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縱然平淡無奇

    德國毛瑟7.63式手槍盒子炮是毛瑟軍用手槍在中國的一種稱呼,除了這個稱呼以外,華人還稱它為駁殼槍,自來得,快慢機,匣子槍等。歪把子原名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的一種6.5毫米口徑輕機槍,因於1922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定型成為制式裝備而得名。其槍托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所以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漢陽造:漢陽造88式步槍,該槍原型為德國委員會1888式步槍,在中國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雖然落後了中正式兩代,比日式的三八步槍也落後了一代,但是仍不失為一把結實可靠的步槍由於該槍的主要生產者為位於湖北漢陽之漢陽兵工廠,因此一般稱之為漢陽造。

  • 2 # 小二叨叨叨

    1.“盒子炮”毛瑟C96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在1896年推出的一款半自動軍用手槍,由於該槍槍套是木盒結構,可以倒裝在握柄後作抵肩精確射擊,加之該槍近距離射擊時威力巨大,給對手心理和生理造成極大傷害,因此有了“盒子炮”的名稱。

    2.”歪把子“1922年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一一年式軽機關銃)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的一種6.5毫米口徑輕機槍,因於1922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定型成為制式裝備而得名。其槍托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所以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

    3.”漢陽造“槍原型為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Gewehr88或簡稱Gew88),由於該槍存在著裝彈退彈困難、抽殼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問題,1898年德國軍方採用毛瑟1898式步槍將其取代。該型步槍遂轉售給土耳其、非洲一些國家和中國的清政府。

    基於清政府的洋務派對"毛瑟"品牌的迷信,德國商人謊稱1888式步槍為毛瑟步槍,成功地將設計資料和生產機械賣給了清政府。故從1896年開始,漢陽兵工廠開始生產此型步槍,定名為八八式。

    由於該槍的主要生產者為位於湖北漢陽之漢陽兵工廠,因此一般稱之為漢陽造。同時,因前期進口的德中國產1888式步槍採用了全長式槍管套筒,國內前期的仿製品也採用了全長式槍管套筒,故其早期槍型也被稱之為"老套筒"。

  • 3 # 呂洞賓

    盒子炮,中國近代軍隊由於本國工業不行,致使軍隊大多缺乏火炮等遠端武器可供戰場遮斷,步槍又精確度差士兵訓練不嚴格,結果就造成了中國軍隊普遍傾向於近戰戰法。於是向毛瑟手槍這樣的近戰武器就有了合適的舞臺,那個時期各個軍閥們大量進口毛瑟手槍。在殘酷的戰爭下,華人創造了很多的使用方法,來增大這手槍的殺傷力,那時基本上所有的軍閥武裝都有相當規模的手槍隊。應當說,駁殼槍是中國軍隊裝備的唯一單兵自動武器。在普遍性上,也是所有的中國軍隊都有裝備。在抗戰期間,中國軍人是拿這款手槍當衝鋒槍來使用的。

    “歪把子”主要指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綽號由來: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是在大正十一年(即1922年)由著名槍械專家南部騏次郎於名古屋兵工廠精心研製定型並裝備部隊的一型班用輕機槍,也是日軍在侵華戰爭中使用最多的一型班用自動武器。“歪把子”是中國廣大抗日軍民給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起的一個俗名。這個俗名既描述了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造型上的本質特徵,又蘊含了華人民對侵略者的憎惡與仇恨。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採用了類似傳統步槍槍托的“槍頸”,同時由於其瞄準基線偏於槍面右側,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準時過於向右歪脖子,所以將本來就十分細長的槍頸向右彎曲,以使槍托的位置能滿足抵肩據槍瞄準的人機工程。這就是“歪把子”的由來。

    漢陽造,這把槍無論從裝備數量上還是服役時間上看,都必須是中國近代武器中的熱兵器之最。自引進後,總共生產了110萬隻,從晚清一直服役到抗美援朝。即便在70年代時期,也是中國民兵手裡的武器。在單兵武器中,裝備量和服役時間那是沒得比的。早先是由清朝中興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花了45萬馬克從德國引進,那時中國的大臣和技術人員似乎對德國毛瑟系列武器格外痴迷,但是漢陽造還真的和毛瑟沒啥血緣關係,那時華人是被德國奸商給坑了。不過,漢陽造(德1888式)在當時無論是在歐洲乃至全世界都是一款技術指標很高的步槍,所以李大人這45萬馬克花的也不冤枉。

