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小輝

    豪強的出現應該始於西漢,大部分都是春秋戰國時期,六國貴族的後裔,在秦統一中國之後,六國貴族都被遷移至咸陽或關中的繁華地方,以便於管理和監視。

    到了漢朝初期,他們的實力也不是很強大,只能算是富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和農業有了進步之後,他們的經濟實力也隨著提高了,再加上漢朝皇室對各地控制的逐步衰弱,各大豪強便趁機發展壯大了起來。

    怎麼起來的呢?

    1. 由於當時王莽把持著朝政,實力很強勁,已經不把劉氏皇族放在眼裡了,當時的皇族也確實已經沒有實力與其對抗了。

    但是,光武帝劉秀也不是吃素的,為了和王莽對抗,劉秀就放任各地豪強貴族肆意發展壯大,以對抗王莽,最後王莽是掛了,同時皇帝也失去了對各地豪強的控制。

    2. 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震動朝野,劉氏皇族同樣無力鎮壓起義,只好再次利用各地豪強的勢力對起義進行鎮壓,這次放的更開,不限制你的武裝力量,並且擴大了州牧權利,各個豪強趁此機會不斷髮展壯大,使得劉氏皇族徹底失去了對各地豪強的控制。

    軍閥混戰之後,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 2 # 未濟

    因為國家的制度,給了封建官僚權力,他們開始攫取社會財富,然後又逐漸壟斷為官晉升的途徑,不斷壯大家族勢力,逐漸就形成了地方豪強。

    漢武帝需要人幫他增加收入

    漢武帝打匈奴,需要大量錢糧,沒錢怎麼辦?只好把手伸向了鹽,鐵,礦等產業。西漢開國時採取的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的國策,這些產業都是百姓自營,朝廷不與民爭利。但是漢武帝需要錢糧啊,只好開始各種改革,收歸國有。而經營這些產業需要人才,需要一批新力量,他們不從中賺錢是不可能的。因為與民爭利,就形成了地方豪強。

    朝廷暫時停止了對豪強的打壓

    漢武帝因為要對抗匈奴,經常進行人口遷徙,充實北方人口,防禦匈奴。而遷徙的時候,就會遷走一大批地方豪強,讓他們離開了自己的地盤,這樣的打壓是很有效的,使得豪強不會坐大。而漢武帝之後,也不打那麼多仗了,也很少遷徙人口。西漢開始注重經濟發展,於是又給了豪強發展的機會。

    豪強支援劉秀重建漢朝

    西漢末年,王莽又開始打壓豪強,進行一系列改革。但是他失敗了,還失去了人心。地方豪強支援劉氏宗親恢復漢朝。劉秀就是在河北豪強的支援下,壯大了勢力。為了獲得河北豪強的支援,劉秀也不得不娶郭氏為妻,建國後立其為後。雖然劉秀愛的是陰麗華,但是為了成就大業,也只能和豪強聯姻。劉秀雖然也打壓豪強,但是畢竟是有限的,畢竟很多豪強支援他,有功勞。而且東漢的皇帝整體比較短命,外戚和宦官爭鬥,哪有時間管地方豪強。豪強到了東漢,實力進一步壯大。

    豪強掌控了官員的出仕和升遷

    這點的影響最大的,因為地方豪強宗族內一般都有在朝為官的。而漢代又是察舉制,很容易形成壟斷,因為選官制度的弊端,使得世家大族長盛不衰。就說袁紹家,四世三公,家族裡四代人都擔任過三公的職位。雖說不是世卿世祿制,但是實際操作以來也差不多了。地方豪強有錢,朝中又有人,又能把家族裡的後輩給推上去,如此,地方豪強對朝廷有著巨大影響,可以想象,基本朝堂上的人都是有家族支撐的。而他們為官後,肯定為家族謀利益,又開始新一輪的操作。

    豪強有實力,亂世可舉兵

    東漢末年,諸侯討黃巾,討董卓,爭奪天下。袁紹,袁術,曹操,這些人要威望有威望,要錢有錢,說起兵就起兵。相比之下,劉備先天就不如他們,實力有巨大差距。當然可以左右國家的興亡了。

    皇帝得罪不起豪強

    在曹魏代漢的時候,又推出九品中正制,以獲得世家大族的支援。由此,門閥勢力不斷強大,一直延續到隋朝。西晉代魏,也是獲得了世家大族的支援。那時候已經形成了比較著名的一些大族,人才輩出,又有實力。東晉更是在豪族的支援下才得以立足,王與馬共天下,東晉可謂是把門閥發展到了頂峰。

