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崑崙139100429

    首先應還歷史的本來面目,同時要衝破、跳開儒家話語權的框、固。兩千多年來儒家只是在改造後起了依附、維護皇權的作用。它從來都不是實踐者、維新者、開創者。至大是幫扶了守成者。郡縣制和大一統的措施及其思想是法家助秦創造、構建的,雖多次換姓改名,但其制延續了兩千多年。其“政”體是秦法的延續。而後儒也只是變身做了幫襯者的角色,卻借話語權鼓吹成大一統者。原儒的根本政治目標也就是其“學”的最高要求是“克己復禮”,用“三綱五常”來剋制規範人們的行為,以達其復西周分封的禮制、禮序。它要向後看、走回頭路,向西周尋舊法、找秩序。因此,從根本上說儒不是中央集權、郡縣大一統的真正擁護和傳承者。相反若按其“復禮”的主張,中國今天可能就是歐洲的分散狀態!

  • 2 # 胡良渭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焚書坑儒,重徭役,苛政嚴刑的統治方式。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秦朝很快淹沒在民間造反浪潮中,消失了。後來的皇帝繼承秦始皇郡縣制,但分析秦朝速朽的原因,引進儒家實行改革。儒家以忠孝治天下,就是教化民間要尊敬家長,尊敬領導以此維護社會穩定,保證了二千年的郡縣制。沒有儒家,社會混亂,郡縣制早就崩潰了。所以中國郡縣制專利權屬秦始皇 ,生產銷售掙錢靠儒家 。儒家是替秦始皇打工的。中國二千年不存在儒法鬥爭。

  • 3 # 神神秘秘的道士

    你說的是那一派的儒家,孔子是主張周朝的分封制度和先王的禪讓制度,而法家才是主張中央集權,儒家在漢朝融合了法家才有中央集權的思想,且儒家也有很多派別,思想也是有區別的,像什麼公羊,韓詩,穀梁,魯學,子思等等。

  • 4 # 中國文化初學者

    【問題分析】譚嗣同說“兩千年之政,皆秦政也,皆大盜也,兩千年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從譚嗣同的主張裡我們可以看出,譚嗣同是極其反對中央集權郡縣制的,也認為兩千年的官學儒家思想只不過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張,並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譚嗣同認為中央集權郡縣制真的是大盜嗎?荀學也真的是隻是鄉愿嗎?我並不贊同這樣主張和觀點,而儒家與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真的沒有任何關係嗎?其實也不是。

    一、思想意識決定上層建築,儒家對中央集權郡縣制不是傳承,而是儒家思想參與了郡縣制的頂層設計,郡縣制的設立之初就有儒家的影子,郡縣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中國文化得以統一併延續的根本。

    很多人說孔子提倡克己復禮,是反對郡縣制,要恢復周禮,但孔子其本質是希望恢復社會秩序,社會的穩定百姓的安寧,而不是諸侯爭霸,戰火連連。所以孔子提倡恢復周禮,不是說要提倡恢復周禮的分封制,孔子提倡恢復周禮,也不代表說孔子反對郡縣制,孔子反對的是戰亂和當時社會的混亂和秩序的破壞。

    1、郡縣制的設計的與分封制本質並沒有根本性的區別,都是建立在“禮”的基礎之上 ,只是對地方有了直接管轄權,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分封制的貴族壟斷。

    周禮與法家的法,其本質是一個東西,都具有規矩性和約束性乃至強制性,只不過當時的周禮更多的是約束各諸侯國和士大夫,孔子提倡克己復禮,更多的是希望各諸侯以周禮的規矩和規範要求和約束自己,而郡縣制只是講對諸侯的約束延展到了百姓,對百姓也有約束和強制力,從而實現自上而下的全面性管轄和統一。

    很多人說郡縣制是法家代表人物李斯佈局而設計,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因為儒家講仁義,講道德,而法家講法治、講懲罰,是完全對立的思想學派,其實孔子最初的儒家是仁義禮樂全都包含的,除了仁愛,孔子也異常重視“禮”,禮的本身就法,而周禮本身是“寓刑于禮,寓法於禮”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最大的秩序和規矩。

