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原因,我認為只有一個字:錢。
IPv4(簡稱v4,下同)和IPv6(簡稱v6,下同)兩個協議差別太大了,而目前v4還沒有糟糕到完全不能用的程度,所以不管是硬體廠商還是ISP都沒有動力去換v6地址。
換句話說,要換,需要錢,這個錢帶來的效益不是很顯著,收益率太差,所以都不願意換。
首先NAT暫時解決了地址不夠的問題,雖然NAT導致了很多末端使用者無法直接點對點連線,但常規的網路使用都沒有問題,而且人們也搞出了各種方法來穿透NAT。
雖然私有地址段加起來還不到兩個A類地址那麼多,但假如世界上有百分之一的IP地址都使用NAT的話,基本上就相當於把現有的地址數量翻倍了。
硬體的升級總是要伴隨各種各樣的麻煩的,要錢,要相容性等等,看看USB3.0替換USB2.0的速度吧,估計完全淘汰USB2.0還要好多年;再看看SATA硬碟淘汰IDE硬碟,也是過了好多年,並且大部分AHCI控制器至今還保留著對IDE模式的支援。這還是在有消費需求並且老的硬體已經完全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而v4至今還能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那麼要被v6替換的話,要走的路還十分漫長。
要想完全推廣v6,需要從骨幹網到終端使用者的所有裝置都進行一次升級,這裡的骨幹網不僅僅是電信、聯通的網路,還包括銀行、鐵路、軍隊等等的內部網路,還包括移動、聯通的行動通訊的資料網路,不管是哪一個網路的改造,都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我曾經參與過某個網路的核心裝置的改造,我所知道的成本是以億計的,規模也不算大,如果這些網路全改造的話,我估計應該是一個超百億的工程吧。
骨幹網改造完了就沒事了嗎?不是的,還有各種末端裝置,家裡的網絡卡、路由器、計算機軟體都需要升級。好在主流的作業系統都已經支援了v6,其它方面,只能說走一步算一步吧。
而且最最關鍵的是,目前整個internet是在v4網路之上的,所以v6資料有時候是需要使用6to4技術才能到達目的地,要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把整個internet都換成v6網路,然後讓所有v4的報文使用4to6技術來傳輸。我不清楚這種切換需要多大成本和多大代價,但我猜測區域性的斷網是肯定的,這個區域性有多大就不好說了。普通使用者能承擔的起斷網的代價,但一些重要的企業比如電力、鐵路、航空、銀行,這些斷網的代價有多大,就不好說了。
有人提到了物聯網技術對v6的推動,我認為推動力可能很有限,因為v6的協議比v4的複雜一點,由因為目前的網路都是v4的,要各個裝置同時支援v4和v6協議棧,那麼對於物聯網裡各種效能、儲存空間都有限的裝置來說,反而是一種負擔。當然如果物聯網也一直沿用v4地址,那麼v6要翻身可能就更困難了。一個協議用的越廣泛,那麼要被替換就越困難,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修修補補。v4和v6面對的困局也在於此,另外,就算是全中國的網路都換成v6,全球還有那麼多落後的國家依然使用v4裝置的該怎麼辦呢?
要說原因,我認為只有一個字:錢。
IPv4(簡稱v4,下同)和IPv6(簡稱v6,下同)兩個協議差別太大了,而目前v4還沒有糟糕到完全不能用的程度,所以不管是硬體廠商還是ISP都沒有動力去換v6地址。
換句話說,要換,需要錢,這個錢帶來的效益不是很顯著,收益率太差,所以都不願意換。
首先NAT暫時解決了地址不夠的問題,雖然NAT導致了很多末端使用者無法直接點對點連線,但常規的網路使用都沒有問題,而且人們也搞出了各種方法來穿透NAT。
雖然私有地址段加起來還不到兩個A類地址那麼多,但假如世界上有百分之一的IP地址都使用NAT的話,基本上就相當於把現有的地址數量翻倍了。
硬體的升級總是要伴隨各種各樣的麻煩的,要錢,要相容性等等,看看USB3.0替換USB2.0的速度吧,估計完全淘汰USB2.0還要好多年;再看看SATA硬碟淘汰IDE硬碟,也是過了好多年,並且大部分AHCI控制器至今還保留著對IDE模式的支援。這還是在有消費需求並且老的硬體已經完全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而v4至今還能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那麼要被v6替換的話,要走的路還十分漫長。
要想完全推廣v6,需要從骨幹網到終端使用者的所有裝置都進行一次升級,這裡的骨幹網不僅僅是電信、聯通的網路,還包括銀行、鐵路、軍隊等等的內部網路,還包括移動、聯通的行動通訊的資料網路,不管是哪一個網路的改造,都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我曾經參與過某個網路的核心裝置的改造,我所知道的成本是以億計的,規模也不算大,如果這些網路全改造的話,我估計應該是一個超百億的工程吧。
骨幹網改造完了就沒事了嗎?不是的,還有各種末端裝置,家裡的網絡卡、路由器、計算機軟體都需要升級。好在主流的作業系統都已經支援了v6,其它方面,只能說走一步算一步吧。
而且最最關鍵的是,目前整個internet是在v4網路之上的,所以v6資料有時候是需要使用6to4技術才能到達目的地,要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把整個internet都換成v6網路,然後讓所有v4的報文使用4to6技術來傳輸。我不清楚這種切換需要多大成本和多大代價,但我猜測區域性的斷網是肯定的,這個區域性有多大就不好說了。普通使用者能承擔的起斷網的代價,但一些重要的企業比如電力、鐵路、航空、銀行,這些斷網的代價有多大,就不好說了。
有人提到了物聯網技術對v6的推動,我認為推動力可能很有限,因為v6的協議比v4的複雜一點,由因為目前的網路都是v4的,要各個裝置同時支援v4和v6協議棧,那麼對於物聯網裡各種效能、儲存空間都有限的裝置來說,反而是一種負擔。當然如果物聯網也一直沿用v4地址,那麼v6要翻身可能就更困難了。一個協議用的越廣泛,那麼要被替換就越困難,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修修補補。v4和v6面對的困局也在於此,另外,就算是全中國的網路都換成v6,全球還有那麼多落後的國家依然使用v4裝置的該怎麼辦呢?
錢,說到底,就是錢的問題。沒有足夠的錢去投入,沒有足夠的回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