    在科舉制度沒出現之前,一直是世家大族在掌控著官位和大量財富。一旦形成,就很難根除。皇帝打壓豪強時,他們勢力弱一些,但是不是每個皇帝都打壓豪強,不是誰都有那個能力。而豪強大族不但有錢糧,還有土地,還壟斷為官之路。所以科舉制的橫空出世才真正地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壟斷。

  • 3 # 去說歷史啊

    漢代的豪民雖然他們在戶籍上屬於民的範圍,但他們不能算是普通的老百姓,用豪強大族來稱呼他們更為合適。兩漢包括後來的魏晉時期,很多重大的歷史變故都和他們有關。西漢建立之後,地主階層的構成其實相當複雜,新統治階層的首要任務就是對利益進行分配、既然國家最大的財富就是土地,那必然要根據政治地位的不同進行土地財富的再分配。這首先就製造出了貴族地主和軍功地王。

    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景帝劉啟,在三代人的時間裡,漢朝分封了46個劉姓王,另外還給27個劉氏子弟,和25個皇室的外戚分封了侯爵。這些人的政治地位是最高的,是貴族地主。僅次於他們的是軍功地主。同樣是在這個時間段有240人,因為軍功被封為列侯。政治地位再低一些的就是官僚地主,作為實際運作國家機器的人,他們不可避免的要透過政治權力謀取經濟利益。再往下就是沒有政治地位的豪強地主和工商業主。

    一、最初一批豪強的由來

    在先秦時期靠是血緣關係維持的宗法制度,把家庭和國家捆綁在一起,分出人和人之間的等級,再根據等級分配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這種宗法思想反映到政治上就是分封制度。到了秦漢時期,在全國推行了郡縣體制,國家政治的運作不再依靠宗法制度,但是家庭關係的維持還是宗法制度在起作用,在鄉村地區大宗族依然維持著存在。他們以同族為核心透過婚姻和鄉黨關係,形成一個在地方上強大影響力的小集團。這個集團再透過各種的手段,兼併中小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就形成了最初的一批豪強。

    不管是貴族功臣還是官僚最終的歸宿往往也是豪強地主。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後代政治地位可能會逐步的降低或者喪失。但是透過政治權利獲取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影響力會保留下來。然後他們的宗族就會在封地或者自己的家鄉,發展成為新的豪強地主。

    工商業主在受到告緡令等等國家政策的打擊之後,他們也會把資產轉移到土地上成為新的豪強。

    二、察舉制讓豪強在士族之間轉換,讓其擁有了強大的政治力量

    在漢代豪強的不斷髮展,其實漢朝國家制度也在起著積極的作用,比如察舉制。豪強勢力的不斷拓展,門閥士族的形成,都和這個選官體制有關係。士族和豪強透過察舉制來完成身份的轉換和輪迴。

    一個底層計程車人,他透過察舉制進入了官僚體系,假設他最後進入中央或者晉升到某一個等級,即使不用他背後指使,他的子孫或者宗族鄉黨,必然會成為之後察舉的考核物件。這就是第一步——從地方到中央。等他退休或者辭官回家,利用掌握的政治影響力,他的家族可以在地方上快速的發展成一個豪強勢力。這就是第二步——從官僚到豪強。利用對地方政府的影響力,以及在政府系統存留的各種人脈關係,這個家族的人又可以比較順利地透過察舉制,再次進入官僚體系。這就是第三步——從豪強到士族。一個輪迴到此完成。等這個輪迴持續兩三代人,一個在中央和地方都具備強大影響力的家族就這樣誕生了。

    比如弘農楊氏,比如汝南袁氏,再比如後來的琅琊王氏,這些家族的崛起之路大體如此。地方豪強的身份給他們的家族提供了經濟基礎,官僚士族的身份又給了他們保護和擴大家業的能力,到最後,一個具備長久影響力計程車族必然同時也是地方上的豪強勢力。只要不被外力限制,透過圍繞察舉制的不斷輪迴,這些家族能逐步的把觸手深入到官僚系統的各個方面。

    所謂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就是這個意思。而誰控制了官僚體系,就在實際層面上控制了國家的運作,等到了這一步,這些家族就開始不由自主的,把權力和國家也看作自己的私產。這樣他們就和皇權產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皇權於是就扶持外戚和宦官為自己衝鋒陷陣,士族就抱團利用輿論進行反擊,漢代尤其是東漢時期的很多政治事件的根源就在這裡。

