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根大頭針

    去年剛體驗完的,鋼火燒龍!!!

    喏,就這種。。我只想問他們不怕燙嗎???當時站的遠遠的,怕被濺到。。。

  • 2 # 客111543232

    過年啊,殺年豬,做甜酒,打餈粑。湘西的土家族臘月廿九過年,苗族正月初一過年。大年三十漢族過年。據傳,因為舊時的不平等,漢族勢力強大,不允許少數民族跟漢族同一天過年,所以土家族提前一天,苗族延後一天。大年三十家家戶戶漫山遍野去給逝去的先人“送亮”,老人說,先人們也要過年。

  • 3 # 湖南生活圈

    殺年豬

    湘西的年,是最有味道的。湘西的年味,從冬月就開始了。

    冬月,當寒風開始颼颼勁吹時,一聲聲豬的尖叫聲就會從湘西的一座座青山綠水間鑽出來,飄在山谷和雲空。順著山,順著雲,順著一陣陣豬的尖叫聲,你就會看見一個個村莊,看見村莊裡的一叢叢翠竹和一棟棟木樓,看見木樓裡的平場上有一頭豬被幾個男人扯出來。豬尖叫著拼命地往後奔,人七手八腳地拼命地往前扯。人和豬,在冬月的某年某月某日開始了一場戰爭。豬知道自己要慷慨就義了,委屈的呼天搶地的喊,人卻想吃豬的肉,硬了心腸充耳不聞。豬的主人家,躲在一角偷偷抹淚。晴天雨天的,主人吃苦吃爛地餵了豬一年,為的就是過年時能夠讓孩子們吃上一餐飽肉,就是為了燻一炕臘肉,以便過節和來客時客氣一點。豬哪裡能夠不做犧牲呢?主人哪裡能夠欽點豬不死呢?其實從養豬那天起,豬也知道它得為主人就義,豬的祖祖輩輩都是這樣就義的,豬打小就看到的。它不是怕死,是捨不得主人。主人起早貪黑的上山扯豬草,進屋剁豬草、煮豬食,就是為了它吃飽喝好。有時候還把它放出去嗮太陽,看世界,交朋友,它很感激呢。為這樣勤勞而善良的主人去死一回,值得。可是,它捨不得主人,它臨死前想看主人一眼。主人卻不敢看,主人躲得遠遠的,在廚房裡燒開水,水開了,淚也一滴一滴地落進鍋裡,被開水煮得又燙又疼。

    豬知道湘西的主人是不肯殺豬的,殺豬有專門的殺豬人。豬也知道主人的心和痛,就不在喊了,乖乖地被人拖上案板,一刀,就無聲無息了。豬閉了眼睛對主人默唸:來世再做認你做主人。

    當人們把豬放進一個大木桶裡把豬修好,提起來,掛在梯子上或放在案板上時,黑色的豬就煥然一新,變得白白胖胖的了。熱漉漉的豬肉,輕輕一拍,豬肉就像風吹楊柳一樣,一浪追著一浪的抖動,那真叫肥,那真叫嫩,那真叫鮮!

    主人在豬肉前默默地站了許久,然後撿起一把豬毛,點燃一根布條,從大門外開始給豬喊魂,邊念著豬的好,邊說著自己的錯,一直走到豬欄邊,把豬毛和布條放下,表示豬又回到了欄裡,回到了主人家。

    主人的心,也就稍稍安穩了。

    然後主人就把殺豬人砍好的豬肉,分幾塊給鄰居、親戚和殺豬的人。讓他們分享一下一年辛苦的殷實和溫情。

    燻臘肉

    殺了豬。就是燻臘肉了。從前,一個寨子只有幾戶人家殺得起豬,現在是家家都有錢殺豬了。那麼,燻臘肉,也就是家家戶戶的事了。以前只是殷實人家能夠殺一頭豬,現在家家殺一頭豬外,有的還殺兩頭豬。一頭留著炕臘肉,一頭就留著賣好價錢。再富點的人家,還會殺一頭羊給豬做伴。

    湘西的臘肉全國第一好吃,就是因為熏製的過程特別複雜,特別原生態。他們把豬肉、羊肉或者牛肉、狗肉,先抹上鹽,再抹上胡椒粉、花椒粉,然後,放在木桶裡放上十天左右,讓鹽、胡椒、花椒的味道咬進肉裡。咬好後,一塊一塊掛在火炕上,每天用柴火燻。一燻,就是好幾個月。湘西多各種各樣的雜木,各種各樣的雜木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素,這些營養素隨著煙火燻到肉上,臘肉就有一種特別特別的香味了。特別是那些松枝、翠柏、檀木、桂皮和橘子皮等有特殊香味的木料熏製出來的臘肉,就更香了。

