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一樣的英語思維

    你好,我是英語鄭老師,我在教學的時候,家長總愛問一個問題:怎麼讓自己的孩子愛學習?(這跟你的問題一樣)於是我反問道:他愛玩遊戲嗎?一般家長回答是。接著我再問:為什麼孩子愛玩遊戲,而不愛學習呢?一般家長就不知道該怎麼答覆了。在我來看,主要原因就是玩遊戲每個行為都會及時得到反饋,孩子有成就感。每當做一個行為,螢幕上就會有叮鈴鈴的響聲,有獎品,有分數,還能升級,這種行為不斷地得到鼓勵和反饋,因此孩子動力十足。那平時的學習呢?當然沒有這樣的好玩,孩子做一百道題,中途沒任何的反饋,看不到成果他就沒有成就感。達爾文說“用進廢退”,有用的行為就會得到強化,沒用的行為就會消退,孩子看不到眼前這種行為的好處,就會覺得沒用,那他怎麼可能會不斷地去強化這個行為呢。

    那如何才能使孩子堅持這些暫時沒好處的學習呢?一種方法給予適當反饋,比如一百題做完五十道,休息一會,吃點水果。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強調學習的長遠好處,比如:你現在會英語單詞,以後就可以跟國外小朋友聊天交朋友。你現在把算數學好,以後買東西算賬都不用計算器。其實,孩子的學習是需要家長陪伴和指引的,在這過程中需要家長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 陪讀明確任務,營造學習氛圍,做好時間管理,不要老盯著孩子看,要讓他養成自覺的習慣。有的家長陪讀眼睛一直盯著孩子的筆,只要一寫錯,立刻就敲桌子。那孩子會是什麼感覺?就好比,你在一旁做飯,你愛人卻在一旁指指點點,一會說你菜切太粗了,一會又說,鹽放多了,太鹹了,菜炒的過火了,你想想你會是什麼感受,下次你還要做飯嗎,一個行為要是得不到鼓勵,甚至受到指責,這是沒辦法堅持下去的,大人如此,更何況小孩呢。陪讀時,可以列一個清單,做完一個在清單上打個勾,讓孩子有成就感,然後開始做下一個。

    第二, 我多次在文章中提到過,家長陪讀時在旁邊看書,給孩子提供學習榜樣和學習氛圍,切忌讓孩子一旁學習,家長卻在一旁打麻將。陪讀一段時間後還得說點感謝話,“陪你讀書真好,這樣陪你學幾年下來,爸爸肯定也進步不少”,讓孩子體會到讀書的妙處。

    第三, 當學習不順時,幫孩子找方法。有的家長看到孩子難過就寬慰他,說“這題很難,沒事的,別的同學也不會,你已經很棒了”,這其實很不好,看起來你讓孩子脫離焦慮,建立自信,其實這是一種虛假的自信,孩子都懷疑自己,明明班上有很多同學都會,但自己就是不會。這時不要幫孩子逃避,而是跟他講“以前爸爸口算也總是出錯,後來姥姥出了很多口算題給我練習,每天一百道練得我都快吐血了,後來我還真練會了”,這樣你就讓孩子知道練習會帶來好的成績和成果。

    你也可以說:“你們班明明這道題解得特別好,我去問問他媽媽,看她有什麼好方法嗎,你也可以在班上問下,看他怎麼做的”,這兩句話共同特點就是幫助孩子找辦法突破。如果說發燒是鍛鍊孩子身體免疫力的機會,那麼挫折就是提高孩子心理免疫力的機會。要讓孩子面對挫折,最重要幫他找到突破的方法,跨越挫折後,孩子才會真正地自信。

    你現在一定清楚了孩子不是不愛學習,而是面對困難,枯燥的學習任務時,很難體會到學習的長遠作用,所以他想逃避,那家長就要陪讀,並幫助孩子看到長遠方向,鼓勵他不斷向前。

  • 2 # 慢慢長頸鹿

    與其說是“本領”,不如說是“習慣”,並且,與“堅持”共存。

    學習是一件考驗自律的事情,而自律是個人習慣養成的重要因素。有規劃地學習,培養學習中的小愛好,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然就會形成“愛學習”的思維。

    平攤到實際生活中,以我個人為例。我本科畢業,沒有繼續讀研讀博的打算。於是,在找到與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後,我準備在專業領域繼續深入學習,參加“考證”大軍。這樣做一方面會增加個人附加值,另一方面,證書在手可以給我帶來收入。

    工作之餘,找一些自己喜歡的書籍,做做摘錄,寫寫讀後感,作為調劑。

    當然,我們理解的“學習”往往限於學習書本知識,其實,“學習”這件事包羅永珍。試著問問自己,你有沒有養成每天學做一個菜?有沒有學一樣手工?有沒有堅持去健身?甚至,有沒有學著好好地愛自己?......

    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擁抱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板腔體和曲牌體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