    三、豪強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豪強地主不斷的發展,在諸侯王被漢朝中央反覆清洗之後,他們終於成長為一股最強大的地方勢力,開始逐步登上政治舞臺。東漢的建立和毀滅,某種程度上就是豪強地主們的傑作。西漢的開國集團基本上是以底層平民為主,而東漢開國集團相比之下就有很大的不同,幫助劉秀建立東漢的雲臺二十八將,幾乎全部都是地方豪強大族出身。東漢晚期,在黃巾起義之後,東漢地方政府在各大豪強的支援下,開始了公開的割據,各種豪強勢力或者主動或者被動,也紛紛參與到轟轟烈烈的軍閥大混戰當中。

    豪強的壯大造成了以下兩個問題,首先是巨量的社會財富被他們截留,這些財富既不能被國家使用,也不進入社會流通,而是主要被用來維持豪強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消耗。其次是破壞了基層行政,透過財富和武力手段,豪強們實際上已經控制了鄉村政權,並且能左右郡縣的行政工作,這一切給政治穩定和國家的財政,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為此,從漢景帝時期開始,漢朝中央政府就不斷使用酷吏擔任地方行政長官,對豪強進行打擊。到漢武帝時期財政危機更加嚴重,中央政府就加大打擊力度,成百上千個家族被連根拔起,數以萬計的人被殺或者被迫遷徙,但是新的豪強還是不斷的冒出來。

    結束語

    豪強地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原因是在小農經濟的大環境下,鄉村社會總是存在自給自足的可能性。而紮根在鄉村的宗族勢力,只要一有機會就總是想擺脫國家的控制,特別是想擺脫賦稅和徭役的負擔,然後關起門來過日子。這種因為經濟原因造成的內在的分離傾向、在整個自然經濟時代,無論古今中外一直都存在,到工業革命之後也沒有完全消失。

    豪強的存在在那個時代是不可避免的。這些豪強們對國家的運轉有著強大的影響,也影響著朝代更替。東漢末期,十三路諸候討董卓實際上就是十三個豪強在爭奪國家政權。三國時期的各路軍閥也就是各個豪強的武裝力量。這些豪強們在歷史上活躍了幾百年,直到唐朝末期才逐漸衰落,到了宋代才不復存在。他們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

  • 4 # 一貳一橙

    近年來,隨著對三國曆史的研究熱潮,魏晉時期的故事,除了眾所周知的三國曹孫劉之外,在他們背後的門閥勢力也逐漸掀開了其神秘的面紗,易中天先生還說過:三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寒門與門閥對抗的歷史。當然這部歷史最後也是門閥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以司馬家統一天下而告終的。

    東漢時期的門閥(豪強、士族)可以說是造成其分裂的主要原因,最著名的就是東漢末年老是說自己“四世三公”、“桃李滿天下”的袁紹了。要說門閥是如何發展起來,甚至到後面左右朝政,操控了整個東漢帝國的滅亡的,這就得從東漢光帝劉秀時期說起了,簡單概括一下就是:“縱容”。

    在光武帝時期,門閥開始出現雛形,而第一批世家門閥,就是隨著光武帝打天下的那班功臣

    公元九年,外戚王莽篡位稱帝建立漢朝,卻因超出了時代界限的過度改革而引起了轟轟烈烈的漢室復國起義,其中劉秀以平民身份起兵,以二十年的時間使得自西漢以來分崩離析的天下再次統一。

    統一之後的劉秀,所面對的是一個殘破不堪的東漢帝國,政府貧窮的程度不亞於西漢開國初年,為了儘快恢復經濟,劉秀也和祖先們一樣,採取了“無為而治”的辦法,而門閥就在這時候悄悄興起了。

    西漢時期,劉邦對待功臣的態度很強硬,透過誅殺、奪權的辦法來限制功臣們的發展,而漢武帝則是透過舉孝廉的辦法,壓制住了門閥大族入主朝政的捷徑,所以在西漢時的門閥雖然有一點苗頭,可力量完全不足以對抗中央;在對待功臣態度這一點,劉秀確實能做到“共患難時也共富貴”,留下了一個不殺功臣的美名,可是在手段寬厚的背後,卻是功臣們開始掌握了一點的政治權力,,這一點就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一樣,都是屬於縱容;劉秀透過“以富貴換權力”的辦法,讓功臣們在地方享有大量的土地,家族得到殊榮和財富,政治上也得到了三公這樣的高位(有地位無實權),還設定了“雲臺二十八將”這樣的名將功臣榜,來保證功臣們的特殊地位。

    雖然這些功臣們是要以手中的兵權來交換得到了自身的財富和榮耀,而且劉秀對功臣的控制也很嚴格,比如跟著劉秀南征北戰,即是開國功臣,又是劉秀親家的伏波將軍馬援,照樣也進不了雲臺二十八將行列。

