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28436877168

    曲牌體,從宋、元雜劇至今日的崑劇都是以曲牌體的形式來演唱。在戲曲的初期,也是編詞配曲,由於有些唱段和諧悅耳,膾炙人口,被後人像填寫宋詞、散曲一樣在編演新劇時填詞套用舊有的優秀曲牌。原曲牌是以原來的唱詞的四聲、格式譜寫的樂曲,在填寫新詞時也必須注意唱詞的平仄四聲、長短句的格式與原來唱詞的平仄四聲、長短句必須一致,否則字與曲就無法和諧了。在後來的發展中,不同的曲牌根據不同的調式、調門聯在一起,又形成了不同的套曲,稱曲牌聯套。例如《春香鬧學》就是由[一江風]、[繞地遊]、[調角兒]、[尾聲]等曲牌組成;《林沖夜奔》就是由[點絳唇]、[折桂令]、[雁兒落]帶[得勝令]、[沽美酒]帶[太平令]、[收江南]、[煞尾]等一套曲牌聯套組成。 板腔體,是梆子、皮黃等曲調的演唱形式。板腔體的唱詞不同於曲牌體的長短句,而是以分上下句的五言、七言、十言詩的格律為基本形式。一三五不論,二四六押韻,單句最後一字為仄聲,雙句的最後一字為平聲。句數不限,其他字的平仄不限,所用曲調和唱腔不限,所以不用填詞,不受格式、四聲限制,有時可唱百多句,如京劇《哭祖廟》即是。有時可唱兩句。同樣一段唱詞,可以唱一眼板,也可以唱三眼板,比較自由。板腔體也有一定的套數。如[導板]接[回龍]轉[原板],[散板]轉[原板]再轉[垛板]等等。這兩種演唱體系完全是因劇種的歷史不同而設定的,如來源於崑山腔、弋陽腔的即為曲牌體,如來自梆子、皮黃腔調的均採用板腔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來吧,大家一起來作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