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普魯士建國的歷程實際上就是掃清建國中阻礙的歷程。當然首當其中的是得益於俾斯麥在決心建立一個大德意志的同時,用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建立起來的一個“安撫迷惑”歐洲其他列強的外交體系,“俾斯麥體系”。它的核心要義是兩句話:第一,每次結盟都是為本國的特定利益服務,開價高者優先,永遠不使意識形態、君主關係等抽象因素成為盟約的基礎,亦不使普魯士的長期政策為盟約所累。第二,任何情況下都要防止有兩個及以上大國聯合起來針對普魯士的態勢發生,為此應適時離間列強、使其互不信任,繼而把普魯士當作保障安全的夥伴候選人。後面普魯士也是這麼身體力行的。

    此外就是具體實施。首先,他要讓普奧矛盾公開化,使普魯士國內的“大德意志主義”者(贊成由德奧共組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以及其他小邦君主放棄讓普奧繼續待在一個共同體裡的念頭。也就是說要扔掉“奧地利”這個包袱。其次,他要使奧地利在國際上處於孤立地位,為此至少要取得法俄兩國中一國的支援。所以1863年波蘭起義爆發後,普魯士與俄國締結了善意援助的協議。之後就是普奧戰爭。7月3日,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的注目下,22萬普軍痛擊24萬奧軍和薩克森部隊,在半天內就重創了後者。8月23日,奧地利被迫締結和約,同意解散舊德意志邦聯。

    普奧戰爭塵埃落定之後,法國就成了統一事業最後、也是最大的攔路虎。同樣利用外交手段迫使法國開展,1870年7月19日,法國主動對普宣戰,德軍立即入侵邊境地帶,包圍梅斯。拿破崙三世親率麥克馬洪元帥的第二集團軍前來增援,卻被兩個兵力佔優的北德集團軍包圍在色當,被迫投降。德軍隨後對巴黎進行了圍困,迫使新成立的法國共和政府放棄首都、並簽署了屈辱性的和約。1871年1月18日,南德諸邦君主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奉戴北德意志聯邦盟長威廉一世為全德君主,德國的統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了。

  • 2 # 羅西小南多

    德國的統一一般認為是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透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的!但德意志為何是在這個時間段統一的,普魯士在七年戰爭時就以達到和奧地利、英、法、俄同等地位了,而且還是明君腓特烈大帝?這不得不提神聖羅馬帝國,體系內各強國滿足於成為帝國皇帝或選帝侯,多數皇帝人選則出自哈布斯堡王朝,而哈布斯堡王朝的大本營在奧地利,所以奧地利才是千年老大,普魯士在腓特烈曾祖父起就開始奮發圖強,勇追奧地利,到了腓特烈大帝時已敢於挑戰奧地利,並於1740年侵佔西里西亞省,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但此時德意志仍然300多個邦國,大家各自為政,並沒有誰有統一的念頭,直到民族愛國主義的覺醒!這就拿破崙橫掃歐洲時期,將德意志幾百個邦國縮減為40個左右。其中16個邦脫離神聖羅馬帝國,成立萊茵聯盟,帝國皇帝於1806年發現已失去實權,故放棄帝國皇帝頭銜,從此德意志的歷史上鬆散的聯盟即神聖羅馬帝國從此消亡。肢解後德意志受到法蘭西帝國的百般羞辱和摧殘,其內部的愛國主義被喚醒了,而隨著這種情緒的指引,德意志特別是普魯士在浴火中重生,在反抗拿破崙的解放鬥爭中,普魯士已事實成為德意志民族的領導者。當鄰國義大利民族解放成功並國家統一進一步刺激了德意志日耳曼民族的向心力,到了1836年,除了奧地利外,所有的德意志邦聯成員國都投進了關稅同盟的懷抱,這是德意志經濟上的統一,而且是排除奧地利的,這離政治上的統一更近了一步!時間到了1861年,德國統一的中心人物威廉一世登基,而其認命最信任的奧托·馮·俾斯麥擔任普魯士首相兼外交部長,讓其放手幹起來!至此,就是大家熟悉的卑斯麥這位神奇的外科醫生將德意志揉碎並任意組合了,當然牛刀小試搞定丹麥後,對周邊強國奧地利和法國的戰爭是不可少的!當色當大戰俘獲拿破崙三世幷包圍巴黎時,在凡爾賽宮,威廉一世在軍隊的簇擁下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時間是1871年1月18日。

