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OUTMAN159416538

    阿富汗之所以成為帝國墳場,不是因為其多麼強大,而是其地理位置地處歐亞非交匯點,自古為世界列強所必徵,誰掌控阿國,誰控制了地球之"心"。 這麼一塊"肥肉"誰都想專享,勢必遭到其它列強的反彈。也就是說,阿國對抗外侵,從不孤單,必有一個野心更大的國家在軍事,資金上支援自己。再加上本國派系林立,地形複雜多山,特久山地游擊戰能拖垮任何一大國。日不落英國如此,東方世界霸主蘇聯如此,再增兵四千的霸主就能逃脫這魔咒?

  • 2 # 立志成蟲

    阿富汗地處歐亞大陸的心臟位置,歷來是列強爭奪的地方。境內大部分是高原高山地形,為抵抗外敵阿富汗人又兇猛強悍,善於利用地形本鄉本土打游擊戰,所以入侵阿富汗容易想佔領成本難以承受。正是因為列強爭奪,只要被入侵,就會有別的列強支援阿富汗,阿富汗抵抗入侵也參雜著大國背後的博弈。無論哪個大國入侵阿富汗,往往陷入游擊戰的泥潭,同時在與支援阿富汗的大國拼消耗。長此以往,以失敗告終,阿富汗成“大國墳墓”

  • 3 # 網言軍事

    1.6萬大軍只剩1個軍醫騎馬逃走,還不算慘敗?這個軍醫被認為是後來福爾摩斯探案小說裡的華生醫生的原型。而這場近代史上大英帝國遭遇的罕見軍事失利,發生在1842年1月6至13日,當時英軍已入侵阿富汗有2年多時間,但因這期間遭到當地民眾組成的游擊隊激烈反抗,焦頭爛額的英華人準備撤軍。

    這支從阿富汗首都喀布林撤退的英軍主力部隊約1.65萬人(其中軍人有4500名,主要是英屬印度土兵,另外還有1.2萬名腳伕、軍屬)。這之前,他們已被包圍在喀布林長達2個多月,最後透過與阿方談判才得以撤走。

    但是按照協議,英軍應該留下武器空手離開,可狡猾的英華人不想給阿富汗游擊隊一粒子彈,他們連大炮都準備一塊帶走,這就惹惱了各路阿富汗游擊隊,也由此埋下了英軍覆滅的禍根。

    需要說明的是,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當時的英軍步兵已普遍裝備“布朗貝斯”(Brown Bess)火帽擊發式滑膛槍。該型槍長142公分,口徑1.83公分,製造數量很大,僅英軍就裝備超過300萬支,曾經在拿破崙戰爭、美國獨立戰爭被大量使用,堪稱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的一代名槍。

    “布朗貝斯”步槍最大有效殺傷距離90米,一般射速每分鐘3至4發,武器效能決定了該槍仍需要老套的線式戰術,才能比較有效的發揮威力。但問題在於阿富汗山地多、平原少,排兵佈陣難以施展,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該槍的技戰術效能。

    而且前文提及,侵阿英軍多系印度土兵,這些人屬於僱傭兵性質,訓練比較有素,但戰鬥意志都不強,一旦遭遇強敵,就容易望風而逃(這個毛病直到印度獨立後的幾次區域性戰爭中還沒改掉)。

    此外,英軍還裝備一些火炮,應該說總體戰鬥力還是佔上風的(同時期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投入侵華的陸軍也不過4000人,就把擁有幾十萬常備軍的清朝打得大敗)。反觀當時的阿富汗游擊隊裝備就比較差了,除少數繳獲自英軍的“洋槍”外,他們手裡主要還是來自中亞、波斯、奧斯曼帝國,甚至自制的老式火繩槍和冷兵器(彎刀、匕首)。

    不過,當時的英軍急於趕緊脫離這個“帝國墳墓”,因此軍心渙散,而且還拖家帶口,婦孺老幼再加上劫掠來的金銀財寶帶了一大堆,這就嚴重遲滯了隊伍的行進速度。更糟糕的是,阿富汗的1月正值苦寒嚴冬,英軍冒著漫天大雪,跌跌撞撞、驚慌失措地向200多公里外的賈拉拉巴德徒步開拔。

    如今的阿富汗好歹還有幾條像樣的等級公路,有條件的話還可以乘坐飛機,而170多年哪裡有現在的條件?英軍走的嚴格來講就不叫路,而是起伏延綿的山巒,山溝溝裡就一條狹窄曲折的羊腸小道可供人馬通行。

    聞風而至的阿富汗游擊隊早已在沿途險要山口、關隘設下層層埋伏,準備像趕群羊一樣,把英國軍隊送進墳墓”,其中最重要的戰鬥有2次。英軍絕大部分被殲滅,高階軍官則統統當了俘虜,他們的妻兒老小也成了阿富汗人的戰利品,只有一名軍醫威廉·布雷頓僥倖逃到了仍由英軍佔據的賈拉拉巴德。

    這裡插句題外話,如果當年的清朝能像阿富汗人這麼厲害,別說英國遠征軍只有4000人,就是來上4萬人也照樣能消滅。史載在第一次抗英戰爭中,阿富汗民眾先後殲滅超過3萬名英國侵略者,不僅沒有割地賠款,還讓大英帝國花去了相當於1年半財政收入的1.5億英鎊鉅額軍費,就因為這次慘敗的教訓太過深刻,以至於驕橫的英國殖民軍此後長達30多年再沒敢踏入阿富汗境內一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新Air14 2020銳龍版和小新15 2020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