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鼎玉軒轅
-
2 # 良人執戟2
在歷史朝代的更迭中,堯、舜時代是互相禪讓。而到了商湯和周武王時代,已經沒有什麼“溫良恭儉讓”了!直接就是兵戎相見的方式,以此坐上王座,擁有天下。二千多年來,“大儀斡運,天回地遊,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滾滾紅塵中,這個封建世道早就沒有謙讓的聖人出現了。相對而言,有較好一點的,如偉人毛澤東評價的宋太祖趙匡胤:“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個評價是準確的。品讀關於趙匡胤的一生事跡,總的來說,他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了,他並沒有什麼天賦異稟,但是,他能做到“以誠相待,仁慈為本,勤儉樸素;尊重知識份子。”百姓們看重的就是這些東西。
結束了黑暗痛苦的53年內亂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國”混亂的局面是全國性的,北起溯漠,南至閩粵,東到大海,西到巴蜀,可以說是“村村點火,處處冒煙”,封建軍閥和地方割據,“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仇恨和權力慾望,使他們對老百姓“不問老幼皆殺之,血流盈城。”其中最慘烈的是936年唐河東節度使石敬塘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勾結契丹,推翻後唐的戰爭。
這次動亂雖然只有短短的53年,全國老百姓卻渴望著一個統一的社會。
大宋朝建立於公元960年的陳橋兵變。關於這次兵變的是非曲直,祥細經過,是一個永遠扯不伸展的歷史問題,本文沒有必要再復述一遍。但是,你在祥細審視王朝的開拓者們中,他們“君權神授”的思想根深蒂固。為此不惜利用或者制造一些自然現象加以神秘化,作為登基的注腳。無論是何種方式,趙匡胤黃袍加身的一幕相當成功,這次事件的結果,使我們至今仍然在使用三個出色的漢語典故;“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及“燭光斧聲。”這三個關鍵詞也可以用來評價他傳奇的一生。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楷模後代1 .權力機構的改革
宋朝的權力機構是由中央和地方兩級架構。
中央分為三省、六部、二十四司。
三省是中書省、樞密院、三司。
六部是吏、戶、禮、兵、刑、工。
二十四司是把六部每一部分為四個部門。
地方政府分為三級:路、州(府、軍、監)、縣,路也曾稱為“道,”如著名的“劍南道。”所有地方行政機關,都設有正副之職。當然,這些設置和唐時有些地方相似,但是,重要的不同在於一一
中央的三省,在唐及以前,只有丞相不設三省。我們曉得,唐朝的丞相是集大權於一身,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趙匡胤雖然出生於開封的一個平民家庭,他的成長過程還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尤其是由一個軍人而登上皇位的過來人,他很清楚唐朝由盛而衰的癥結所在,所以把丞相統管的權、財、兵一分為三。
宋朝的三省中,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水滸傳》中的“智取生辰綱,說的就是為京城的梁中書送的生辰禮物,而地方潑皮敢去搶劫,證明這個梁中書的威望也不過如此。
樞密院是最高的軍事機構,看來“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也逼得雪夜上梁山,證明樞密院也不過爾爾。
三司就是最高的財政機構,相當於以後的財政部。
2 對於地方的管控
作為一個軍事將領,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絕對不允許再重複一次。而造成“安史之亂”重要原因就是邊關藩鎮地方部隊的擁兵自重,以至尾大不掉,中央無兵可供驅使,所以趙匡胤接受趙普的建議:“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