    可是功臣們影響不了中央,卻可以影響地方,他們在地方上也同樣享有較高的地位和權力,當地的百姓和官員也會因為各種階級陋習而對他們開綠燈,長此以往,由功臣形成的門閥勢力就越來越強大。由於在地方上掌握了較高的地位和權力,很快地,門閥就通過了另外一種辦法,來逐步奪得朝廷的政治大權,也就是漢武帝時期所確立的“舉孝廉”制度了。

    西漢武帝劉徹於元光元年開始讓地方各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由當地官員推薦“孝”(孝順)、“廉”(清廉),以名聲取仕,之後舉孝廉和太學一起成為了兩漢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劉秀也繼承了這種制度,按地域和人口比例來分配孝廉的名額,可是因為門閥們在地方上的特殊權利,所以在“孝廉”這種靠名聲上位的辦法裡,就開始出現了作偽求名的情況:

    武舉孝廉,而弟名未顯。乃析產為三。自取肥田廣宅。劣者與弟。人皆稱弟而鄙武。及弟均得選舉。乃會宗親。泣言其故。悉推產於弟。——《後漢書》

    許武的故事大多被後人稱讚,認為他為了成全兩個弟弟的官位,故意把家產分為三份,自己取多的一份,在鄉民的同情和不忿之下,兄弟倆都被選中了孝廉,後面許武再把家產還給了弟弟,成全了一段兄弟佳話。

    可是在許武的故事中,我們卻應該看到兩點:一、地方士人們可以透過作假來博取孝廉之位;二、鄉民們舉薦孝廉時其實也沒有多做了解,單純是憑各人好惡來決定的。

    窺一斑而知全豹,許武的做法只不過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許武也透過這樣的作假,使得家族在當地有了一定的社會帝位和特權,其孫子許荊因為名聲顯著也被舉為了孝廉,在漢和帝時期還高居桂陽太守這樣的省長級別官位。

    雖然許荊是少有的好官,可畢竟也是少數,而這些人由於在沒有門第和靠山,更需要和當地的門閥權貴們走在一起,去巴結門閥,讓他們給負責舉薦的官員們“溝通”,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利益網。在地方門閥操縱孝廉的情況下,出現更多的還是不學無術和沽名釣譽的偽君子,比如在守孝期間,偷偷摸摸在隧道里生了五個兒子的趙宣。

    除了以軍功得到地位的功臣外,門閥在地方上的形成,更多表現在控制了文化的方面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開始成為兩漢文化的引導主流,劉秀本人也是一個儒家學子,小時候雖然家道中落,可家裡也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劉秀和哥哥劉縯從小就深受儒家思想薰陶。東漢時期湧現了不少的大儒,經常在家鄉設立學堂講學,引得了當地士子的嚮往和認師。

    在儒家文化佔據主流後,東漢士子們所學的也都是儒家理論,而由劉秀親自確立的“雲臺二十八將”中,起兵前大部分都是熟讀四書五經的,在東漢建立後,他們被剝奪了兵權回家養老,終日吃飽無所事事就只能治書講學,不少功臣還成為了當時的儒學大師,深受地方和中央的稱讚。

    而作為東漢選官兩大組成部分之一的太學(在洛陽設立的中央學校),一由太常在京師或地方挑選,一由地方寫“保舉狀”保送入太學學習,之後再經過“射策”、“策試”、“口試”三部分考試來選拔官員,當然三試的內容基本都是儒家經典。

    就如清末八股文一樣,繁瑣難懂的經文章句,嚴重束縛了學子們的思考空間,而且強調“師法”,也就是太學生的“老師”們(博士)所講解的對經文的詮釋,往往同一部經書,卻因各講師的理解不同而造成底下學生們的爭鋒相對,加深了門戶之見。士子為了取得一個好成績,自然會刻意向各儒學大師靠攏,其中即有地方門閥,也有中央的博士老師。

    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寢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萬餘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隨著時間慢慢推移,門閥和士子們的聯絡也越來越強,以至於到後面可以操作朝廷、掌握大權,而且身份也十分的多元化,像東漢桓帝時期的外戚竇武,他是雲臺二十八將的竇融後代,為功臣之後,又是經學大師,在關西地區開設門派,講經論著,為士族,同樣又是外戚,其女竇妙則為漢桓帝皇后。

