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興魯興滕
-
2 # 愛較真的戴老師
盧瑟福盧瑟福出生在紐西蘭的一個農夫家庭,英國國籍。是上世紀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之一,在放射性和原子結構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他透過α粒子散射實驗的研究,無可辯駁的論證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舉把原子結構的研究引上了正確的軌道,於是他被譽為原子物理學之父。並因為元素衰變和放射化學的研究於190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盧瑟福出生在紐西蘭的一個農夫家庭,家裡有12個兄弟姐妹,雖然家境貧寒,盧瑟福還是勤奮努力的完成了學業。
最後一個土豆的故事
19世紀末,JJ湯姆孫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啟動了國際獎學金制度,吸引國際學生來劍橋深造。遠在紐西蘭的盧瑟福申請該專案,然而卻排名第2,盧瑟福只好暫時回到農場幹些農活。隨後幸運之神降臨, 第一名由於婚姻和家庭問題,無法成行,這樣盧瑟福就成了被錄取者。收到劍橋發來的通知書時,盧瑟福正在農場裡挖土豆,他扔掉鋤頭,興奮高喊:“這是我挖的最後一個土豆啦。”
諾貝爾化學獎 - 盧瑟福的集郵獎
盧瑟福深愛物理學,常說的一句話是:所有的科學不是物理學,就是集郵。
然而命運再次捉弄了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1908年他因為對元素衰變半衰期和放射化學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這也讓盧瑟福啼笑皆非,研究了多年物理學,他認為集郵的學科卻給了他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幼兒園
盧瑟福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原子物理學之父,但他更是一位偉大的導師。盧瑟福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像玻爾,蓋革,馬斯頓,查德威克,狄拉克等,他先後在曼徹斯特和劍橋大學組建實驗室,所在學生及同事先後獲得了11項諾貝爾獎,他的實驗室也被稱作諾貝爾獎幼兒園。如果有諾貝爾獲獎者培養獎,盧瑟福會當仁不讓的得獎。
同時,他的育才理論也深刻影響了他的學生,例如,玻爾後來建立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學派,也是人才聚集,諾獎輩出,深得盧瑟福的培養真傳。
-
3 # wxxzp
盧瑟福是澳洲人,在英國師從電子的發現者湯姆遜。湯姆遜提出了原子的“葡萄乾布丁”模型,盧瑟福透過阿爾法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的行星系模型。後來他的學生玻爾又在此基礎上提出半經典半量子的原子模型。再後來,隨著量子力學的誕生和發展,人們才更正確全面地認識了原子的結構。
-
4 # 物理文化與施鬱世界線
施鬱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
盧瑟福出生於紐西蘭,但是後來在英國工作,成了英國公民。 他的研究生是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讀的,導師是J. J. 湯姆孫(電子發現者)。
湯姆孫推薦盧瑟福去加拿大的McGill大學工作。在這裡,他證明了發射性是因為一種原子核轉變為另一個原子核。這個工作是在加拿大的McGill大學做的。
1907年,他搬到英國的曼切斯特大學。在這裡,他顯示與合作者證明了阿爾法輻射是氦原子核,然後在他的學生蓋革和馬斯登協助下,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後來他又做了阿爾法粒子轟擊氮原子核引起核反應的實驗,發現了質子。
1919年他成為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在他的領導下,查特維克發現了中子,Cockcroft與Walton造了個加速器,加速質子,與鋰碰撞,導致原子核反應,變為阿爾法粒子(也就是氦原子核)。現在在劍橋西郊的卡文迪許實驗室的主樓就叫盧瑟福樓。 盧瑟福當主任時,卡文迪許實驗室還在市中心的老樓裡。他也培養了一批學生,其中有後來因為低溫物理的工作獲得諾貝爾獎的俄華人卡皮查。
盧瑟福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雖然他以物理學家自居且自豪,不大瞧得起化學,但是還是沒有捨得拒絕諾貝爾化學獎。
他1937年去世後,骨灰安葬在西敏寺大教堂。他的導師湯姆孫也是骨灰安葬在西敏寺。盧瑟福之後一直沒有科學家獲此殊榮,直到霍金也將骨灰安葬在西敏寺大教堂。
盧瑟福被當作是原子核物理之父,被認為是法拉第之後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
回覆列表
歐內斯特·盧瑟福(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知名為原子核物理學之父。學術界公認他為繼法拉第之後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盧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嬗變。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與β射線,並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因為“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他榮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盧瑟福領導團隊成功地證實在原子的中心有個原子核,建立了盧瑟福模型(行星模型)。他最先成功地在氮與α粒子的核反應裡將原子分裂,他又在同實驗裡發現了質子,並且為質子命名。第104號元素為紀念他而命名為“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