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晨曦

    參考文獻:《三國志注》裴松之

    漢末三國之際,無數梟雄並起。經過多年混戰,魏蜀吳三家最終脫穎而出。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漢魏年間的豪強勢力與門閥世家掌控了世間的絕大多數權力,但魏蜀吳三家卻都是寒族出身。曹操所在的譙縣曹氏,雖是鄉里名宿,但也只是在地方上頗有影響力,無法對曹操的霸業提供有效支援。所以曹操一方面在籠絡士族支援的同時,也不拘一格賞拔寒族人才。江東孫氏,哥哥孫策四年平定江東,採取武裝鎮壓的方式;弟弟孫權即位後,又重用本地豪族,雙方共分天下。唯獨蜀漢政權,因為劉備這個創始人走遍了太多地方,從而衍生出多個派系。這其中,無疑是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士族集團,承擔了蜀國的發展重任,這也是世人心中所想與所見。但不可否認的是,蜀漢政權內部另一大派系——東州士族集團,其一舉一動也對蜀國內部造成深遠影響。

    一、何謂東州士族?

    東州,三國查無此地。但《三國志·劉焉傳》注引《英雄記》提到: “先是,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數萬家,收以為兵,名曰東州兵。”劉焉剛到蜀中時,並未及時進入治所成都,反而在綿陽待了一段時間。在此期間,三輔、南陽流民湧入益州,劉焉見此情形,遂將其收編為“東州軍”,隨後委派自己的心腹臣子前去治軍。《華陽國志》又說 :“時南陽、三輔民數萬家避地入蜀,焉恣饒之,引為黨與,號東州士。”結合上文可知,後來的東州士族,其實便是劉焉嫡系與南陽三輔等地的名士。在劉備入蜀之後,東州士族已經基本形成一個團體,其代表人物法正、吳懿等人,在劉備入蜀時發揮出了重要作用。法正自然不必多說,劉備入蜀和攻取漢中,他都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因此劉備入蜀後,法正升遷為蜀郡太守,統領揚武將軍,他 “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就連諸葛亮也不得不暫避鋒芒。而反觀吳懿,儘管此人存在感不高,但正是因為他的點頭,劉備才能順利拉攏來東州士族中的劉璋舊部。於是劉備入蜀,便按照約定迎娶吳氏之女為妻,隨後又將其立為皇后。劉備在世時,尚且多倚重荊州士族一些。後來他於白帝城託孤,也是令諸葛亮為正、李嚴為輔,點明瞭荊州士族在蜀漢政權中的領導地位。諸葛亮掌權後,曾與李嚴交惡,東州士族也難免遭受了波及。直到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尚且有二十九年的光景。在此期間,東州士族逐漸抬頭,並再次迴歸到了蜀地的核心統治圈中。

    二、為何東州士族能再次迴歸蜀地統治階層?

    在蜀國最後二十九年,費禕、董允、呂乂、陳祗等東州士族相繼回到蜀漢統治階層。或如費禕之才,使得蜀國出現中興之象;或如陳祗清談,勾結宦官禍亂朝政。但無論是好是壞,東州士的再度崛起,也改變了蜀國的命運。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東州士族能再次回到蜀地階層的統治中呢?

    其一,東州士族對益州沒有歸屬感。事實上,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和他所在的荊州士族,亦或是東州士族,他們都對益州沒有真正的歸屬感。一方面,這固然是他們都是外來人員所導致的;而另一方面,則是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本土舊人,崇慕讖緯之語,認定天命終將歸屬曹操。益州舊人的態度,讓劉備、荊州士族和東州士族不約而同聯合起來,對其進行嚴酷打壓。而這也是為何巴蜀之地多俊傑,但諸葛亮和劉禪卻始終不對他們重用的一個根本原因。故而從這方面考慮,東州士族與荊州士族屬於同一戰線。反觀諸葛亮與李嚴之間的矛盾,不過是雙方較量誰為主導地位的一個結果。李嚴落敗後,儘管東州士族有些損失,但諸葛亮也始終把握了一個分寸。《三國志·費禕傳》記載:“丞相亮南征還,群僚於數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禕右,而亮特命禕同載,由是眾人莫不易觀。”費禕雖出身荊州,但少時隨長輩入蜀遊學,完全是地地道道的東州士族。但諸葛亮依舊不遺餘力培養費禕,可見他是有意在平衡雙方勢力。另外還有董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對他頗為讚賞。值得稱道的是蔣琬,此人恢弘大氣、頗有雅量,是古代政治家中少有的樂於將權力下放之人。蔣琬出任大將軍時,親自在漢中駐守;不久之後,費禕也進尚書令,在朝中主持政務。顯然,這是蔣琬主動交出政權,留給費禕分擔自己的重任。

