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之兵
相關詞語:
買賣不成仁義在,雖然買賣沒有做成,彼此間的感情還存在。
仁義禮智,仁:仁愛;義:忠義;禮:禮儀;智:見識。遵守仁愛、忠信、禮儀並勤學以增見識等倫理規範。是儒家的倫理思想。
仁義道德,泛指封建社會的一切道德準則,原先有褒義。後指偽君子的口頭禪,也就有了貶義
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險;仁義道德,不可以來朝。——《戰國策·趙策二》
仁義之兵,兵: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同“仁義之師”。
問罪之師,詳細解釋詞語解釋wèn zuì zhī shī ㄨㄣˋ ㄗㄨㄟˋ ㄓㄧ ㄕㄧ
問罪之師(問罪之師)
(1).討伐犯罪者的軍隊。《舊唐書·侯君集傳》:“天子以 高昌 驕慢無禮,使吾恭行天罰,今襲人於墟墓之間,非問罪之師也。” 宋 辛棄疾 《美芹十論·察情》:“ 亶 之弒, 亮 嘗懼我有問罪之師。”亦省稱“ 問罪師 ”。 唐 杜牧 《和野人殷潛之題籌筆驛十四韻》:“忼慨匡時略,從容問罪師。”
(2).比喻前來責問的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葛巾》:“日已向辰,喜無問罪之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詳細解釋詞語解釋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shī ㄑㄧㄢˊ ㄕㄧˋ ㄅㄨˋ ㄨㄤˋ ,ㄏㄡˋ ㄕㄧˋ ㄓㄧ ㄕㄧ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不忘記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今後行事的借鑑。語出《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後漢書·張衡傳》:“故恭儉畏忌,必蒙祉祚,奢淫諂慢,鮮不夷戮,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拜賜之師,詳細解釋詞語解釋bài cì zhī shī ㄅㄞˋ ㄘㄧˋ ㄓㄧ ㄕㄧ
拜賜之師(拜賜之師)
春秋 時, 秦晉餚 之戰, 秦 將 孟明視 被俘。獲釋時, 孟 謂 晉君 曰:“三年將拜君賜。”後三年, 秦 果然出兵伐 晉 復仇。又敗, 晉 人譏之為“拜賜之師”。見《左傳·文公二年》。後因以諷刺為復仇而又失敗的出兵。
仁義之師,師: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
仁義之兵
相關詞語:
買賣不成仁義在,雖然買賣沒有做成,彼此間的感情還存在。
仁義禮智,仁:仁愛;義:忠義;禮:禮儀;智:見識。遵守仁愛、忠信、禮儀並勤學以增見識等倫理規範。是儒家的倫理思想。
仁義道德,泛指封建社會的一切道德準則,原先有褒義。後指偽君子的口頭禪,也就有了貶義
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險;仁義道德,不可以來朝。——《戰國策·趙策二》
仁義之兵,兵: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同“仁義之師”。
問罪之師,詳細解釋詞語解釋wèn zuì zhī shī ㄨㄣˋ ㄗㄨㄟˋ ㄓㄧ ㄕㄧ
問罪之師(問罪之師)
(1).討伐犯罪者的軍隊。《舊唐書·侯君集傳》:“天子以 高昌 驕慢無禮,使吾恭行天罰,今襲人於墟墓之間,非問罪之師也。” 宋 辛棄疾 《美芹十論·察情》:“ 亶 之弒, 亮 嘗懼我有問罪之師。”亦省稱“ 問罪師 ”。 唐 杜牧 《和野人殷潛之題籌筆驛十四韻》:“忼慨匡時略,從容問罪師。”
(2).比喻前來責問的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葛巾》:“日已向辰,喜無問罪之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詳細解釋詞語解釋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shī ㄑㄧㄢˊ ㄕㄧˋ ㄅㄨˋ ㄨㄤˋ ,ㄏㄡˋ ㄕㄧˋ ㄓㄧ ㄕㄧ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不忘記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今後行事的借鑑。語出《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後漢書·張衡傳》:“故恭儉畏忌,必蒙祉祚,奢淫諂慢,鮮不夷戮,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拜賜之師,詳細解釋詞語解釋bài cì zhī shī ㄅㄞˋ ㄘㄧˋ ㄓㄧ ㄕㄧ
拜賜之師(拜賜之師)
春秋 時, 秦晉餚 之戰, 秦 將 孟明視 被俘。獲釋時, 孟 謂 晉君 曰:“三年將拜君賜。”後三年, 秦 果然出兵伐 晉 復仇。又敗, 晉 人譏之為“拜賜之師”。見《左傳·文公二年》。後因以諷刺為復仇而又失敗的出兵。
仁義之師,師: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