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來逸事兒

    開國功勳,終逃不過不得善終的命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開國元勳。

    史書記載,洪武八年三月,因感染風寒病逝,享年六十五歲。一生被稱為“神運算元”、“後朝諸葛”。巧的是,病逝前一月他還能上朝拜見朱元璋,向皇帝訴說自己見了御醫未好轉反而惡化的病情,更巧的是,一向尊其為“老先生”朱元璋居然輕描淡寫,聊聊寬慰幾句。這其中,有何隱情?開國元勳,不得善終?

    嚴格地來講,他在兩朝為官

    劉基自小聰慧,以神童之名享譽鄉鄰。元明宗至順年間,劉伯溫高中進士,然而時值元朝末年,兵荒馬亂,戰火紛飛,高中之後竟然在家賦閒三年;三年後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任職期間其剛正不阿,不畏強權得到了當地百姓的信任和愛戴,然而也因此招致地方豪紳的恨之入骨。不久後辭官回鄉並於至正三年再度為官遭受排擠後與友人隱居杭州。其間經歷了四隱四仕,其本人也對時局苦悶不堪,曾經寫下一本寓言《郁離子》,書寫完了,他的心也徹底明白了,不可能再寄希望於蒙古人能出個明君,不再寄希望於元朝的統治。

    公元1360年,時年49歲的劉伯溫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

    實事求是地說,他一生為 “公”

    從元朝為官開始,他就只為公心,他為官其間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無論對待地方豪紳,還是朝中大臣,小到縣衙官吏,大至監察御史,他從來是以公道處世。元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徵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卻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援,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元至正十二年,朝廷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平定浙東一帶以方國珍為首的盜賊,方國珍重賂官府,終被招安,並授以官職,反而譴責劉基擅威福。劉基一怒之下辭官還裡。

    跟著朱元璋之後,他的人生從此開了掛,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幫助朱元璋徵東平西,逐鹿中原,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老朱走上人生巔峰後,劉基也沒開始享受,照例忙著協助重新構建帝國的治理秩序。他不顧丞相李善長的說情,秉公執法,將李的一名犯了貪縱罪的親信處死;朱元璋想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可見他為人正直,從不徇私。

    成也帝王,敗也帝王!

    如題,他的結局如何呢,據史書記載,洪武八年,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得知後派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看望他,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同年三月,朱元璋派人送其回鄉,病逝,享年六十五歲。這些史書記載,不免讓人心生疑惑,為何御醫開的藥方會導致其痛苦,這背後到底是朱元璋的授意,還是胡惟庸的小人之舉?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胡惟庸了,從前面的講述中我們知道,劉伯溫是一個實事求是,只為公正的人。話說丞相李善長辭官歸居,朱元璋想任命楊憲為丞相,可劉基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這是史書上記載劉伯溫與朱元璋的對話,雖然這些對人的客觀評價確實得到了印證,劉伯溫的看人眼光從未出錯,但這其中,有沒有觸碰到朱元璋的心理防備,又有沒有觸碰到某些人的利益底線?我們不得而知。但朱元璋對劉伯溫,確實是寵信的,我們所熟知的劉伯溫神機妙算,“前朝諸葛亮,後朝劉伯溫”等等這些民間傳說,無一不將劉伯溫推向神壇,而這神化背後的始作俑者,就是朱元璋本人!當然,老朱家想要神化一個人,絕不是單純的因為寵信,神化劉伯溫,其實也就是在神化朱元璋自己!所以當朱元璋取得了安定的天下,還能不能容忍一個被神化的人出現在世界上呢?所以,一個兩朝為官的人,如何走向神壇,又為何沒有例外地逃離不得善終的宿命,卻自始至終未曾跌落神壇。這背後,不過是帝王之心的深不可測,胡惟庸、楊憲的利益之心不過是被這帝王之心看中了,劉基的正直公正之心,又何嘗不是這帝王心術的犧牲品?

    所以為何劉伯溫神機妙算卻不得善終?一言蔽之,文人雅士遇上帝王權術,不過是又一段傳奇悲劇罷了!

  • 2 # take影菌

    劉伯溫,神機妙算,我們常常拿漢丞相臥龍先生與之相比,此人足智多謀,在朱元璋奪取江上的道路上,起著軍師的作用。

    和中國古代名人一樣,從小劉基就表現出神童的能力,諸子百家,莫不精通,尤愛數學兵法。

    元統元年,考中進士,但戰火連綿,他在家賦閒三年,後來才有了一個縣丞做做。

    朱元璋只是寄給了他一把劍。

    劉基慫了。

    朱元璋很善待他,劉基也不藏著掖著,給朱元璋謀劃未來的發展,一一擊破陳友諒,張士誠,建立了大明集團。

    朱董事長提拔他做了行政部部長。

    他首先對公司制定了規章制度,還制定了一系列關心員工的福利措施,對人才十分看重,明初劉基之名遠揚。

    後來他與李善長有隙,朝廷裡兩黨並立,朱元璋也慢慢對劉基產生了怨氣。

    朱元璋想把鳳陽做都城,劉基阻止了他。

    朱元璋為政嚴苛,劉基勸諫。

    劉基迴歸故里,還支援自己的黨派與李善長對抗

    ..........