    其二、歸咎於蜀漢選官制度。蜀國以察舉制和徵辟制選拔人才,一是為了繼承漢制,二也是加強與士族之間的聯絡。但諸葛亮和劉備都沒想到的是,由於荊州之戰的失利,導致蜀國喪失了從荊州再度徵辟人才的可能性。在此情形之下,東州士族反而互相題扶和舉薦,逐漸走上了權力中心。

    其三,東州士族與劉禪之間的親近感。劉禪為太子時,費禕、董允二人便是太子舍人,負責他的學業。所以劉禪繼位之後,對費、董二人無比信賴。但反觀姜維,由於其窮兵黷武的北伐方略,使得劉禪對其頗為不喜。再加上保皇派代表人費禕突然遇刺,與姜維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故而劉禪與姜維之間的關係,一度降到冰點。為制衡姜維,劉禪設立右大將軍等職分其權,隨後又重新宦官黃皓,令其對抗姜維。而東州士族的另一代表人物——陳祗,善於察言觀色,他見劉禪有此深意,遂與黃皓互為表裡。可惜萬萬沒想到,這反倒成為了蜀國後期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蜀國興盛,得益於東州士族法正的謀劃;蜀國衰敗,也有陳祗的圓滑世故。可見一飲一啄,自有天意。

  • 2 # 烈酒紅茶刺史家

    東州士族一個不同於漢末三國時期計程車族,東州士族是靠一群避難益州計程車族組成的聯合士族。在東州士族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主要有許靖,龐羲,法正,李嚴,劉巴等早期的世家大族以及費禕,董允,鄧芝等年輕一輩的才俊。經過早期世家的努力,東州士族逐漸在劉焉開始站穩腳跟,之後經過劉備時期的發展在劉禪時期達到了頂峰。

    東州士族,荊州士族和益州士族是蜀漢政權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作為外來的東州士族能夠在蜀漢後期一舉超過其他兩個士族成為蜀漢的主要統治階層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去世後,東州士族奉行的以守為主,發展國內經濟的國策與劉禪的的性格相符,在荊州士族諸葛亮和後主劉禪的提拔下,東州士族在諸葛亮去世後迅速進入統治高層。劉備在進入蜀地後一直在打壓益州士族的用人政策,使得益州的人才逐漸凋敝。而作為外來士族,東州士族具有抱團的意識,在統治時期大力提拔自己的人才,使自己的勢力不斷地擴大。

    東州士族的形成與發展東州士族的形成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為了躲避中原亂世,一些豪族開始為躲避戰亂,進入蜀地,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不被當地士族侵犯,這些流入的豪族自發的集中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團體——東州士族。

    東州士族成立之初,依附於新上任的益州牧劉焉,並且逐漸形成了可以抗擊本地益州士族的力量。正是在劉焉和東州士族的相互幫助下,劉焉迅速坐穩益州牧的位置,而東州士族也開始能夠抗衡益州士族。

    但好久不長,興平元年(公元191年),劉焉病亡後。其子劉璋“性寬柔,無威略”,無法平衡東州和益州兩大士族的利益,逐漸地東州士族開始對劉璋離心。面對著北方張魯的虎視眈眈,劉璋又闇弱無法維護東州士族的利益,因此,東州士族開始思考尋找新的明君。

    劉備時期東州士族的作用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在東州士族的幫助下,劉備克蜀。但是對於益州當地的豪族來說,劉備攻克蜀地的做法是不道德的,因此,要想取得益州士族的全力顯然是非常困難的。而對於外來豪族的東州士族來說,就非常容易。同樣是外來豪族,因此劉備選擇透過獲得東州大族的支援來在益州站穩腳跟。

    因此,對於東州士族,劉備主要以籠絡為主。在劉備統治時期,東州士族和荊州士族可以說是幾乎平起平坐的。史載法正死後,劉備“為之流涕者累日”;掌軍中郎將董和與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

    劉禪時期東州士族的發展

    劉備兵敗夷陵後,在託孤時,為了平衡荊州士族和東州士族,分別選擇了諸葛亮和李嚴作為託孤眾臣,但還是以荊州士族的諸葛亮為主導地位位。“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諸葛亮完美秉承了劉備的遺願。在之後荊州士族與東州士族一起輔佐後主劉禪。直到去世,在繼承人的選擇上,也是分別從荊州士族中選擇了蔣琬,從東州士族中選擇了費禕。