    由於燻的時間長,湘西的臘肉沒有一點水分,放上幾年都不會變質,不會餿臭。吃的時候,用火把皮子燒爛燒焦,用熱水洗淨,那顏色就漂亮極了。皮子是金黃金黃的,肥肉是昕白昕白的,瘦肉則金紅金紅的,全都閃閃發亮!炒也行,蒸也行,全都肥而不膩,油而爽口,一鍋臘肉,香斷一村全街。

    如果湘西人給你送臘肉來,不管是豬肉、牛肉、羊肉、狗肉、魚肉,還是野豬肉、山羊肉、斑鳩肉和豬下水,只要你沒有民族禁忌,你一定要收下,那可是天下第一美味!

    灌香腸

    灌香腸時,洗腸子就是一件特別費勁的事。一副豬腸子要用鹽洗上兩個小時才放手。湘西人愛乾淨,不洗上幾十遍不敢吃。那一副好幾斤的腸子硬是洗得只剩下一斤。洗好了腸子,把剁成肉泥的瘦肉伴上一點點鹽,喜歡吃辣的人,還會拌一點辣椒粉。然後一點點灌進腸子。灌好了,掛在火炕上,跟臘肉一樣在火炕上燻。煙燻過的香腸,紅中帶黃,硬如鐵棍,拿來耍雙節棍都沒問題。香腸可蒸來吃,也可炒來吃。無論蒸炒,都名副其實的,香!

    打粑粑

    打粑粑是個大活。一家打粑粑,幾家人幫忙。好不熱鬧。

    圖:張瑾

    打粑粑的原料以糯米為主,適當加點粘米。把糯米和粘米和好,泡一會,在甄子裡蒸熟。熟了的米飯,一粒粒漲得發亮,很香。大人和孩子都會抓一團嚐嚐。一邊嘗一邊把糯米飯倒進木槽或石槽,兩個強壯的男人用粑粑錘你一錘我一錘地此起彼落。邊打還邊你一句我一句地吆喝著迴應。“嗨”!“嗨”“嗨”!“嗨”!男人的粗狂、男人的力量、男人的魅力,盡在高高舉起和重重落下的錘聲裡。打粑粑的錘音,在村莊裡悶鈍而響亮。糯米飯越打越爛,越爛越糯,越糯越黏糊,到後面下錘提錘時,錘上會拖出一條長長的白帶,像布匹和哈達,與錘子難分難捨,糾纏不清。糯米的粘性,就像磁鐵和強力膠,把粑粑錘緊緊地吸著、包著,扯不斷,化不開。男人越打越費力,卻越打越來勁,直到把糯米打成一團麵糰才放手。女人和孩子們就手裡蘸點熟油,趕緊把打好的糯米糰從粑粑槽裡抱出來,放在一個簸箕裡,趁熱捏成一個一個小籠包大小的小糰子,一溜排開,放在一條長木凳上,用另外一個木凳壓上去,幾人一齊使勁擠壓,小糰子就壓成了餅子,圓圓的,像一個個月亮,開在板凳上。粑粑就成了。在湘西,不管人多人少,每家過年時都會打100、200斤粑粑。粑粑冷卻後,放在一個大水缸裡,用臘水泡著,放到來年春天都還可以吃。大人下地勞動,小孩放牛守牛,帶上兩個粑粑,在火邊一烤,那粑粑就一點點軟,一點點漲,漲得老高老高,一扯,就扯出長長的絲線,黏黏糊糊的,像鄉下人的日子和愛情,清白而纏綿。

    推豆腐

    推豆腐,是湘西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得完成的任務。

    選上好的黃豆,洗淨,浸泡,泡得軟軟的,再一勺勺餵給磨子,磨子一口一口地嚼成泥磨成漿。白中帶黃的黃豆漿放在紗布過濾,將豆渣過濾出。過濾出的豆渣,一般人會把豆渣立刻處理掉。湘西人吃了一餐新鮮的豆渣後,會把豆渣捏成一個個糰子,裝進一個籃子,跟臘肉一起燻。十天半月後,燻過的豆渣乾乾的、黃黃的、硬硬的,一股濃香,跟大蒜、白菜之類的炒吃,更香,那香濃得一個寨子都聽得到。過濾後的豆漿,用開水煮熟,冷卻,點漿。點漿就是放石膏粉,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會豆腐很少,味道很差;少了,就會全是網眼,捻不起來。點了漿,就成了豆腐腦。把豆腐腦舀進紗布冷卻,包好,壓上木板和石頭,把水壓幹,豆腐就成了。壓在木板上的石頭一定要用力均衡,不然豆腐就會疙疙瘩瘩、高高低低的,很不好看。湘西人做豆腐實在,一粒小米大的豆渣都不會雜在裡面。這樣,豆腐摸起來特別硬,吃起來特別嫩。硬得可以用竹篾片穿著提起來走,嫩得到口就化。

