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歸離

    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很多傳說,我找了四個。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華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說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 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

    惡日禁忌說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 2 # 許嶽炳

    紀念屈原端午節包粽子。又叫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正陽節。吳越先民以龍為圖騰,以際龍祖習俗。紋身斷髮,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不知對否。

  • 3 # 糊了個逗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龍的節日說、惡日說、夏至說等。如果從時間和史籍上考證,則首推紀念伍子胥說。 伍子胥,名員,春秋時期楚華人。根據歷朝官修地方誌書記載,其出生地位於現在的湖北省谷城縣冷集鎮常家營村。但是也有湖北監利縣之說。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吳王閹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於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但是吳王夫差自矜功伐,聽信伯噽讒言,允許越國保全下來。並將伍子胥賜死。

    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後三年,吳國被越所滅,夫差掩面自殺,吳國百姓更加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滅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起源於紀念伍子胥,其主要依據是東漢邯鄲淳在《曹娥碑》上說,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濤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謂“伍君”便是伍子胥。因為千年來,屈原名氣太大,中原一帶的人們漸漸把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而對紀念伍子胥之說,除了江浙一帶,不為人知。 2006年初,“伍子胥起源說”的蘇州端午節進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胥門是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築的古城牆,至今仍儲存完好。今年蘇州市仍將在胥門外舉行公祭伍子胥活動。

    關於伍子胥的墓地所在,仍存在爭議:一說在江蘇吳中:在江蘇蘇州吳中區胥口鎮西伍相國祠內。二說在湖北老河口:根據光緒年《光化縣誌》記載:“富村鄉,安古地方,距城三十,民多大族,為周伍子胥故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小麥進城》中的王小麥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