    《論語·為政第二》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提倡恢復的周禮本身就不僅僅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道德要求,還包括了周朝的邦國法律,制度。所以郡縣制的設立裡面本身有儒家提倡的周禮的基礎和身影,只是將分封制的進一步向下做了延伸。

    我們眼中有了很大法家和儒家之別,只是自孟子和荀子之後的性善和性惡之辯,把孔子的仁義禮樂有了拆分,孟子和荀子各偏執於一端,其本質還是一個東西。孔子講仁義,也包括法治,齊之以刑。

    2、郡縣制打破了貴族壟斷統治,為平民提供了上升的通道孔子有教無類,是人本主義思想的踐行,是歷史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

    譚嗣同說兩千年大政皆大盜也,其實這是對郡縣制的曲解,郡縣制能夠從兩千年多年起一直沿用到現在,就足以說明其生命的強大和制度的優越性。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稱:“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分封制嚴格嫡庶的權益分配;以嫡統庶,以庶輔嫡。

    而郡縣制打破了貴族的世襲和壟斷,讓貴族階層與平民百姓有了流通的渠道,而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打破了只有貴族有權利接受教育的規矩,讓平民百姓也有機會接受教育,這個本質上跟秦始皇打破階層權利的壟斷不是一樣嗎?只是兩者體現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而事實證明,中國文化本身超強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正是郡縣制的推動下,形成大一統的結果,首先沒有文字的統一,就沒有中華民族文化的統一,沒有郡縣制的形成,就沒有中華民族今天的團結和統一性,又何談凝聚力?而縱觀整個人類歷史,中華民族落後西方也就是在近代的百年,而長期以來,東方文明一直都是遙遙領先的。

    譚嗣同把近代百年中國的積貧積弱的問題歸於秦始皇的郡縣制,顯然是偏激的言論,是個人主觀情緒的宣洩,制度本身本沒有錯的,要不也不會兩千年來仍然生生不息,而秦始皇的大一統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傳承的載體,功不可沒,怎能稱之為大盜呢?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傳承兩年而不生生不息,更是依託於郡縣制的大一統,而大一統之所以能夠得以延續和傳承,儒家思想也是功不可沒,兩者相輔相成,譚嗣同所看到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跟儒家思想本身,跟秦始皇的郡縣制沒有關係,有關係的只是人本身。

    二、說兩千年之學,皆荀學,皆鄉愿是以點概面,言論偏執的誇張之說。

    譚嗣同說兩千年之學,皆荀學,皆鄉愿的根本在於說兩千的封建社會實施的外儒內法,正是荀子的代表,因為荀子主張性惡論,提倡法治,對內實施荀子的法治,而對外卻說是儒學,所以譚嗣同稱之為鄉愿,是偽善,可是正是如此嗎?

    1、荀子的性惡說是強調後天禮法對情慾的約束和節制。 荀子在《禮論》中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荀子主張性惡之說,是生而有之的情慾,要用後天的禮法進行約束和節制,而人的本性如果沒有後天禮法約束就必然會紛爭無度,所以後天禮法約束是必須的。

    2、儒家仁慈和謙讓,儒家更強調競爭,也就是“內聖外王”之道。

    鄉愿的焦點在於儒家是否只有仁愛而不講法治,儒家是否只講謙讓而不講競爭。實際上孔子本身的儒家是講仁愛,但也主張齊之以刑的,只不過,不贊成濫施刑罰,孔子並沒有明確的性善性惡之說,自孟子荀子開始才有了性善性惡之辯,而孟子偏向性善更多的強調人的先天本性,強調的是謙讓的內聖,荀子的性惡強調的後天人性的現實性和趨利性,強調的競爭的外王。而孔子的儒家內聖跟外王是並舉的。

    而實際上中國所有諸子百家的真正核心永遠都是剛柔並濟的,就算出世的佛家道家慈悲為懷善有怒目金剛護法,更何況入世的儒家呢?而荀子本身並沒有只講法治而不提倡仁義,荀子說禮高於法,禮為法之大本,說荀子是鄉愿是偏激的曲解。