    東漢中晚期宦官、外戚之間的鬥爭,外戚多是當時門閥中的頂級權貴,是天下士子的標杆,而宦官地位的提高,可以看作是皇帝用來限制門閥勢力發展的一種辦法。像著名的黨錮之禍,就是桓、靈二帝用以打壓門閥的。

    東漢末年門閥勢力雖然龐大,但他們在面對中央時一樣也不敢輕舉妄動,那是因為他們只有經濟和文化的優勢,但軍隊方面卻是劣勢,可惜的是,一場農民起義,使得門閥掌握了這最後一把鑰匙

    事實上門閥在一開始形成以及後續的發展中,由於秉承著儒家仁愛的思想,也出現了不少為國為民的好人,而他們的領導者也多是治國有道的好官,雖然底下人經常弄虛作假,把一些無德無才的庸人擺上檯面,可在中央士族的守護下,終究沒造成什麼朝綱損壞的影響。

    比如左雄,漢安帝時被舉孝廉,在治理冀州的時候就遏制了冀州當地門閥的請託風氣,而在弊端叢生的舉孝廉上,左雄也公然提出要整頓,加強考試和複試選拔,僅第二年就查出德不配位的孝廉十餘人,將他們降職免官了。又比如“關西孔子”楊震,在東萊做官時就絲毫不給門閥耿家面子,這個開國功臣耿弇的家族,就被楊震玩得七竅生煙。

    當然左雄和楊震之所以能夠和門閥硬抗,最主要的是他們代表了中央,而地方門閥雖然很有影響力,可是由於政府對軍權捉得很緊,對於中央的忌憚使得他們是既愛又怕,平時在地方上作威作福還行,可是一旦遇到政治性事件,門閥們還是一如既往地會站在朝廷一面,寧願犧牲一點家族利益也不敢公然和朝廷反目。

    可是隨著桓、靈二帝的黨錮發生,宦官力量強大,門閥們對於中央的向心力銳減,大部分的門閥士族們都開始暗中對朝廷陽奉陰違,只是由於沒辦法私自募兵,所以門閥和朝廷之間還是保持著一定的面子來往,但是門閥積怨已深,只要需要一把火燒一下就足以形成燎原之勢。剛好這時候,一場在冀州燒起的大火,給了門閥脫離中央的絕好機會,也最後造成了東漢末年諸侯並立的局面。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一個月不到就迅速發展為全國七州二十八郡的亂像,而當時的東漢軍隊也因為軍餉不繼、疏於訓練,在黃巾軍面前不堪一擊;此時的東漢朝廷不但面臨著聲勢浩大的黃巾軍,還要應付各地的旱災、水禍,而且由於之前發動黨錮之時,朝廷捉捕了一大批士族關押了起來,這些人的家族都在地方面對著黃巾軍;為了防止有錢有糧的地方門閥和有人的黃巾軍聯合起來,漢靈帝接受了皇甫嵩的建議,釋放了所有黨人,讓他們回家招募兵馬勤王,還選派有軍事才能的族人或是學生到中央進行面試帶兵,像後面的蜀漢皇帝劉備,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攢下他的第一桶政治資本的。

    漢靈帝為了分攤日益沉重的國家支出,允許當地郡守和門閥豪強們自己組建軍隊,用於保護地方,郡守和豪強們在當地建立塢堡,成立軍隊,雖然對制止黃巾軍前進的步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也造成了豪強們開始得到他們夢寐以求的私人武裝權力(軍權)

    有錢有糧還有兵,還對朝廷十分不滿,這樣的軍閥勢力,我也想不出還有什麼理由不造反了,像東漢末年群雄:曹操、袁紹、袁術、劉表、劉備等人,都是靠著這樣的政策縱容起家的。

    總結:東漢和歷代王朝不一樣的是,它不是滅亡於農民起義,而是滅亡于軍閥,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軍閥在地方掌握了權力過大的原因

    “軍閥”二字,軍為軍隊,閥為門閥,掌握了軍隊和地方財政,就如唐朝節度使一樣,強枝弱乾的縱容下勢必導致中央力量的衰敗,而如果中央威望過低而又實力過弱的情況下,軍閥的割據就不可避免了。東漢末年自黃巾之亂後,又經歷了十常侍之亂、董卓專政等事件,使得中央權威蕩然無存,到後面,就連漢天子都被當成了玩物,要麼被殺,要麼被權臣玩弄於鼓掌之中。

  • 5 # 李合禮律師

    起兵的劉秀就是依靠這些大地主和大豪強起家的,最終這些大豪強的勢力盤根錯節,導致了東漢朝廷的『尾大不調』,致使王朝最後為這些豪強一起歸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讀過范曄翻譯的《百年孤獨》?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