  • 3 # 鼓樓博牛志

    德國統一這件事概要來講,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三場王朝戰爭。

    統一德國是一個大勢所趨,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和當時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有關。在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以後,雖然原有的封建貴族階級並沒有被推翻,但是這使得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統治危機,於是開始積極改革,就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就需要有更大的統一的市場才能夠滿足,於是原先分裂的幾十個邦國(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更多,達到了300多個)就有了統一的意願。

    可是這時面臨一個問題,奧地利想統一整個德意志,可是普魯士不願意奧地利加入,因為這樣會影響統一後他的絕對領導地位,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兩者不能達成一致。

    接下來就是鐵血首相俾斯麥上臺了。這時的俾斯麥並不是德意志的首相,而是普魯士的首相。

    俾斯麥在1862年成為首相以後,就開始著手準備三次王朝戰爭。在德意志統一的過程當中,依次經歷了1864年的普丹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和1870年的普法戰爭,普法戰爭以後,南德四邦正式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最終在1871年的時候正式統一了德意志帝國。

    從這三場戰爭當中也可以看出,德意志在統一的過程當中,首先解決北方問題,也就是相當於德國的後方問題。丹麥雖小,但之前卻不斷的給普魯士製造麻煩。所以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攻打丹麥,瓜分了丹麥的兩個州。

    打敗了丹麥之後,普魯士就開始盤算如何踢出奧地利。他先略施小計穩住法國,讓法國保持中立,然後與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最後找了一個藉口就對奧宣戰,奧地利在兩方軍隊的夾擊之下很快戰敗。

    這時,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道路上就剩下法國最後一個障礙了。普魯士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上雙方的矛盾,對法國進行激將法,於是普法戰爭爆發,最終收回了之前被法國操控的南德四邦,德意志就此統一。

  • 4 # DingdingCat

    一般簡單說就是三次戰爭統一了德國,當然本身早就有優勢,不過這個統一某種程度上只是形式上的,作為一個聯邦,各個諸侯國保留了相當大的權利,大的比如巴伐利亞有自己的軍隊。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到了希特勒時代了。

  • 5 # 我沒忘記home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諸侯們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加冕普魯士國王威廉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德意志諸國正式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統一為民族國家。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最終由普魯士統一,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事實上在很早之前,德語地區的人口已經透過貴族之間正式與非正式的聯盟逐漸聯合起來。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和拿破崙戰爭使得德語地區的民族主義崛起,但由於各個貴族之間的利益關係不一致,這一聯合過程頻繁受阻。

    附圖,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

    1.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德意志地區的背景。

    我們都知道德意志地區在19世紀之前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的一部分,這個帝國極盛時期的的疆域包括現在的德國、荷蘭、盧森堡,比利時、法國的一部分、瑞士、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義大利北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自己為“羅馬人皇帝”時,常稱為“全德意志人民的皇帝”,而帝國內的高等貴族也稱為“德意志諸侯”,其他歐洲大國家則叫他們為“日耳曼”。

    神聖羅馬帝國曾擁有超過500個諸侯國,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後,皇帝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宣佈退位,放棄“羅馬人皇帝”的封號而改稱奧地利帝國皇帝。舊帝國日耳曼語地區的人民有共同的文化和法律傳統,而拿破崙入侵的共同經歷使他們走到一起。