這是一種分權思想,對於地方的“道”,它是介於中央和地方財、糧的中轉機構,為了不一權獨大,又設立了“漕司”、“憲司”、“倉司”。地方的府、州、縣都派出一個“通判”副之,實為監督。
為了進一步穩妥,乾脆來一個創造性的“官、職、差三分離制度”。
官,僅代表級別(清代是候缺)、職位代表頭銜(清代稱實授)、差就是臨時指派,免得每天有人守候。
這些官員是不是在懶政、怠政、濫政,趙匡胤由此設立了不同的二套監督班子。
一是“審官院”,考察在首都開封的京官。
二是“考課院”,考察在地方的官員和幕職。
這些考察方法,至今還是可以參考的。
孝友節儉 不事矯飾從宋太祖個人的品格來看,以歷史的記載為參考,他是一個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節約開支,秉性自然,不矯情、不高調的人,即使做了皇帝以後亦然。
吳越國作為宋初一個尚未統一的地方政權,當國王錢俶來朝拜時,朝中三省高官都密言趙匡胤:“乾脆擲杯為號,拿下錢俶,”但是,趙匡胤力排眾議,笑而不語。
趙匡胤親自送錢俶回去,臨走時,把全部官員上疏請求拿下錢俶的密件密封后交給他,囑其路上開封。
錢俶路上開啟一看,全身冷汗直流,透過此事,他對趙匡胤又恐懼又感謝,於是主動請求將自己的吳越轄地歸屬宋朝。
前南漢國主劉倀是一個貫用毒酒弄死部下的高手,歸屬趙匡胤後,也防備著趙匡胤,當趙匡胤倒了一杯酒給劉倀後,劉倀持酒的杯子直打哆嗦,捧著杯子哭得稀里嘩啦的說:“陛下不要以死罪待我,我願做一個普通的平凡人,看到太平盛世,恕我不能喝這杯酒。”
趙匡胤說:“你我兄弟,絕不介意!”於是一口悶下這杯酒,另外再倒一杯酒賜與劉倀。
皇宮的葦簾,用青布縫邊,經久使用。趙匡胤雖然貴為皇帝,身上的衣服也是反覆洗滌後多次使用。
那位“君在城上豎降旗”的後蜀王孟昶,屙尿的盆盆上鑲嵌珠寶,趙匡胤丹田暗聚一口真氣,一指發功,便器瞬間成了碎片,同時大聲斥責:“你這種人,咋個不亡國嘛!”
結語
應該說,在北宋的160多年中,經濟雖然是一直向上發展的,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對於北方遼國的入侵,卻是屢戰屢敗。如果不是宋朝眾多傑出的文臣武將支撐,這個朝代不可能延續時間長達三百多年,平心而論,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峰,應該說,趙匡胤功不可沒。
回覆列表
宋太祖趙匡胤自小就不平凡,21歲開始闖蕩,最後投奔到郭威麾下,人格魅力爆棚,籠絡了很多兄弟,也是未來大宋的開國元勳。最重要的是站對了隊,在郭威黃旗加身後,投奔了晉王柴榮,後來柴榮繼位,柴榮是五代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也給了趙匡胤施展的空間,在打南唐,攻北漢,抵禦大遼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被柴榮封為殿前都點檢,儼然手握重兵的一方諸侯。這時候柴榮英年早逝,留下了孤兒寡母,幼主繼位,朝廷必將動亂,這也給了有野心的人以時機,這時正好遼國來犯,朝廷命趙匡胤去抗敵,走到陳橋驛,被趙普和將領謀劃,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史稱陳橋兵變,就這樣趙匡胤奪了柴家的皇位,建立了大宋帝國。建國後,趙匡胤對柴家後人很不錯,世代為王。迅速整頓內部,防止節度使作亂,但是還是有人造反了,平定叛亂後,開始著手解決兵權問題,兩次杯酒釋兵權讓軍權集中到朝廷手裡。接著制定文官壓制武官制度,以文治天下。內部捋順以後,他採取了趙普的規劃,先南後北,先易後難開始統一大業,先後平定後蜀,南平,南唐等南方各個割據政權,又差點收復北漢,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他在位17年,兢兢業業,為大宋以後得繁榮奠定了基礎,他甚至想攢錢要把燕雲十六州贖回來,可見他的是有統一大志的,可以天不假年,50歲英年早逝,導致燕雲十六州整個宋朝都沒回來,這應該是他的遺憾吧。
整體來說,宋太祖趙匡胤具備各朝各代的雄才大略,並且從基層摸打滾爬出來的,他的制度與其他朝代是不一樣的,他建立的大宋王朝是唯一一個超過三百年的王朝,他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