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輝叔H

    一、什麼是課題改革

    課程改革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就是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向現代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轉變的過程。

    強調,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含義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主要任務是更新觀念,轉變方式,重建制度。

    二、什麼是新課程改革

    新課程改革是要以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行素質教育。

    所以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關注學生髮展,它的目的是推進素質教育,目標是培養四有新人。

    三、新課程改革的內容

    1.新的課程觀。

    新的課程觀是生成的課程觀,整合的課程觀,觀實踐的課程觀。新課程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兒童是課程的主體;“生活世界”是課程內容的範圍;課程是兒童透過反思性、創造性實踐而構建人生意義的活動;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以理解、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為根本;教師和學生不是課程的簡單執行者,而是課程的創生者。

    2.新的學生觀。

    新課程認為,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在價值的獨特存在,學生即目的。每一個學生既是具有獨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關係中的存在。學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學生是“文化遺產中的人”;學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學生是“時代中的人”;學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發展觀

    以學生髮展為本。“發展”的涵義:全體學生的發展,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持續的發展,個性特長的發展,活潑主動的發展。“學生為本”的涵義: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倫理觀:高度尊重學生;行為觀:全面依靠學生。

    4.新的知識觀。

    新課程不再把知識技能視為凝固起來的供人掌握和儲存的東西,它合理的承認知識技能的不確定性,認為知識技能的本質在於人們透過它而進行批判性、創造性思維,並由此建構出新的意義。知識不是客觀的東西,而是人生觀創造的暫定性的解釋、假設。知識有多種:陳述性知識、程式性知識、原理性知識、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書本知識與經驗知識;規範知識與本土知識。

    5.新的學習觀。

    學習者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自主的參與者。學習不是簡單複製和印入資訊,而是主動解釋資訊,構建知識的意義。學習者的學習是第二次創造,自主理解就是創造。知識是在自己先前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知識是學習者在特定情景下建構起來的。知識來源於生活情景和實踐,具有一定的感性經驗或生活中的“對應物”。學習的結果不僅在於知,而且在於信,在於課內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統一。

    6.新的教學觀

    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其中“對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一整合教學;二強調互動的師生關係;三構建素質教育課堂的教學目標體系;四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執行體系。

    7.新的教師觀。

    新課程中教師的新角色:a學習者,b研究者,c組織者,d引導者,e催化者(學生),f促進者(學生),g實踐者(反思性),h開發者(課程)。

    8.新的課堂觀。

    課堂是對話、溝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臺。課堂是新認識的生長點,新激情的鼓動器,學生帶著疑問進課堂,帶著更多的疑問出課堂。

    9.新的“課標”觀。

    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並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更深層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視角的切換。“課程標準”主要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課程標準”是關照絕大多數學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課程標準”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習階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課程標準”的規定是有彈性的,其範圍應涉及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也隱含著教師不是教科書的消極教授者,而是教學方案積極設計者。

    10.新的教材觀。

    教材是使學生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內容載體,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工具。標準是課程的“靈魂”,教材是課程的“肉體”。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喚起教學活動的“目標”意識,反對“教總比不教好,教多總比交少好,教的越多越好”的經驗主義做法。

    11.新的評價觀。

    評價是一個過程,評價是一個教育的過程,評價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評價是一個共建的過程,評價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過程,評價是民主、平等和科學的過程。

    12.新的作業觀。

    在作業功能上,應強調形成性和發展性;在作業內容上,應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在作業形式上,應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在作業容量上,應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在作業評判上,應重視過程性和激勵性。

    13.新的目標觀。

    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14.新的方法觀。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倡導有利於形成這三種學習方法的教學方法。

    四、怎麼做

    我們明白了新課程的主要內容,那麼我們就要明白,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那麼首先我們教師就要尊重、讚賞學生,積極引導學生,不停的反思我們的教學。其次要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師的角色,重建教學方式,掌握新的資訊科技教學技能。