    再加上劉基之才,朱元璋很不放心。

    1375年,劉基染風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探望劉基,還送給劉基藥,劉基吃了,後來就死了。

    胡惟庸此時還未形成氣候,萬萬不敢在藥裡做手腳,劉基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但藥有問題,誰預設的哪?

    大家心裡大概有個底了。得病而死,省了很多麻煩。

    劉基就這樣離開了人世,但他的智謀所帶來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蓋世神人也

  • 3 # 背影看世界

    劉伯溫在中國歷史上能掐會算堪比諸葛亮,但最後的人生結局不太好,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否算到過?

    在民間野史中,,劉伯溫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中名氣最大,另外幾個名氣大的有胡惟庸,李善長、徐達、常遇春和藍玉。如果有人要舉例說湯和,那湯和的名氣其實還有馬皇后馬秀英的名氣大,對吧。民間有句傳言,馬皇后很厲害的,宮廷裡不管哪個宮女說什麼她都知道,那句名言是“你不知道馬皇后有三隻眼嗎?”

    當然上面這些人和劉基劉伯溫比起來差遠多了,大家都知道,現在劉伯溫在民間的知名度,在明朝來說他比皇帝的名氣都大,有可能能排在除朱元璋的後面。其它皇帝都趕不上的。為啥呢?

    民間也好,正史也罷,野史也然,都認為明朝的江山有劉伯溫一半的功勞的。什麼意思,就是他為朱元璋打天下提出了很多謀略。比如提出了施德政、得民心的核心思想;於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先後問題上,劉基正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建議,為朱元璋殲滅群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明朝建立後,劉基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於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這樣一位有功之大臣,最後卻死得很慘。那麼既然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謀臣,料事如神,文韜武略,不僅幫明太祖打了江山。還通陰陽,甚至懂得運用超自然力量。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在明朝建立後只封了個伯,位居功臣36位,而且最後的下場卻很不圓滿。

    他是怎麼死的呢?相傳,是另一位大臣胡惟庸下毒害死的,而這一切竟然還是朱元璋默許的。民間相傳是因為劉伯溫生病後,與其素有間隙的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帶太醫前來看病,實際上是來下毒。劉伯溫吃了太醫開的藥後,肚子裡就長了一個拳頭大小的腫瘤,自此病入膏肓不治身亡。

    那麼大家問,既然這麼厲害,劉伯溫算到了自己這麼慘的結局嗎?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個謎。

    但我在這裡要替劉伯溫說一句,有時就算他自己算到了又怎樣呢?你得考慮對手是誰呀,如果你遇到一個無比強大的仇家,也知道他明天要來,你躲得了嗎?

    所以,智慧並不能解決一要問題,對吧?!

  • 4 # 書房記

    在明朝歷史上,劉伯溫雖曾追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建言獻策,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成為明朝的開國元勳,但到最後,卻又遭人構陷,再加上自己重病在身,不久就在憂憤中駕鶴西去。

    但是,關於劉伯溫最終到底死於何因,卻有著不同的說法。

    明史記載:洪武八年也就是公元1375年的一月,劉伯溫病重臥床休息。明太祖得知這個訊息後,即刻派遣當朝丞相胡惟庸帶著御醫前往劉府探望。在御醫把脈診斷劉伯溫的病情後,給他開了一個藥方。劉伯溫差人照單抓藥,服用之後,病情並沒有減輕,反倒是身體更感不適,這肚子裡突然間好像有塊石頭在裡面翻滾。難以忍受的痛苦真是讓他生不如死。到當年四月十六,劉伯溫終於還是因病不治而亡,終年六十五歲。

    正是這段史料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猜想。有人就明史中的記載而認為,劉伯溫最終是被胡惟庸假借御醫之手而害死的。但也有人認為,劉伯溫是被朱元璋殺死的,而胡惟庸只是授命於皇帝的執行者。此外,還有人認為,劉伯溫只是單純地死於疾病。

    上述說法中的前兩種獲得了普遍認同,因為劉伯溫的離世顯得有些倉促離奇,很是蹊蹺。那麼,作為丞相的胡惟庸,還有當朝皇帝朱元璋,為什麼要除掉這位明朝的開國元勳與大功臣呢?