    東州士族對蜀漢政權的作用在蜀漢建國中的作用

    對於外來的荊州士族,與蜀地的益州士族採取堅決反抗的態度不同,東州士族則採用了積極配合的策略。

    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作為東州士族的主要任務的法正,在迎接劉備入蜀時便獻上取蜀地的策略,以希望劉備代替劉璋治理蜀地。之後,趁曹操撤兵漢中,果斷建議劉備兵進漢中,正是在東州士族的支援下,劉備攻克漢中,進位漢中王,而法正也因此成為尚書令,地位直追諸葛亮。可以說,在劉備建立蜀國的過程中,東州士族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劉備徵東吳失敗後,諸葛亮更是長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也”。

    在蜀漢內政中的作用

    蜀漢初期,針對劉璋闇弱,當地土豪恣意妄為,目無法紀的情況,諸葛亮主持制定了《蜀科》,而一同制定的除了伊籍外,還有東州士族的法正,李嚴,劉巴。“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

    在蜀漢外交中的作用

    蜀漢的外交一直奉行著連吳抗曹的政策,而出使東吳的主要人員就是屬於東州士族的費禕和鄧芝。

    夷陵之戰後,“吳王孫權請和,先主累遣宋瑋、費禕等與相報答”。使得蜀漢與東吳的關係重新和好。劉備去世後,更是鄧芝出使吳國,使再次瀕臨破裂的吳蜀關係重歸於好。

    “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三國志·鄧芝傳》

    正是東州士族在劉備入川后一直支援劉備在蜀漢的政權,使得劉備坐穩了蜀漢,同時也使得自己不斷的和荊州士族成為蜀漢倚仗的兩大士族。在諸葛亮去世後,荊州士族人才的缺乏下,開始逐漸佔據主導地位成功進入統治階層。

    東州士族回到統治階層的原因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後主劉禪親政。費禕,董允等東州士族逐漸走向蜀漢的核心層。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奉行守土發展的發展理念

    三國中期,魏蜀吳三足鼎立,這種平衡在短時間內很難打破,而劉備和諸葛亮在蜀漢經營了二十年,政權也已經趨於穩定。劉禪作為一個“中常之君”,可以說守土有餘,開闢疆土則顯得能力不足,因此,此時的蜀國已經從諸葛亮時期的以攻為守轉變為全力防守,發展內政。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三國志·姜維傳》

    而不管是荊州派的老將魏延還是年輕的一派姜維,都主張主動攻擊,這就與休養生息的國策不同,而年輕的東州一派以費禕為主則支援國策中的休戰政策,這就後主劉禪的休養生息相同,由此,東州派開始逐漸的收到朝廷的重視。

    劉禪和諸葛亮的提攜

    作為東州派的年輕一脈,費禕和董允可以說是劉備特意為劉禪培養的人才。早在劉禪任太子時,二人便是太子舍人。可見常年累月的相處,使得劉禪對二人是有感情的,因此劉禪對二人可以說頗為信任。

    除了後主劉禪,諸葛亮對費禕也是頗為重視的。在北伐前期,諸葛亮的《出師表》就曾向劉禪推薦費禕和董允。“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由此可見,諸葛亮對此二人的重視。

    蜀漢打壓益州士族的用人政策

    三國時期,官員通常是經過推薦來任職的,因此,作為主要官員的荊州和東州士族不斷地向朝廷提供自己的人才,而備受打壓的益州本地士族則無法任職。隨著荊州被東吳佔領,荊州士族的舉薦開始逐漸的陷入減少,而本地的荊州士族後裔又缺乏領導才能。因此,荊州士族在蜀漢也開始走向後繼無人的道路。而東州士族在益州多年,已經透過不斷地發展培養了眾多的後繼人才,久而久之,朝廷之上東州士族開始佔據優勢。

    東州士族的相互提攜

    作為早期的外來大族,東州士族很早就明白了抱團的重要性,因此,在為官的時候,也會相應的扶持屬於自己實力的後起之秀。

    結語

    可以說,作為外來計程車族,經過幾十年的不斷髮展,東州士族開始成為蜀漢政權的統治中心,其原因除了依靠君主的提攜之外,更多的是靠著幾代名臣名將的不懈努力,與蜀漢政權相互幫扶著,逐漸走向了蜀漢政權的核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借力打力,用最小成本啟動一個自己的讀書會,變身知識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