  • 4 # 俏也不爭春

    我回答:。盒子炮也叫20響,快慢機,還有叫大鏡面兒的,20響就是一個彈匣能裝20發子彈,快慢機指的是能打單發射,又能打連發,這種武器是德國造,但是德華人不愛使用它,也沒覺得它多麼的好使用,出口到了中國,華人把盒子炮的效能發揮到了極致,想打單發就打單發,想打連發就打連發,這種槍後座力大,咱們華人聰明,就手心朝上,射擊,基層部隊連長,排長人手一支,游擊隊,武工隊的隊長也是一人一支,像《平原游擊隊》的李向陽,《撲不滅的火焰》的蔣三兒都是每人兩支,為什麼他們別兩支盒子炮,其他人才一支,有的連槍都沒有,是不是不公平,這兩個人是百步穿楊的神槍手,說打腦袋不打屁股,他們經常神出鬼沒端鬼子炮樓,這槍在他們手裡能發揮作用,擱咱手裡就是一個鐵嘎噠。歪把子是鬼子用的機關槍,在電影電視劇裡經常出現,據軍事專家介紹,這種槍不如捷克造的輕機槍好使,但日軍中裝備了大量的歪把子輕機槍。漢陽造兒就是武漢兵工廠生產的七九式步槍,效能就那麼回事兒,咱們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太低劣,跟日本鬼子沒法比,咱要是要槍有槍,要炮有炮,步兵衝鋒有空中支援,把小鬼子早打跑了,還能用14年。

  • 5 # 隨遇而安2381806

    首先承認我不懂這些東西,但是從網上查了一下。太專業了這問題。“盒子炮”又叫駁殼槍毛瑟,1895年12月11日獲取專利。“歪把子”又叫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1922年定型為制式裝備而得名。“漢陽造”又叫老套筒,因為生產者位於湖北漢陽之漢陽兵工廠。雖然不是自己回答的問題,但是我很認真。謝謝

  • 6 # 學思踐悟

    這三種叫法正好體現了當時我們抗日民眾的聰明才智,把當時叫著繞口的,形象的中國化,改稱盒子炮、歪把子、漢陽造。而且當時社會讀書認字的很少,如果你告訴他們這是“毛瑟槍”、“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和“委員會 1888 式”步槍,那誰記得住啊。這三種叫法聽著比較親切,從中也能看出來抗日軍民對武器的渴望和愛護,是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啊!華人民萬歲!

    愚知拙見,不喜勿噴!

  • 7 # 陳文華175865088

    抗戰時期的"盒子炮"、"歪把子"和"漢陽造"這三種武器即是長短槍與機關槍,這三樣武器是當時八路軍新四軍稱得上比較先進的武器,那個時代比較先進的機關槍就兩種"歪把子"與"轉盤"這兩種也是二戰時期嬌子,輕便靈活,特別支架兩個腳合上比衝鋒槍威力大。"盒子炮"即短槍,槍管下帶一個盒子裝槍彈,從射程殺傷力具佳在戰埸上比其它短槍實用。"漢陽造"是當時國産最先進的步槍,槍膛徑7.62槍彈分三部份組成,彈頭、彈殼、底火。好了就到此吧!謝謝邀請。

  • 8 # 浩漢防務論壇

    六、為什麼中國描述抗戰時期的電影和電視劇中總是出現漢陽造?這槍如何?

    漢陽造的全名叫漢陽八八式步槍,仿自德國1888委員會步槍,其歷史能追溯到張之洞那時候。漢陽造的原型槍也就是1888委員會步槍實際上並不好,根據德國方面的反應這種槍的裝填有問題,時常卡殼。

    也正是因為1888委員會步槍的各種缺陷很快德軍就換裝了新的步槍,毛瑟g98步槍。這枝槍後來伴隨著德國陸軍度過了整個一戰,其改型也即毛瑟98k則伴隨著萬字旗下的德軍度過了整個二戰。

    德軍發現不好直接就換了,中國卻一直用了這槍幾十年。民國時期漢陽造的使用相當普遍,從剛引進並生產時到抗戰結束幾乎都有漢陽造的身影。說起來當時的清政府百分百是上當受騙,德國方面利用清政府對毛瑟牌的信任和追求愣是謊稱1888委員會步槍是毛色的新產品,再加上那個時候的中國跟現在的印度似的冤大頭,然後漢陽造也就令人無語的誕生了。

    其實在抗戰那時候的漢陽造不至於電視上出現的那麼頻繁,1937年的時候各路軍閥基本上都有自己的門路,中央軍有自產的中正式可以配發,晉綏軍也有自己的兵工廠可以造槍,雲南方面有英法的關係買槍不是什麼大問題。但仍然不可否認,漢陽造確實還大量存在並被使用,如川軍等又窮又沒工業又沒關係的便是。漢陽造實在難說是款好槍,但他陪著我們走過了整個抗戰,走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日子,如果有機會收藏一把漢陽造倒也不錯。

  • 9 # 埃特603

    盒子炮原產德國,毛瑟C96,最叼的就是是大紅九。這槍在歐洲屬於不著調的東西,說威力大吧,比不過步槍,說方便吧,比不過手槍,所以在歐洲沒混上制式裝備,只聽說蘇聯政委們也愛用。但盒子炮畢竟是一款大威力手槍,對當時受武器禁運的中國,是必然選擇,進入中國後又因自動武器的先進性,很受歡迎,慘遭山寨,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做不了烤藍,就在拋光度上下功夫的鏡面匣子、增加彈容量的大肚匣子、為適應軍閥方便子彈補給的改口徑大眼匣子、還有加長槍管的長苗匣子……謠傳雲南有個半吐司半軍閥的彝族頭領,叫自成學(記不太清楚了)還改過一款水冷式的水桶匣子,小馬克辛似的,就是產量很低。

