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脂肪故事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楊喆,北京市大興區精神病醫院心理科主任,國家二級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應用心理學本科畢業、醫學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專業研究生,北京市心理專家講師團成員,北京市沐林教育矯治所特聘專家,首都醫科大學大興教學醫院特聘教師,閱心成長兒童沙盤小組創始人,工作十餘年,臨床治療1000餘小時。擅長:青少年心理治療、抑鬱症心理治療、夫妻關係心理治療、沙盤治療。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當你對人有這樣的評價,並且想遠離時,就說明你們不適合交往成朋友,這個時候要做的就是“稍息、立正、向前看、齊步走”難麼?並不難!那為什麼要問呢?
因為你沒辦法真正的離開!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無法真正的離開呢?因為我們只有點評別人的能力,而缺少自己行動的力量。
歸根到底“人格不完整”、“窮”那都是別人的事兒,而遠離他們很簡單,只要你和他們不一樣就可以了,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之所以產生糾纏,還是因為彼此終歸還是有一些投射性認同在的吧。
看見對方不積極,態度不認真,看見他們糟糕的生活態度,其實我們心裡還是羨慕那份閒散和安逸的吧。
其實只看到別人的不好,並不能說明我們就是好的,也許只是照見我們那份對自己的不接納和嫌棄。正是這份不接納和嫌棄,才使我們很難與他們很好的相處,也很難邁出自己的一步,因為我們看見的都是別人的問題,而不是自己的問題,對問題的發現就使我們裹足不前了呢!
看見別人的不好,只能說明我們對某個問題有所覺知,但有覺知總是好的,至少可以是好的開始,而更重要的是行動,沒有行動的思考大多都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就像科學假設都需要去論證一樣。
帶著這份覺知行動起來最有價值。
-
3 # 拙筆淡靜
人格是什麼?是由兩個部分共同組成的每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的“本性”。一個部分是外在的“面具外表”;一個部分是內在的“真實本質”。二者不可或缺地共同組合而成的獨特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就是“人格”……毋庸置疑,一個“人格缺陷(甚至變態)”之人給身邊人帶來的,早遲都是“貽害”!這種貽害隱匿的時間越久,程度就會越重。因此,遠離這樣的“禍害”,是在八九不如意的人生路上尋求“自保”或留下一縷縷“愜意”感受的必須!換句話說,一個人在人生途中只要始終都注意辨識且規避了“人格缺陷(甚至變態)”之人,他(她)的生命過程就會顯得“高品質”(順遂多於坎坷,歡愉多於憂鬱)得多!怎麼辨識判定“人格缺陷(甚至變態)”之人?方法其實也不難——注意觀察並確認其“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狀況。但凡有“缺陷”(更莫說缺陷非常明顯突出)的,最好敬而遠之!
回覆列表
一,什麼叫人格?我想這應該是更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實際是,這個說法太主觀,太唯心。
二,什麼叫人格不完整?那麼一定有人格完整的人嘍?哪裡有?誰?
遺憾的是,從來沒有見過人格完整的人。
既然沒有這麼一個人,那麼世上豈不是全是人格不完整的“窮”人?
那麼,大家互相遠離好了。
三,對自己討厭的人,人為的給他貼上“人格不完整”的標籤,又有什麼意思?
不喜歡,氣場不合,不相往來便好。
指不定,人家還覺得你“人格不完整”呢!人家還覺得你是窮人呢!人家還想怎麼遠離你呢!
四,人格,天生是帶有缺陷的,天生就是不完美的,天生就是充滿了矛盾和對抗的,需要不斷地經歷,不斷的磨合,但是仍然不會達到完整、完美。
最終的結果,可能只是更加適應這個功利的世界。
更大的可能性是,根據自己所處群體的不同,保留了相對有益的部分,隱藏、掩蓋了可能對自己招來障礙的部分。
所以,人格可能是人在社會化生活中、在現代工業化資訊化的衝擊下,一種基於社會化的“進化”。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的呈現出功利性,那麼,遠離一個所謂的“人格不完整”的窮人,又有什麼實際上的意義呢?
在確保人格獨立的前提下,釋放出適當的善意與包容,小心翼翼地求同存異,將偏見與偏激恰到好處的收斂起來,可能這個世界會更好一些。
儘管仍然功利,卻有了秩序與潤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