯國都懼怕楚國。所以,宋襄公想與楚國結盟,以此來威懾其他國家。結果宋襄公被楚成王活捉,霸主沒有當成,被戲弄一番,後雖被放了回去,但是霸權卻偏向了楚國。後來晉文公繼位以後,晉楚在城濮之戰將楚國打敗,晉國成為中原霸主。到三家分晉,晉國都是中原一霸,當晉國分裂以後,魏國成為戰國第一個霸主。當時的魏武卒橫掃秦國,可以說打遍天下無敵手。只可惜,國君太昏庸,把商鞅這樣的人才拱手讓給了秦國,最後成為別人案板上的魚肉。
回覆列表
應該說的是召陵之盟吧。
其時,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已在事實上確立,而其所依賴的武器,一是齊國改革之後的經濟實力,二是“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在此前大部分時間裡,中原諸侯都沉陷在相互搏殺之中,將所謂的親情戚誼拋諸腦後;而在“南夷北狄”的夾攻之下,諸侯們出於共同利益的需求,才空前地團結在霸主旗下,一致對外。這是大的時代背景。
當然,諸侯伐楚,還有切近的原因,就是楚國一心北上爭霸。
(《左傳》書影)
公元前659年前後,楚國戰車出現在中原大地上,目標是四戰之地的鄭國,彼時整個中原一片混亂:齊國、宋國、曹國忙於抗狄救邢、衛,晉國陷入新一輪內亂,虢國與犬戎相鬥……從這一年年開始,楚國乘中原混亂之機,三年之中連續三次攻打鄭國,而鄭國三次皆敗。
雖然鄭國幾次打算向楚國屈膝求和,但齊桓公始終沒有放棄鄭國。楚國三次伐鄭,姜小白即三次召集諸侯會盟,謀救鄭國。第一次是檉(宋地,在今河南省淮陽西北)之盟,第二次是貫(宋地,在今山東省曹縣南)之盟,第三次是陽穀(齊地,在今山東省陽穀縣北)之盟。第一次會盟沒什麼好說的,參加者都是中原諸侯,諸如齊、宋、鄭、曹、邾之類,但後兩次會盟時,卻出現了兩個稍顯陌生的國家,江國(嬴姓,在今河南省息縣西南)與黃國(嬴姓,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北)。
江、黃作為淮河流域的小國,此前很長時間內都是楚國的附庸,如今它們赫然出現在齊國主持的盟會上,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其一,姜小白“尊王攘夷”的成就已經越過中原,在淮河流域發生了重大影響,以至江、黃倒向齊國的懷抱;其二,在平定了北方的戎狄之難後,以救鄭為契機,姜小白即將發起對楚國的攻勢了。
於是有了公元前657年陽穀之盟後的“蔡姬盪舟”事件(姜小白以蔡姬盪舟驚嚇到自己為由,命人把她送回了蔡國。這個聽上去十分牽強的理由讓蔡穆侯姬肸大為光火,所以妹妹回來不久,他就自作主張把她嫁給了別人。在那個時代,所謂“貞節”的觀念並不明顯,改嫁也算不得什麼稀奇事,可問題在於姜小白雖然把蔡姬送回了蔡國,並沒有宣告解除婚姻關係,名義上蔡姬仍然是姜小白的夫人,這惹怒了姜小白),以及由此順理成章出現的齊、魯、宋、陳、衛、鄭、許、曹聯軍伐蔡。
討伐蔡這樣的小國,動用八國聯軍顯然是太奢侈了。蔡國毫無還手之力,迅即崩潰。照理說,大敗蔡國,教訓蔡肸一頓也就夠了,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聯軍離了蔡國,並沒有北返,他們繼續向南,一路進軍到了楚國的陘地。
(召陵故城遺址)
至此,看似事出偶然的“蔡姬盪舟”一事,似乎可以賦予一種全新的解釋,說起來,簡直就是一套連環計:姜小白與蔡姬泛舟,是為了找茬把她送回蔡國,以激怒蔡穆侯姬肸做出不理智的反應,然後以伐蔡為藉口,順勢南下伐楚。伐蔡是掩護,伐楚才是姜小白的根本目的。
顯然,這樣的解釋有些牽強,因為它太過“理想化”,任何一個步驟出錯都會導致全盤計劃落空,比如,姬肸不讓其妹改嫁怎麼辦?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自從“息媯過蔡”事件之後,蔡國很長時間內都是楚的屬國,蔡肸也是唯楚國馬首是瞻,姜小白高舉“尊王攘夷”的旗幟,若要討伐蔡國,並不需要絞盡腦汁找什麼藉口。
無論如何,“蔡姬盪舟”一事恰好發生在姜小白伐楚前的敏感時刻,就很難說它與伐楚沒有聯絡。或許可以比較合理地解釋如下:“蔡姬盪舟”的確事出偶然,但姜小白利用了這件事,以伐蔡做藉口,乘機伐楚。也正是因為這樣,聯軍的行動一開始並未引起楚國的注意,故而能夠長驅直入楚國境內。
最終,中原聯軍的這次大規模南征結束於召陵之盟,這是姜小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會盟之一。雖然這次會盟的具體內容已不得而知,但顯然是達成了和平協議,聯軍撤軍回國,楚國也不再北上攻伐。
當然,這個協議並未發生太大作用,楚國不久又揮師北上,置盟誓於腦後。但對於齊桓公姜小白來說,召陵之盟卻意義重大,因為在他的領導下,中原諸侯完成了對南方楚國的勝利,儘管這只是一次象徵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