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坤瑩

    《虞美人》

    [清代] 納蘭性德

    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

    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痕涴。

    憶來何事最銷魂,第一折技花樣畫羅裙。

    當年在曲折的迴廊深處,我再一次與你相逢。你抹掉淚水,顫抖著依偎在我懷裡。

    分別之後,你我承受著相同的淒涼痛楚。每逢月圓,便因不能團圓而倍感傷心。

    分別後只覺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淚痕點點。回憶起你最讓我心動的一刻,是你那堪稱第一的繪有折枝圖樣的彩色的羅裙。

    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很明顯出自於李煜在《菩薩蠻》中的“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一句。

    小周後背著姐姐與後主在畫堂南畔幽會,見面便相依相偎在一起,緊張、激動、興奮之餘難免嬌軀微顫;納蘭詞中的女子與情郎私會於“曲闌深處”,見面也拭淚啼哭。

    但是細細品味,後主所用的“顫”字更多展現的是小周後的嬌態萬種、俏皮可人,而納蘭這一“顫”字,寫出的更多是女子的朋情之深、悲慼之深,同用一字而欲表之情相異,不可謂不妙。

      曲闌深處終於見到戀人,二人相偎而顫,四目相對竟不得“執手相看淚眼”,但接下來納蘭筆鋒一轉,這一幕原來只是回憶中的景象,現實中兩個人早已“淒涼”作別,只能在月夜中彼此思念,忍受難耐的悽清與幽怨。

    夜裡孤枕難眠,只能暗自垂淚,憶往昔最令人銷魂心蕩的,莫屬相伴之時,以折枝之法,依嬌花之姿容,畫羅裙之情事。

      這首詞以白描的手法再現夫妻重聚時的情景,字句間一片春光淒涼。從詞意上看,這首詞是詞人回憶與妻子相戀的情景,通篇皆作追憶的口吻。

      上面佈景,展現相見之時及別離之後的情景。“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別後的淒涼,最難以忍受的是月明之夜的清冷相思。讀來令人搖心動魄。

    雖並非初次,卻仍然有點緊張。暗地裡,偷偷勻拭著眼淚,心潮激盪。回想起別後,兩處相思,一樣悽切悲涼。

      “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詞意陡轉,道破這原是記憶中的美妙而已,現在已是別後淒涼。悽清幽怨到讓人不堪承受。

      下部說情,剖示當下的心境。

    “半生已分孤眠過”,緊承詞意,將失意一傾到底,用詞精美婉約,悽愴詞意並未因而消減,依然辛酸入骨。結句處的“折枝花樣畫羅裙”,借物映人,含蓄委婉。

      佈景與說情,儘管皆記憶中事,但其注重於捕捉當時的感覺和印象,卻令得已經過去的景和情,鮮明生動地浮現目前。

      與很多花間詞相比,李煜的豔詞大多做到了豔而不俗,能將男女偷情幽會之詞寫得生動而不放蕩。納蘭的這一首《虞美人》又在李煜之上。

      這首詞首尾兩句都是追憶,首句寫相會之景,尾句借物映人,中間皆作情語,如此有情有景有物,又有盡而不盡之意,於淒涼清怨的氛圍中嘆流水落花易逝,孤清歲月無情,真是含婉動人,情真意切。

  • 2 # 山河先生看手相

    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

    朝代:清代

    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痕涴。憶來何事最銷魂,第一折技花樣畫羅裙。

    整句解釋:

    半生已經孤零零地渡過,思念卻未消減。淚水卻依舊會毫無節制地濡出來,沁溼了枕頭。

  • 3 # 藍山文案

    【意思】分別後只覺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淚痕點點。

    【原文】

    《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

    清代:納蘭性德

    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痕涴。憶來何事最銷魂,第一折枝花樣畫羅裙。

    【全詩釋義】

    當年在曲折的迴廊深處,我再一次與你相逢。我憐惜地將你輕輕擁人懷中。兩人深隋相偎,低語呢喃,互述久別後的相思情意。在我的懷裡,你的身體微微顫動,輕輕擦拭著滴落的晶瑩淚水,讓人無限地憐惜。而今,記憶中的美妙已成別後的淒涼。

    分別後只覺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淚痕點點。最是淒涼清冷,在寂靜月明時分;最是害怕憶起,那時與你一起潑墨畫羅裙。

    【賞析】

    前兩句叫人讀來搖心動魄,後兩句詞意陡轉,道破這原是記憶中的美妙而已,現在已經是別後淒涼,悽清幽怨到讓人不堪承受了。下闋緊承上闋詞意,將失意一傾到底,用詞精美婉約,然悽愴詞意並未因此而消減,依然辛酸入骨。詞人此詞和後主詞還有一點相似,就是不過多的藉助外景,而選擇用白描的手法深入內心,感情懇切,用詞清淨。

  • 4 # 秋陽讀線裝經典

    “半生已分孤眠過”取自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

    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痕涴。憶來何事最銷魂,第一折技花樣畫羅裙。

    “半生已分孤眠過”中的“分(fèn)”多解釋為料想。

    整首詞的意思是:記得那次在曲折欄杆的深處再見到你,你抹掉淚水,顫抖著依偎在我懷裡。分別之後,你我各自承受同樣的淒涼。每逢月圓,便因不能團圓難以忍受悽清幽怨而倍感傷心。我們長久別離,忍受孤眠的痛苦,我料想你的枕頭上總是沾滿胭脂淚痕。回憶起你最讓我心動的一刻,那時你穿著繡有花枝的羅裙,分外清麗。

    此詞是對一位昔日的戀人而發的,遺憾的是這位意中人早已同詞人勞燕分飛了。這種不可求的愛情使詞人的心靈飽受折磨,於是詞人寫下這首詞來為他們的痛苦的戀情呻吟唱嘆。

    此處加上後一句的“餘生何處共蕭索”,應該多為指代荒涼寂寞孤獨之感。

    如果不聯絡納蘭性德的原詞,不去聯絡已經遠去的戀人,我想可以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面對沒有認清的自我,單獨指個人的孤獨和自我交流自我認知。即為:半生已孤獨,餘生還蕭索。

    人生最難的是不是指責他人,而是認清自己。自我認識、自我圓滿是一個很難的過程,人生的孤獨和憂悶往往伴隨著自己內心的荒蕪,沒有認清自己對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關係。

    當然,如果這詞句延循了納蘭性德的意境,則更為容易理解。畢竟就像我們本子封面上常見的那句話“一隻狗不孤獨,想念一隻狗才孤獨”。自己迷戀的對方,給予過自己一段難忘經歷和生活的另一半,才常常是傷自己最深的人。這樣,這句詞的意思即為:分手之後,預料到半生孤獨,餘生二人各自天涯、同樣蕭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明被騙過,還是忍不住去相信,這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