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aazhu1
-
2 # 使用者8658786613831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總人口(常住人口)為185719人。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9個鄉(鎮)共有家庭戶51160戶,家庭戶人口為17982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51人。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9個鄉(鎮)的人口中,男性為96929人,佔總人口的52.19%;女性為88790人,佔總人口的47.81%。總人口性別比109.17(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9個鄉(鎮)的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9785人,佔16.03%;15-64歲人口為139531人,佔75.13%;65歲及以上人口為16403人,佔8.8%。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9個鄉(鎮)的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8399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1693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63471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79357人(以上各種受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9個鄉(鎮)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4182人。
2010年寧洱縣第六次全華人口普查快速彙總的常住人口地區分佈如下:地區戶籍人口(萬人)常住人口數(萬人)寧洱縣19.3218.57寧洱鎮6.977.65磨黑鎮2.322.10德安鄉1.140.98德化鄉1.361.05同心鄉1.61.61勐先鄉2.291.97普義鄉1.211.19黎明鄉1.21.01梅子鄉1.231.012013年,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實現生產總值(GDP)357050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978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7.3%,拉動GDP增長1.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4.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39969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9.4%,拉動GDP增長7.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7298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7.2%,拉動GDP增長2.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2.5%。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2年的26.6:37.1:36.3調整為25.1:39.2:35.7。按常住人口計算,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人均生產總值(GDP)達到18832元,比2012年增加1971元,同比2012年增長11.7%。
2013年,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四大支柱產業“茶葉、林業、建材業、電力”創總產值239447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35.6%。其中:茶產業創總產值77984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34.3%;林產業創總產值73506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7.3%;建材業創總產值33473萬元,同比2012年下降10.0%;電力產業創總產值54484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74.8%。2013年,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4611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7.5%;其中:農業產值72754萬元,增長6.8%;林業產值21606萬元,增長5.2%;牧業產值47155萬元,增長11.1%;漁業產值9720萬元,增長2.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376萬元,增長4.4%。
2013年,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29615畝,比2012年增加229畝;同比2012年增長0.05%;實現糧食總產量8.9萬噸,同比2012年增長7.4%。2013年,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實現工業增加值78735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2012年增長19.5%;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67637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1.1%。其中:輕工業增長16.5%,重工業增長64.8%。