    原來這位丞相胡惟庸實在是一個真真切切的無恥小人,在君臣論相劉伯溫把他視作小牛不能委以重任,為此胡惟庸就懷恨在心並暗暗動了殺機。此後,他還以各種藉口給劉伯溫網羅罪名,彈劾攻擊他。所以,在後來他才會藉機報復。至於朱元璋為何要除掉這位開國功臣呢,聯絡明朝建立後的一系列清君側運動,也就不難理解。歷朝歷代大多都會有這種事例發生。而且據說,在劉伯溫死去十五年後,朱元璋就和劉伯溫的兒子的一次談話中無意中說出是胡惟庸度害死了他的父親。而在劉死後多年間,始終都沒有奏章上書談及劉伯溫的死因,這又大概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劉伯溫的死其實也是當時皇帝的意思。

  • 5 # 超超9918

    只能告訴你野史 正史百度就可以了

    當年劉伯溫下野闢禍但朱元璋不肯放過他

    時劉伯溫背上生瘡 朱元璋送鵝給他吃 鵝是發物 劉伯溫吃後瘡發而死

  • 6 # 北斗星3557

    謝謝,說了句,感謝平臺,民間有一句話,能瞎會算,能掐會算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伯溫,在元末明初,博學多才,少年青年時代,民間傳說,跟一位世外高人,學習,孫子兵法,排兵佈陣,鬥以埋伏,還精通八卦,民間傳說,劉伯溫是半仙之體,傻豆成兵,民間傳說,他師兄弟幾個?有張三丰,有姚廣效,劉伯溫,都是世外高人,元末明初,大元朝的統治,殘酷,百姓,服苦力,在這種情況下,狼煙四起,各地揭竿而起,有陳有亮,劉福通,張世成,等各路反王,蜂擁而起,在這個背景下,朱元璋亂世山磕頭,哥兒,七個吧!在劉伯溫的輔佐下,攻打官府,開倉放糧,窮苦百姓,紛紛加入,朱元璋深得民心,之所以,朱元璋打下大明江上200多年,這已劉伯溫,輔佐分不開的,劉伯溫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天文學家,等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坐下之後,局勢穩定了,劉伯溫,激流而退唄,民間傳說,劉伯溫歸隱,深山,修煉當一個道士,還有說病死了,說什麼都有,無證考察唄!劉伯溫作為歷史的人物,輔佐朱元璋,打跑了大元,殘酷統治,使百姓過上安居的生活,千古傳佳話,萬古流芳唄!謝謝

  • 7 # 十點烏托邦

    這道題,我來答。

    傳的神乎其神?雖有誇大,但是劉基在文學、軍事、天文學上的成就是顯著的。同時,劉基輔佐朱元璋,在後者建立明朝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先謀取陳友諒,後擊張士誠”的戰略,就是劉基所提出。

    為什麼劉基會被傳的神乎其神?筆者認為,劉基是大才之人,也是大德之人。百姓懷念劉基對他們的幫助,編出一個個故事,用來紀念劉基。

    劉基的一生

    元至順年間,劉基考中進士,授為高安丞,獲得廉潔正直的名聲。後來,劉基屢次建功,無奈朝廷的關係複雜,劉基並不討喜。

    但劉基仍想為朝廷效力,多次彈劾和建議,但是如同石沉大海,又被方氏壓制。劉基因此死心,歸隱青田。歸隱後,當時躲避方氏的人都紛紛投靠劉基,劉基稍做部署,賊寇便不敢來犯。

    後來,劉基跟從了朱元璋,一路都是當著軍師這個位置,在旁邊出謀劃策,為建立明朝立下汗馬功勞。明朝建立後,劉基被封為“誠意伯”,而且還免加了劉基老家青田的稅糧。

    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軍衛法,初定處州稅,視宋制畝加五合,惟青田命毋加,曰:“令伯溫鄉里世世為美談也。”《明史.列傳十六》

    在管理國家時候,劉基整肅綱紀,下令御史檢舉彈劾,不要有任何顧忌,凡犯有過錯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懲治,因此人人都畏懼劉基的威嚴。

    另外,劉基還時常用計討得朱元璋的同意,赦免了一些人,頒佈了不少的惠民政策。

    劉伯溫傳的神乎其神,是因為劉基確實是有才幹之人,而且是大德之人

    正因為剛正不阿,劉基惹上不少麻煩

    因不聽李善長從輕發落犯罪的李彬,劉基處死了李彬。在朱元璋回京後,李善長告劉基在壇土遺下殺人,是大不敬。於是,以前記恨劉基的人,紛紛跳出來誣陷劉基。

    一次,劉基本來想建議談洋設立巡檢司守衛,防止奸民為非作歹。但是,胡惟庸記恨劉基,派人說談洋之地有帝王之氣,劉基想據為己有。

    於是,朱元璋雖沒有加罪劉基,但剝奪了劉基的俸祿。劉基害怕,就一直呆在京城,在朱元璋身邊。

    後來,劉基病重,朱元璋讓他返鄉。返鄉後,僅是一個月,劉基就病逝了。在京城時,劉基吃了胡惟庸派來的御醫出的藥後,腹中像有塊石頭,十分不適。

    結語

    劉基的病逝,或許是胡惟庸毒死,但也是朱元璋默許的。對於身邊之人常說劉基的不是,君臣關係早有了芥蒂,朱元璋已經不再相信劉基。

    劉基吃藥後十分不適,抱病朝見朱元璋,朱元璋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些客氣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臺灣的東西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