    歪把子的大名,得益於老抗戰電影而廣為流傳,到七八十年代,華人還往往很羨慕八路繳獲一挺歪把子,但今天看來,這種大正十一式機槍,完全是機槍中的渣渣,鬥式供彈讓追求極速火力壓制的機槍,打五發就打個咯噔,那個破供彈鬥,還讓機槍手運槍麻煩——扛左肩彈鬥膈人、扛右肩因彈鬥重量影響全槍平衡,老朝外滑,你說為啥不提著?不好意思,歪把子沒設計提手……

    仿委員會步槍就不多說了,太有名,無需多說。

  • 10 # 指動濟南

    盒子炮、歪把子、漢陽造3種武器曾家喻戶曉,這主要歸功於當年電影螢幕上的“炮火連天”。李向陽、雙槍老太婆、李雲龍……都是“盒子炮英雄”;狙擊戰時一班長扛上來歪把子,一掃一大片;漢陽造雖名氣沒有前兩者大,卻是抗戰主力武器,風光無二。

    1、盒子炮又叫駁殼槍

    很多兵器發燒友習慣把盒子炮叫做“駁殼槍”,其實它的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由德國槍械設計師、近代步槍奠基人毛瑟兄弟研發,1896年正式投產。手槍裝在一個大木盒裡,因此也被稱為“匣子槍”、“盒子槍”。又因為可以自動連發,殺傷力較大,人們又叫它為“盒子炮”。

    盒子炮的最大特點是,彈匣容量大,一次裝彈20發。重要的是可以單發,也可以連發,這跟傳統的打一槍拉槍栓、重新上膛的方式相比,其自動效能在當時可謂逆天。這對於缺乏重型武器的抗戰部隊來說,盒子炮極大滿足了對火力的需求。

    因為射擊精度差等原因,盒子炮在歐美等國家並不受歡迎。但盒子炮的“中國式打法”讓它大放異彩。根據盒子炮後座力大,槍管和瞄準基線長,連發容易跳動的特點。中國軍人發明了獨特的持槍射擊方法——讓槍身平躺持握,子彈可呈扇面射出,生生把手槍打出掃射機槍的效果。

    有統計說,盒子炮二戰中共生產100萬把,中國戰場就佔據40萬把。李向陽雙手持盒子炮的鏡頭、雙槍老太婆打死叛徒甫志高的場景、李雲龍和楚雲飛帶領手槍隊狙擊日軍的畫面都是銀屏經典。

    2、歪把子是中國特有的“諢名”

    在二戰題材影片中,歪把子機槍是不能不提及的。這種日本產輕機槍的槍托向右彎曲,因此被稱為“歪把子”。那麼為什麼槍托是歪的?原來這是一種設計缺陷,因為槍體的瞄準基線位於右側,瞄準時要向右歪脖子,所以設計出一個歪把子槍托,以方便士兵抵肩瞄準。

    不過,歪把子與“三八大蓋”相比,使用效能十分不穩定,到抗戰後期基本就退出了戰場。那麼歪把子為什麼效能不穩定呢?原來是採用了當時獨創的壓彈方式。歪把子一次可裝填6個彈夾、30發子彈,裝彈位置在槍身上方,如同一個漏斗。

    為滿足連續壓彈射擊的需要,歪把子採用彈鏈供彈的方式。這種方式的原理是什麼很複雜,使用結果是:故障頻出,容易卡殼、跳彈,尤其是戰爭後期日軍補給和維修能力大幅下降後,歪把子只好大面積退出戰場。

    3、漢陽造又叫“老套筒”

    漢陽造是產自漢陽兵工廠的一種步槍,因以德產1888式步槍為原型,槍管全部加裝套筒,因此又叫“老套筒”。從1896年漢陽兵工廠開始生產,到1944年停產,48年裡約生產110萬把,生產史、使用史貫穿了近現代中國所有的重要歷史時期。

    漢陽兵工廠位於武漢,1890年由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最初名為“湖北槍炮廠”,1904年改名“湖北兵工廠”,1914年改稱“漢陽兵工廠”。期間數次改進槍型,尤其是配備全長52釐米制式刺刀後,成為抗戰期間唯一能與“三八大蓋”拼刺刀的步槍。

    漢陽造雖然簡陋,工藝落後容易發生炸膛,但效能是中國產槍械裡最穩定的,殺傷力驚人。而且成本較低,維修方便。因此,漢陽造作為近代中國產槍械史上的標誌,關於它的故事一直在流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動漫《動畫同好會》第11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