2013年,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25102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31.4%,其中第一產業投資80446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31.9倍;第二產業投資83581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6.0%;第三產業投資161075萬元,同比2012年下降3.1%。施工專案119個,同比2012年增長75%;本年新開工專案110個,同比2012年增長71.9%。
2013年,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50691萬元,比2012年增長21.6%。2013年,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86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3.7%。從銷售地域看,鄉村消費增長快於城鎮,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5361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4.2%;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150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3.6%。從經濟成份看,非公有經濟增長快於公有經濟增長。非公有經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5650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4.9%;公有經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1214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6.3%。
2013年,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全年共接待遊客90.499萬人次,同比2012年增長36.7%,實現旅遊收入6.2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87.6%。
截止到2013年,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61935萬元,比2012年增加52971萬元,增長17.1%;其中:個人儲蓄存款餘額為252099元,比2012年增加31954萬元,增長14.5%;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44143萬元,比2012年增加29977萬元,增長14.2%。按常住人口計算,2013年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13296元,比2012年11648元增加1648元。
回覆列表
三鄉鎮主要的地形有洪積扇平原、臺地和丘陵,全鎮海拔最高473米,主要有三大地貌分割槽。
南部平原區:又稱金斗灣平原,包括坦洲、三鄉兩鎮的全部平原,是市境內第二大平原,過去是一個淺水海灣,據文獻記載,宋代曾設有鹽場。
白水林丘陵小區:位於市境南部,跨神灣、三鄉、坦洲三鎮。區內最高峰為三鄉的白水林,海拔473米,周圍地勢逐步降低並向平原過渡。
五桂山低山丘陵小區:三鄉鎮屬於丘陵小區的低丘。 地層
三鄉鎮的南龍、佛子逕、雍陌屬古生界寒武系;五指山附近一帶,為一套濱海或淺海的碎屑岩建造,與下伏古生代地層成角度不整合接觸,以頁岩、石英砂岩為主,該地層底部由灰白色厚礫狀石英砂岩、不等粒石英砂岩和石英細砂岩組成,屬古生界泥盆系。平嵐以北到雍陌以西一帶的衝洪積層是屬新生界第四系的衝洪積層。
侵入岩和變質岩
燕山二期侵入岩在平嵐以北的白石坳附近有小面積出露,巖體侵入於寒武系八村群中,為石英閃長巖。燕山四期侵入岩在三鄉的蕭家村附近有出露,以黑雲母花崗岩為主。
地質構造
三鄉至金星灣(官塘環)斷裂帶西起神灣,沿北東經三鄉雍陌進入金星灣(官塘環),長度22公里,走向50°~60°,傾向東南,傾角40°~70°。 鴉崗至雍陌斷裂帶沿鴉崗、雍陌、南蓢一線順北北東方向延伸,長度約28公里,走向25°~35°,傾向東南—西北,傾角74°~86°。 雍陌褶皺在三鄉鎮雍陌附近,形成於加里東期,由寒武系沙頁岩組成,長約22公里,寬7公里。此外,在三鄉鎮五指山附近的泥盆紀地層還可以看到由印支運動影響而形成的向斜殘存,但形態不完整。 三鄉鎮內河流縱橫,水資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
地表水 地表水資源主要是流淌於三鄉鎮境內的河流或水渠,主要有鴉崗運河、圩仔河、任成秀河、茅灣湧、平嵐坑、西坑、麻子湧、坦洲大涌、外埔坑、東坑、中珠排洪渠等。
地下水
地下水資源主要是溫泉,三鄉鎮泉眼村有幾處溫泉眼,水溫一般為85℃,鑽孔揭露達95℃,自流量每天有188噸。 濱海鹽漬沼澤土
三鄉鎮大部分土地屬濱海鹽漬沼澤土,以沙質淺腳田為主。該土壤成土母質為近代河口沉積物,由於長期或間歇性受海水淹沒,土壤鹽漬化和沼澤化明顯。按其成土過程的差異可分為濱海泥灘、濱海草灘和紅樹林灘等三種類型。主要分佈於沿海潮間帶的海塗土壤,退潮時露出,漲潮時被淹沒。
水稻土 水稻土是三鄉鎮當地居民長期種植水稻、在週期性的水耕和旱作環境中發育形成的土壤型別。1986年,三鄉建鎮時的面積3.5萬畝水稻田,分佈在鎮內中部平地上,是耕作土壤的最主要型別。根據土體中水分型別對某些物質在成土過程中的影響所出現的性態特徵,可分為淹育型水稻土、瀦育型水稻土、滲育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沼澤型水稻土和鹽漬型水稻土等六個亞類。其中鹽漬型水稻土以前隴、泉眼、鴉崗等村最多。
基水地 該型別土壤是經人工挖塘堆基,塘中養魚,基面種植經濟作物的一種人工堆疊、耕種熟化的土壤,主要分佈在有大面積養殖淡水魚的村,如泉眼村、雍陌村。
赤紅壤 三鄉鎮40多平方公里山地絕大部分是赤紅壤。該土壤成土母質以花崗岩為主,也有沙頁岩。由於地形部位及植被等成土條件各不相同,土層厚薄、熟化程度各有差異。土壤偏酸性且有機質含量較低,以壤土及砂壤土為主,可分為耕型花崗岩赤紅壤、斑晶花崗岩赤紅壤和沙頁岩赤紅壤等三種類型,其中以斑晶花崗岩赤紅壤的面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