    附圖,菲利普·懷特的壁畫

    拿破崙曾將奧地利以外的德語區合併為法國的附庸萊茵邦聯,這也是德意志各國第一次在“神聖羅馬帝國”以外的一個另政治名義下生存,也為德語民族國家的建立做了一次嘗試。隨著拿破崙的入侵對德意志地區的毀壞,德意志諸侯、平民開始設想一個沒有拿破崙的中歐。拿破崙戰敗後,維也納會議在權力平衡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歐洲政治及外交體系,這一體系將歐洲劃分為不同勢力範圍,普魯士和在奧地利帝國成為德意志地區的兩大勢力。

    二元德意志的崛起

    奧地利和普魯士的德意志二元問題深深植根於舊帝國的政治之中,1814-15年的維也納會議將日耳曼諸邦國團結為德意志邦聯,由奧地利領導。然而維也納的與會者卻沒有意識到普魯士在德意志諸國中實力日益增強,因此也沒有預料到日後普魯士將會就德意志的領導權問題向奧地利發起挑戰,雙方的爭奪在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普魯士向奧地利這一“德意志二元”提出了兩個統一方案:“小德意志方案”,即沒有奧地利的德意志;“大德意志方案”,即有奧地利的德意志。

    附圖,德意志邦聯,奧地利帝國(黃色)和普魯士王國(藍色)

    關稅同盟

    1818年,普魯士財政大臣漢斯·馮·比洛構想了普魯士的關稅同盟,由於普魯士的領土東西分隔,同盟能幫助貨物的運送。最初成員國只包括普魯士與它的鄰國,經過普魯士政府多年的遊說,成員國陸續增加。1834年,38個德意志邦聯的邦國組成了德意志關稅同盟。

    附圖,1834年,這一漫畫諷刺了德意志諸國廣佈的收費站

    關稅同盟削減了德意志諸國之間的貿易保護壁壘,促進了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購買、運輸和銷售原材料的成本也變得更加低廉。這對於新興的工業中心來說這相當重要——大部分工業中心都位於萊茵蘭、薩爾河和魯爾河河谷地帶。

    同盟充滿貿易保護主義的色彩,它不容許奧地利帝國加入,這使奧地利帝國與普魯士的競爭更為激烈,因此同盟成立三十多年後,普魯士人已經建立一致的反奧立場。普魯士成功主導了同盟的發展方向,以至於它支配德國經濟,更達成政治、軍事聯盟。德意志諸邦國都願意接受小德意志的統一方案,德意志的統一不可避免。

    附圖,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德意志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將鐵路和關稅同盟稱作“連體雙胎”,他強調了二者之間的重要關係。詩人奧古斯特·海因裡希·霍夫曼·馮·法勒斯萊本也作詩頌揚關稅同盟,在詩的開頭他列舉了一系列商品,這些商品相比政治和外交對德意志統一的作用更大。德意志愛國主義小說家威廉·拉貝則寫道:“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條鐵路建設時建立了起來”。

    民族主義與德意志1848年革命

    拿破崙統治時期,日耳曼民族主義開始在諸邦國盛行。德意志哲學家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說道: 第一的、最始的、也是真正自然的國境線無疑是其內部的界線。那些操著相同語言的人為自然透過許多隱形的紐帶聯絡到一起,這早在任何人類技藝產生前便開始了;他們能夠相互理解,亦能使自己更清楚地受到理解;他們應當在一起,並自然為一體且不可分離。

    德意志民族主義在拿破崙時代由於德意志人的共同經歷而得到刺激,而奧地利頒佈卡爾斯巴德法令,它禁止一切形式的泛日耳曼民族的德意志活動以避免“德意志國”的出現,德意志地區的民族主義發展因此受到壓制。1832年5月,超過30000名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在哈姆巴赫舉行慶典,參會者則到此頌揚友愛、自由和國家一統,這也成為現代德國旗幟的基礎。

    附圖,1832年,民族主義支持者前往哈姆巴赫城堡廢墟。

    此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在約瑟夫·馮·拉多維茨的影響之下,支援建立埃爾福特聯盟——德意志諸國(不包括奧地利)組成的邦聯,它將完全消除奧地利對其他德意志國家的影響。在奧地利與沙俄的壓力下,普魯士放棄了這一構想。1850年11月,普魯士(腓特烈·威廉和拉多維茨)同意在奧地利領導下重新建立德意志邦聯。