    結語:儒家對中央集權郡縣制不是傳承,兩者本身是相互依存的,郡縣制的設立是儒家禮制的設計,郡縣制實現的大一統也為儒家思想的傳承提供了土壤了基礎,兩千年的傳承仍能生生不息,這就是制度和思想本身先進性和優越性的最好證明,而兩千年的傳承過程中,因為人本身的參與,人性本身的趨利避害的本性,難免將制度和思想本身就夾雜有太多的人性的貪婪和慾望的一面,導致難免存在一定的不完美,也的確培養了不少酸儒和腐儒,但如果把近代中國百年的積貧積弱的責任全都扣在郡縣制和儒家思想上面,這是極大的偏激和偏見,正如孔子核心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的核心永遠是因地制宜,跟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是根本,而不是執著於法家儒家之名。

    (圖:網路,侵刪)

     

  • 5 # 山河先生看手相

    中國的政治架構(中央集權,郡縣制)起始於秦,延續千年,本人才疏學淺,不知道這個是不是法家的貢獻,請高人指點。

    這個和儒家沒關係,儒家只是在投靠皇權之後,獨霸朝堂後沿用這個架構而已,現在大家都懂的。

  • 6 # 小北史話

    儒家對封建王朝的集權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儒家主要是靠著倫理道德和三綱五常加強了封建王朝的集權,但是實際上對中央集權最大的應該是法家。

    在前期的時候,儒家學派講究的主要是五常,而到了宋代。以朱熹為首的儒家學著把三綱放到了第一位,而且他認為三綱之中“君為臣綱”應該是第一位的。而對應這個的就是“忠”。

    朱熹認為臣子應該忠於皇帝,全心全意,不得對自己的君王有絲毫的隱瞞。所以從宋代以後,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權越來越嚴重。

    但是對中央集權起到關鍵作用的並不是儒家,而是法家。秦始皇能後一統天下法家的貢獻是最大的,不再實行分封制,而是郡縣制,雖然地方政府擁有一定的權利,但是卻不能夠擁有軍隊,所以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管轄變得更加的容易。中央的權利也更加的集中。

    即使在漢武帝時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明面上天下只有儒家是正統,但是朝廷的執行,靠的是法律,而法律就是儒家的提現,在法家出現以前,很多時候都是靠倫理道德去約束別人。所以說不管是什麼時代,對中央集權來說,法家的貢獻不是儒家能夠相比的。

  • 7 # 明貞

    中央集權郡縣制是優於分封制的,是一種進步,為公有制打下了基礎!人的本性是愛心良知本能卻是私性物慾,而儒就是基於人的私性物慾而成就的人道倫理,所以儒是偏於分封制的,這也是始皇帝焚書坑儒的原因!食色性也仁恕忠孝是儒學的根本,而王東嶽先生解釋仁的本義是上位者對下位者之體恤,恕是智者的仁!故儒學是基於本能自我的一種生存延續方式,是人性劣根性在現實中的呈現!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坑儒待商量,主席詩即此解!私性物慾是人類並眾生與生俱來之本能,人類並眾生的本來使命就是體驗理解而主宰之轉化之,趨向大同!儒學傳統在孔子以前就存在了,道也一樣早於老子,佛學同理!而佛儒並沒有把精華印證,一個成了專制的幫傭,一個成了盎惑人心無底線的邪魅,是私性物慾的造化!

    雖然,羅素說黑格爾不懂中國,但他的評論是中肯的,批評的話大體都是對的,而讚美或多或少有一定水分,這是世界生態低頻負能所致!人性本善,但人的本能卻是私性物慾,也就是格物出了問題!有的人能從私性物慾中走出,有的不能!是非善惡生滅由此而成,故人性本一,選擇成就結局!

    進入二十一世紀,華夏復興統一在望,如何復興以何種方式復興?是大問題,走農村包圍餓市還是城市包圍農村?我們的傳統文化源頭是農耕,所以搞好搞活農村是復興的第一步!在農村實施高科技資訊化大規模無公害生態綠色種植和畜牧,是深化農村公有制計劃經濟改革的重中之重!農村繁榮而有活力了,倉稟食而知禮節,大事成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意甲第33輪,尤文VS薩索洛,如何預測比分?C羅能進幾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