    那麼大一包豆腐,一餐是吃不完的,湘西人就把豆腐也放在火炕上燻成豆腐乾。或者找來一個木桶,鋪一層稻草,放一層豆腐,再鋪一層稻草,再鋪一層豆腐,火炕邊捂著,讓火的熱氣把豆腐加溫、發黴,做成黴豆腐,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豆腐乳。發好黴,伴上辣椒粉、花椒粉、薑絲,在油湯裡泡上一個月,黴豆腐的顏色燦爛而乾淨,比龍肉都好吃。特別是那些感冒或生病的人沒有口味時,來兩坨小小的黴豆腐,會吃上三大碗米飯。

    捉田魚

    湘西的年菜裡,魚是不可少的。風調雨順,年年有餘嘛。

    一切都準備妥當後,湘西的男人或者孩子就會嘴上叼一根細篾片,拿著沒了底的揹簍,去田裡罩魚。雖然冬天水冷刺骨,湘西的孩子卻最喜歡去罩魚了。秋收後的稻田裡,往往還養著一水田的魚。湘西人從不給魚撒魚食的,就讓魚吃秋天裡掉下的穀粒,啃秋天裡留在田裡的稻樁。經過了一個秋天的餵養,那魚肥得在水裡沉著往往遊不動了。再遊不動,要抓著它卻很難的,它再慢都比人跑得快。那水是魚的夥計,魚在水裡怎麼都比人靈。你挽了褲腳,再輕手輕腳,水都會故意發出響聲,給魚通風報信,魚就會按了魚雷,嗖嗖發射。當然,有的魚也耳背,或者有點聾,當你拿著沒了底的揹簍深一腳淺一腳地輕輕靠近時,那魚還睡著,全然不知道豺狼來了。你就喜喜地,雙手把破揹簍高高舉起,突然往水裡一罩,魚就被罩住了!你用手在揹簍罩著的水裡摸啊、摸啊,只想摸著一條大大的魚,那魚,卻早已在你的破揹簍靠近水面時,溜了!嘿嘿,溜了!那魚,又跑在前面笑嘻嘻地等著你。一次罩不到,你有耐心,兩次罩不到,你有耐心,十次二十次的罩不到時,你就沒有耐心了。你只好幾個人形成一個小包圍圈,一起拿著破揹簍一秒也不停頓地快起快落。一個上午或者下午,你終於瞎子撞到米頭子,抓住了幾條。雖然冷得牙巴骨只打架,尿泡也冷得好像沒有了,你還是嘴裡叼著用篾片串著的魚,滿足得很。那魚,終於沒有逃過你如來佛的手心,你還是勞有所得、年年有餘了。

    炸燈盞窩

    燈盞窩,不是放燈盞的窩,也不是造燈盞的窩。燈盞窩是湘西過年時喜歡做的一種食品。因形狀酷似小小的燈盞,所以叫燈盞窩。選上好的糯米和黃豆,泡上一天半天,磨成漿。記住一定要黃豆少,糯米多,大概3比1。把磨好的漿,舀進一個只有小孩拳頭般大小的容器裡,放進油鍋裡炸,稀泥一樣的米漿就像氣球一樣漲起來,飄離容器,在油鍋裡漂浮。焦黃時,撈上來,滿是油香、米香和豆香。有的炸燈盞窩時,還會放上一點大蒜、辣椒或者蘿蔔酸一起炸,吃起來,更口舌生津,香味外瀉。那燈盞窩實在好看,金黃金黃的,完全是太陽的顏色,有的呈寶塔狀,有的呈燈盞狀,有的鼓鼓的、冒出指頭大的泡,像掉著的耳墜。所以,燈盞窩,也叫耳糕。不會吃的,就那麼吃,也很好吃,會吃的,會放在肉湯裡煮,更香更好吃。

