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紹興李珍
-
2 # 朱八戒CC
“不時,不食”。語出《論語•鄉黨》。意思是:不是時節的菜不吃,根據自然氣候種出來的菜才能吃。健康飲食,要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到時間不吃飯。有規律性的生活,有益於人的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很注重飲食生活,為了更好地做到健康養生,他有著一系列的飲食原則。糧食魚肉腐爛發臭,不能吃。食物顏色難看,氣味難聞,不能吃。烹調不到位,搭配不合理,不能吃。沒有一定的醬醋調料,品味不出好味道,也不吃。席上的肉很多,吃的時候不超過主食。酒可以多喝一點,但不能喝到神志不清的地步。
孔子的飲食原則,看起來很挑食,其實不是這樣。如果不按照以上飲食原則,既品賞不出舌尖上的好味道,也難以達到營養的調和與平衡,同時影響身體的健康。餐桌上的菜,每樣都吃一點,不挑肥揀瘦,不偏向哪一樣,這就是飲食的合理性和最好的搭配。保持蔬菜肉類的新鮮和清洗乾淨,相當重要。變味和不潔淨的食品,將引起身體的各種疾病。春夏秋冬,氣候不同,什麼季節吃什麼菜,綠色食品,天然的營養滋補,這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吃飯定時定量,一日三餐按時吃飯。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好,每一餐的主食和選單各不相同。這種有規律性的飲食,才是最精緻的生活。民以食為天,人生在世,吃最重要。喝酒緩解疲勞與壓力,通筋活絡,心情好的時候,也確實想多喝幾杯。但只能適而可止,不能過度貪杯。吃飯不多言語,保持安靜,細嚼慢嚥,既是有利於更好的食物消化,又是體現出一個人的品味和素質。
一日三餐,能吃多少做多少,當餐吃不完留在第二餐不利於養生。飯桌上不能浪費飯菜,一菜一飯來之不易。看那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愛惜糧食,是傳統的美德,是對大自然的敬畏,是對自己勞動的尊重,也是一個人的思想境界。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能有著這樣的科學養生之道,令人敬佩。其實他的生活難以做到這樣精準,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有口飯吃就很不錯。十四年的周遊列國,忍飢挨餓,哪還顧得上營養調和。一生的歷經磨難,卻有著73歲的高壽,讓人難以置信。也許是他的仁愛之心,關愛百姓的身體健康,才啟示後人的注重飲食,敬畏生命。
《論語·鄉黨》中“不時不食”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有沒有過硬的證據證明其沒有被現代人曲解?
答:說了個孔子“八不食”問題,這裡直接翻譯了:“糧食陳舊而變味,魚爛肉腐,不吃。色變,不吃;味變,不吃。烹飪不當,不吃,非時節,不吃。肉切不方正,不吃。佐料不當,不吃。從酒店買的酒和熟肉店的肉,不吃。”
您說的問題是第五個不吃,原文:“不時,不食。”
不是時節就不吃。食精養人,膾粗害人。精者不是說做工精細,而是指養足月,養足月既是對物種的慈悲情懷,食而方可長養生命,正人性情。
民以食為天,食是養命、正性之物,不能讓其成為害命之物。孔子八不食是養生、正性之道,他的深意,知者,安康之命可得焉。
這裡打個比方:足月的小孩出生,果熟蒂落,好養活與健康。足月的瓜果,香而甜美,足月的五穀,不容易產生飢餓感,這是自然之道。敬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