    這一事件被普魯士視為恥辱,現在德意志的問題由“是否統一”變為“何時統一”,而“何時”則取決於力量。約翰·古斯塔夫·德羅伊森這樣說: 我們無法迴避這一事實,那便是整個德意志問題只是簡單的普魯士或奧地利的問題而已。在這兩個國家,德意志的生活有其積極和消極的極端——在前者,所有的利益都是國民的和改革性的,而在後者,則是王朝的和破壞性的。德意志問題不是一個憲政問題,而是一個權力問題;普魯士王權完全是德意志的,而奧地利的則不能是。

    人們都期待在普魯士的領導下實現德意志的統一。

    附圖,劍象徵著“上帝之言”,喻示著人民和勝利精神的革新。

    2.德意志的統一

    歐洲的自由主義思潮挑戰了舊王朝制度和專制制度下的社會和政治結構,這為統一提供了思想基礎;同時在經濟上,普魯士於1834年創立德意志關稅同盟。

    普魯士實力增強

    腓特烈·威廉的弟弟威廉於1858年成為普魯士王國攝政王,老毛奇於1857年成為普魯士軍隊的總參謀長,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則在1859年成為普魯士戰爭大臣。馮·羅恩和威廉開始重組普魯士軍隊,而老毛奇對普魯士的戰略防衛進行了重新設計。

    1861年,威廉加冕為威廉一世,他在第二年任命奧托·馮·俾斯麥為普魯士首相。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和1859年的義大利戰爭破壞了歐洲的勢力均衡,而馮·毛奇的作戰重設、馮·羅恩的軍隊重組以及俾斯麥的外交政策影響了歐洲平衡的重建。

    俾斯麥於1862年9月30日在普魯士下議院預算委員會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他闡述了歐洲現實政治的內涵:“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透過演說與多數議決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錯誤——而是要用鐵與血來解決。”

    附圖,俾斯麥(左),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中),赫爾穆特·馮·毛奇(右)

    建立統一國家

    為了使德意志諸國能夠聯合到一起,俾斯麥需要一個外部敵人,需要他們提供一個戰爭藉口將全體德意志人團結起來。

    在德意志統一的過程中,三個階段的事件十分關鍵:

    第一個階段是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普丹戰爭)。1864年,普魯士反對丹麥王國吞併石勒蘇益格導致普丹戰爭爆發,俾斯麥將奧地利帝國拖入了這場戰爭。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以奧地利和普魯士聯軍的獲勝而告終,兩國也在於1864年10月30日簽署的《維也納和約中》獲得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的控制權。

    第二個階段事件是發生於1866年的普奧戰爭。與新建立的義大利一起,俾斯麥創造了一個外交環境使奧地利對普魯士宣戰,透過軍事勝利,俾斯麥影響下的普魯士戰勝了奧地利對於統一德國的積極反對。普魯士王國以德意志關稅同盟為基礎,另行成立北德意志邦聯(排除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領地及南德4邦)。

    附圖,普奧戰爭

    第三個階段事件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法國擔心受到霍亨索倫王朝的包圍而在1870年對普魯士宣戰,最終普魯士擊敗法軍,1870年9月1日,他們在色當俘獲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諸侯和軍事指揮官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加冕威廉為“德意志皇帝”

    附圖,德意志帝國成立

    普法戰爭的勝利成為了德意志民族主義的最高峰。1860年代前期,奧地利和普魯士都試圖為德意志諸國代言,在解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上,兩國都證明自己足夠勤勉。1866年的普奧戰爭表明,普魯士在俾斯麥的外交以及政治領導、馮·羅恩的軍事重組和馮·毛奇的軍事戰略下,沒有哪個1815年和約的簽訂者能夠保障奧地利在中歐的勢力範圍,從而建立了普魯士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二元德意志的爭論也就此終結。

    附圖,德意志帝國(桃色)的成員,普魯士王國為藍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宮崎勤對日本動漫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