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心所欲173483500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英國畫家是以法國後期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為原型塑造的人物,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高更在立志從事繪畫前也做過經紀人;高更一生也非常坎坷、貧困;高更最後也到了塔希提並埋骨於一個荒涼的小島上。但除了生活的大致輪廓外,毛姆創造的完全是另外一個人物。這篇小說是毛姆在遊經塔希提島後,回到歐洲後寫成的。

  • 2 #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19世紀發軔並形成風起雲湧之勢的現代派畫家,走到極端幾近狂人的有兩個:一個是高更,一個是凡·高。巧合的是,這兩個人認識後志同道合,凡·高對高更的友誼尤其一往情深。當他在法國南方修築了自己的小房子後,便盛邀高更來一起居住,打算與他組成一個繪畫團體。但是高更來後住了不久就要分手,凡·高因此心煩氣躁,精神失控,用剃刀把自己的左耳朵割掉,拿上這個毛骨悚然的禮物送給了一個和他要好的妓女。他在醫院包紮過後,回到畫室還給自己畫了一幅《耳朵纏著繃帶的自畫像》。時隔一年,他當胸開槍自殺。

    有人認為他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畫作的價值,及早結束生命來報答弟弟對他追求繪畫的經濟支援。這種猜測未免殘忍,但他寫給弟弟的信卻從來溫情。凡·高一生只在一個畫商手下打過工,先後向兩名女子求婚均遭拒絕,只和一個妓女同居了比較長的時間。這些人生罕見的事實都是很珍貴的,是小說的犖犖大端。

    高更出生在巴黎,三歲喪父,母親帶著他投靠時任秘魯總督的舅舅。

    七歲全家回到法國,定居故鄉奧爾良。

    十七歲,高更做了海員,六年後回到巴黎,他的監護人古斯塔夫·亞洛沙介紹他在凡爾登證券交易所做經紀人。

    其間,受亞洛沙的影響,工作之餘從事繪畫和收藏,尤其對印象派繪畫刮目相看並執著地模仿,成了“星期天畫家”,經常有畫作入選沙龍,參加畫展。這個階段,他工作穩定,收入頗豐,同時又感到工作和愛好的矛盾難以調解,於是三十五歲時毅然辭去工作,決心做一名職業畫家。此後,高更生活陷入窮困,但他仍專情於繪畫,流連於布列塔尼的一個小漁村,用畫筆表達當地的原始狀態,確立了畫風。

    幾年後,他孤身一人來到位於夏威夷群島東南一千多公里的法屬塔希提島。

    兩年後重返巴黎,諸事不順,兩年後再次回到塔希提島,貧窮、疾病、孤獨折磨著他。

    1903年他客死異鄉,終年五十五歲。

    高更自稱是一個幼稚和粗魯的野蠻人,實際上,他在文明社會里長大,不可能用天生的純真、單純和無知來表現原生態的生活,只能在別出心裁的畫作裡調和文明和野蠻的矛盾。他在塔希提島最後的歲月,得的是梅毒,因與多名土著女子做愛,傳染他人,歷來遭人詬病。他死後三年,巴黎德威奴沙龍舉辦高更作品回顧展,共展出作品二百二十七件。

    從兩個人的生活軌跡來看,高更的生平中,有些經歷是凡·高夢寐以求的。

    其一,高更娶妻生子,成家立業,過了三十五年正常人的生活。

    其二,他執著繪畫的動力是成名成家,參加畫展是為了擴大影響。

    其三,他嚮往原始狀態,是在尋找繪畫中的表達方式,或者為他逐漸形成的繪畫風格尋找生活基礎。如一句名言所說:“所有人都渴望能夠被人一睹尊容。”僅與凡·高相比,高更便算不上一個特別的例外了。

