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三解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看了東西方的電影來了解歷史的結果,不過不幸的是,人家外國的火槍排射的電影場面是符合歷史的,我們的《英雄》裡的箭陣則是張藝謀導演的無腦想象。

    這話我不是針對誰,是說我們的中國產歷史劇導演都是垃圾。

    且不說這裡面究竟有沒有歷史顧問的協助,這種佈陣和作戰方式是不是遵循了歷史的邏輯,哪怕是生活的邏輯,看一下上面的圖片也可以知道。

    單一的箭陣縱深達到無邊無際,也就是幾十、上百列。

    每列之間肯定還要留出拉弓放箭的間距,一般來說這個間距是1.5米,也就意味著僅僅箭陣的縱深,從最前一排到最後一排的弓箭手的距離就是1.5米*100=150米。

    換句話說,最後一排的射程一定要超過150米,否則就會射死自己的前排戰友。

    這種戰陣佈局,是用人腦子想出來的嗎?

    我們看到兵馬俑坑中的弓箭手,佈陣的縱深絕沒有幾十列之多,因為那等於犧牲了後排平射的可能性,所以,和歐洲的火槍縱隊的射擊隊形差不多,基本上是兩列或三列配置。

    到了宋代,神臂弓手、弓箭手和長槍手形成梯次配置,這時候大大增加了射擊兵的佇列,也是為了保持火力的持續性,也就是“換位”射擊,而不是說一堆人堆在一起齊射。

    在此條件下,東方的弓弩陣的火力密度其實和西方近代的火槍陣已經差不多了,接下來就是射速和射程、殺傷資料的比拼了。

    射速上,弓箭要遠勝燧發槍,射程上,如果是對付無甲目標,弓箭要超過燧發槍,如果是對付鐵甲目標,弓箭的有效殺傷距離要比燧發槍短的多,往往需要在20—30米左右,才能以重箭頭破甲。

    而火槍在50米的距離上可以很輕鬆地打穿鐵甲讓對手喪失行動能力,甚至在80米到100米的距離上,也有類似的殺傷力。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就是一個紀律性和組織性的較量,而近代火槍兵的佼佼者,英國陸軍,可以承受7輪射擊,死傷1/3,推進到對手20米內齊射,然後刺刀衝鋒。這種傷亡承受能力,秦國的箭陣百分之百是沒有的。

    所以,歸根結底,先進的還是要戰勝落後的,並不只是因為武器。

  • 2 # 龍kimi

    小編,你說的只是理論上的資料。而且是單純的弓箭手防禦箭陣,卻沒注意其他兵種啊!秦軍都是自己攻擊性的軍隊,他們的軍陣是混合的,裡面有騎兵護住兩翼,弓箭射程是五十到一百五十步,好一點的是兩百步,一般都是一百到一百五十步,弩箭射程最多一百步左右,而且弩箭三角箭頭近程幾乎可以穿透優良的重型鎧甲和質量上乘的牛皮甲,前排還混合精良銳士及戰車,銳士解決衝到五十步之內的敵軍,弩箭解決五十到一百步的敵軍,弓箭解決一百到兩百步內的敵軍,騎兵和戰車護住軍陣,一旦敵人敗退,騎兵和戰車開始追擊,步兵弓箭弩箭隨後跟進收割人頭,歐洲是近代才開始混合軍陣的,排槍有中遠近的功能嗎?而且如果不是拿破崙發明三段式射擊,能打的過秦軍?要知道先秦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指揮大兵團混合兵種,近代也只有美國,俄國,德國及中國和日本指揮,我想問下小編,歐洲有時間那些國家完整的發揮出軍陣的威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博士畢業入職高校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