    圖:李永生

    過趕年

    過趕年,是湘西土家族所獨有的。

    殺了豬、修了雞、宰了鴨、灌了香腸、燻了臘肉、推了豆腐、打了粑粑,湘西人就開始過年了。湘西人過年,是趕年,你從沒見過,也很少聽說的。湘西人過年從臘月24就開始了。按姓氏過。彭姓過臘月24,田姓過臘月25,向姓過臘月26,覃姓過臘月27,李姓過臘月28,王姓過臘月29,其他姓都過大年30。這有故事的。明朝時候,東南沿海倭寇橫行,屢剿不絕。湘西人急國家所急,痛國家所痛,在土司首領彭藎臣、彭翼南帶領下,3萬男兒,先後5次出兵遠征。湘西人會打仗,敢打仗,不怕死,很快就趕走了倭寇,保住了國土。明皇帝下旨頒昭,御賜皇匾,授予湘西官兵“東南戰功第一”的稱號。

    當時的湘西土司王朝,都是家族和宗族制。土司王是彭姓人,率先出兵,出兵時正好是臘月24日。所以彭姓人家就臘月24日提前過年。過完年就出發。田姓人家是臘月25日出兵,所以田家人是臘月25過年。依次類推,每個姓過年的日子都不一樣。因為天一亮就要出發,所以都是晚上過。趕年的習俗就這樣留了下來。所以,進入臘月時,你只要聽見哪家在放鞭炮,你就可以知道這家人姓什麼。所以,在湘西過趕年時,你就知道湘西人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怎樣的一種義無反顧?怎樣的一種鐵血丹心?豐豐盛盛的一桌年飯,熱氣騰騰的一桌子美味,都是生活的香味、勞動的香味,是對先祖年復一年的敬意和思念。

    湘西人過年,是要煮夠三天年夜飯的。就是說,過年時,要煮出三天的年夜飯,表示豐衣足食,吃得有餘有剩。過年時,小孩不準吃雞爪子,吃了就成績不好,寫不好字,寫的字像雞爪子抓的。更不準吃豬尾巴和豬腳叉子(豬蹄),吃豬尾巴,會事事落後;吃豬腳叉子,長大問親(找物件)時,人家肯打叉子,物件會被叉掉。大人小孩都不準泡湯吃,泡湯就會來年發大水,垮田勘,年成不好。

    現在湘西人過年大多白天過了。一部分人依然晚上半夜過年,一邊看電視、打麻將,一邊辦年夜飯,辦好後,邊吃邊天亮了,預示來年的日子會越來越亮。

    燒旺火

    吃完年夜飯,家家都要燒旺火,而且要通宵不滅。

    那時,湘西的好男兒都遠征抗倭去了,老人和婦女就在家裡燒著旺火守夜。等待遠征的人回來。現在,燒旺火不是等親人回來,而是預示著來年要火一樣的紅火、火一樣的旺盛。湘西的男人們早就把山裡的老樹蔸挖來了,把一抱抱乾柴和一個個樹蔸放在火坑裡一燒,火就照亮了一個屋子。火焰和火星在火坑裡飛舞著,火光映在人們的臉上,把每個人的臉都映得紅撲撲的,像蘋果和燈籠。燒旺火時,是不能腳蹬撐鋏的。撐鋏是架在火坑上的一種用具,鐵的,起固定和安放物體的作用。一個圓圓的鐵圈。三根短短的鐵棍。三隻長長的鐵腳。鐵棍在圈裡斜斜的橫著,可以像手托起鍋、鼎和壺。鐵腳立在地上,起承受和固定作用。三位一體的連著,鍋、鼎、壺都可以夾在上面,煮飯、炒菜和燒水。世傳彭、田、向三姓人是表親,當年三姓人與朝廷打仗時,為了日後相認,把煮飯用的撐鋏打爛,一人一隻撐鋏腳,作為日後相認的憑證。戰爭結束後,三姓人家的後代就是憑著這三隻撐鋏腳相認,又共建家園的。

    現在,戰爭遠去了,屋子只有和平的寧靜與喜悅,只有過年的幸福與甜美,只有跟旺火一樣的溫暖和火熱。火是山裡人的另一種太陽,比Sunny燦爛,比太陽溫暖,會穿透一切黑暗。火是山裡人的依靠。有火的地方就有炊煙,有火的地方就有家園。火會年年都燒,火會越燒越旺,湘西人的子孫和未來也一定會更加興旺發達。

  • 4 # 活著為了享受

    一、打餈粑,二、殺年豬,三、拜年,四、大年初一出嫁的女兒回孃家拜年。五、上墳祭祖守夜

    多了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綠色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