    在毛姆看來,凡·高的人生走得也許夠野、夠狂、夠殘忍,但是不夠遠。因此,如果寫凡·高,“我們從何處來”和“我們是誰”也許寫來更容易,但是,“我們向何處去”卻寫不下去,因為凡·高一生沒有離開城市這個體現現代人類文明的終結地。凡·高最遠走到了法國南部,燦爛的Sunny讓他畫筆下的麥田一片金黃,夜空一片深藍,向日葵一片輝煌。然而,人物呢?人物在Sunny下怎麼樣?在星空下又怎麼樣?這些,凡·高似乎忽略了,而忽略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凡·高在地理位置上走得不夠遠。

    小說家毛姆

    高更一心要走遠,象徵現代文明的輪船漂洋過海,把他傳送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這段距離決定了高更繪畫的方向和廣度。塔希提島土著人的生活還是原始狀態。高更大部分畫作都以塔希提島為背景,不管是環境影響了高更,還是高更追求了原生態,他的大部分畫都是在塔希提島完成的,這是更改不了的事實。讓高更追求的人生目標,僅從地理位置上就看起來更高、更遠,更需要一種毅力和捨棄。

    因此,毛姆在高更這樣的人生空間裡,無論寫人還是寫事,都有足夠的騰挪之處,更利於想象力的發揮。從這個角度上看,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德(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為了理想一往無前,是追求繪畫的完人,浪漫遠遠多於現實,為小說增加了力度和深度。

  • 3 # 畫家王衍成

    “每個人都只看到腳下的六便士,只有他抬頭看到月亮。”——《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可以說是當代文藝青年必讀的聖經,作者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年-1965年)。

    書中的男主角原本是英國的一名股票交易員,家庭生活美滿,有兩個孩子,過著無憂無慮的金領生活。但是痴迷繪畫的男主角卻突然拋妻棄子,離家出走,去巴黎追尋藝術夢想。沒有人理解男主,他在巴黎飽受飢餓與貧窮的煎熬,感到文明世界令人窒息。

    男主最終來到南太平洋小島塔希提,這裡優美的風景和淳樸的民風讓他找到靈魂的安寧和藝術創作靈感。他與一名土著女子同居,完成了許多原始風格的傑作。

    男主不幸染上了麻風病,在他雙目失明前,他在畫室牆壁上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巔峰之作。但在遺囑裡,他讓土著女子在其死後把這幅畫燒燬。

    1919年,《月亮與六便士》出版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引發人們對現代西方生活的束縛和尋找心靈家園的思考。以小說改編的電影、話劇吸引了眾多觀眾。

    的確,《月亮與六便士》取材於法國畫家保羅·高更(見下圖《高更自畫像》)的生活。毛姆曾經說過:“這本書建立在我對高更瞭解的基礎上,但我只使用了他人生故事的主要事實,其餘的部分是我虛構的。”

    事實上,毛姆與高更從沒見過面,並無交集。高更生前曾兩次居住在塔希提島,前後共計10年時間,分別為1891年至1893年和1895年至1903年去世。

    高更曾是巴黎的股票交易員,業餘時間喜歡繪畫,是一名小有名氣的畫家,他的作品連續參加了第四、五、六、七、八屆印象派畫展。高更長期與印象派圈子的藝術家交往,畫商提奧·梵高(畫家文森特·梵高的弟弟)一直看好高更的作品,並替他賣畫。1882年,歐洲股市大崩盤,高更收入銳減,他才自信地將繪畫這個業餘愛好轉變成職業追求。

    在塔希提時,高更生前的最後一幅巨幅《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裡去?》(見下圖)也並沒燒燬,如今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高更在塔希提窮困潦倒,疾病纏身,最終因梅毒病死在當地。在現實生活中,高更的妻子梅特讀了《月亮與六便士》後說,並不覺得男主與高更有絲毫相像之處。

    高更死後,藝術商人Ambroise Vollard為他組織了多次展覽,高更的作品才慢慢被世人接受,並賣出了高價。但這一切已經與高更無關,但高更的妻子和孩子享受到了高更死後出名帶來的巨大財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如何建立直流供電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