  • 2 # 老王說高考

    新課改是為了適應社會進步和教育的發展而實施的新課程改革,是課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變革。新課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發展,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課改的主要內容是:   1、轉變課程功能。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革課程結構。改變過去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3、改革課程內容。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善學生學習方式。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製度。   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面對新課改,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線教師需要不斷的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只有這樣,才能逐步適應不斷變革的教育形勢,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師”。

  • 3 # XT丨志

    新課程理念的主要內容是:

    一、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

    新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二、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

    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更新觀念、轉變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與學的觀念;轉變教與學的方式;重建學校管理與教育評價制度。

    三、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

    新課程追求的是: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應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

    其核心任務是學習方式的轉變。

    四、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裡的“一切、指的是學校的所有教育教學方略的制訂,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之上;這裡的“學生”。顯然是指學校裡的每一位學生;這裡的“發展”,指的是學校的教育教學及一切課外活動,都要把目標鎖定在能夠有利於學生終身發展之上,有利於學生在學校獲得今後走向社會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資訊收集與處理能力、學會辦事的能力、獨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證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在未來社會生存與發展。因此,有人乾脆把這句話說成: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一切。

    五、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

    講師一致認為,中國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第一、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一是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和革命傳統;二是要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三是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四是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五是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六是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八是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新課改的具體目標應實現六大轉變。一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二是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三是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精選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四是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主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五是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六是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六、課程改革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所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指直覺地、主動地、獨立地學習。新課程倡導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自主學習。在未來社會里,一個人終身從事一種職業的時代已經過去,職業變更將伴隨一個人的一生。我們知道現代學習方式主要有三種: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將成為世界性的學習主要方式。如果我們的學校教育還停留在“教師講授、學生記憶”為特徵的教學方法上,那麼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將越來越低下,科技競爭力與綜合國力就不言而喻。

    七、課程改革的最大困難

    我們知道,一切改革的最大困難都無一例外地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與一切新生事物誕生的命運一樣,新課程改革的最大困難同樣是來自舊觀念的束縛。因此,要實現課程改革的既定目標,就要轉變社會、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領導對學校的評價觀念,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

    八、課程改革的最大阻力

    新課程改革的最大阻力來自於管理與評價制度。我們時常聽到這樣的抱怨,如果高考不改革,新課程改革實驗將無法取得成功,甚至有人建議取消高考,讓高中學生推薦上學之路。殊不知中國高考制度是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和借鑑的。它雖然需要改革,但在短期內取消是不符合國情的,即使是世界大國美國,其基礎教育的許多改革正向中國借鑑成功經驗,正沿著與中國幾乎相反的改革方向前進。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的高考制度只能得到改革而不會取消。

    九、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

    新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這裡所說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以下“四大內容”:資訊科技教育、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

    十、新舊課程的最大區別

    新舊課程的最大區別在於課程目標從單維向多維的轉變。主要表現為:

    舊分科課程的特點是: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相對獨立,學科的邏輯體系的完整性;強調學科知識的優先性;以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為線索,強調本學科自成一體;舊課程的缺點是:容易導致輕視學生的需要、經驗和生活,忽略當代社會生活的現實需要,學科間人為分割,限制了學生的視野,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廣度;舊課程的優點是:突出教學的邏輯性和連續性,學生可簡捷有效地獲取學科系統知識。體現教學的專業性、學術性和結構性,有利於學科尖端人才的培養和國家科技的發展;有助於組織教學與評價,便於提高教學效率。

    新課程的特點是: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部;實現了分學科課程目標由“知識與技能”的單維目標向三維目標的轉變;新課程的內容更具基礎性、時代性,實用性和綜合性;教材內容多為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課程內容強調了“五性”特徵,即科學性、社會性、生活性、實踐性與整體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star貓神專訪坦言:倘若退役了,會直接“消失”,不考慮轉型,你如何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