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都痛恨假貨,但是客觀想想,其實在各國的工業發展中,假貨常常是工業落後國家步入先進國家的必經之路。
中國,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我們就成了落後的一分子。
所以我們要師夷長技以制夷。
其實從人類一誕生起,就是從模仿開始的,比如:學說話,學寫字,學走路......
沒有模仿,那裡會有創新,沒有青出於藍,那裡會有勝於藍?
把假貨的歷史往回回顧得長一些,假貨最猖獗的其實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那時候是中國的第一次消費升級,需求突然膨脹,供給嚴重跟不上,為假貨提供巨大空間。
當年的溫州紙皮鞋火爆大江南北。
而現在,溫州的鞋業之發達令世界瞠目。
馬克思說,資本的原始積累都是血淋淋的,骯髒的。
這話聽著讓人不舒坦,但卻是真實得不行。
而客觀上講,假冒偽劣其實就是原始積累的一個骯髒階段。
但是,誰不想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誰不想自己的產品堂堂正正的?
即使是假冒偽劣起家的企業,他們在有了錢後,也開始向真貨發展,要不然溫州也不可能成為如今的世界鞋都!
我們總是汗顏自己是山寨之國,但沒有模仿就沒有超越,更不要談什麼創新了!
沒有山寨中國的製造業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發達,更不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世界工廠。
其實,“山寨”正是中中國產業從低端邁向高階的基礎。
美國經濟學家泰勒•考恩曾提出過一個重要的概念:低垂的果實,指的是這樣一種經濟現象:當產業模式出現革命性變革或實施顛覆性創新之後,會有大量“低垂的果實”供人們採摘,這是企業成長最輕鬆也最迅速的階段。幾乎任何企業都可以藉助模仿和學習,輕易地分享成長的果實。
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正是給中國經濟提供了這種“低垂的果實”。當華人剛開始接觸全球市場時,他們很快發現海外早已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產業技術,只需要複製到中國稍加改造,就能獲得巨大的市場和需求。
於是,從服裝到生活用品,從家電到電子裝置,中國各行業在過去30年的歷史,共同組成了一部巨大的“山寨史”。
同樣,現在聲名顯赫的阿里當年也是山寨的ebay、騰訊山寨的ICQ、百度山寨的谷歌......
其實咱們真的不必妄自菲薄,就連我們羨慕嫉妒恨的德國、日本一樣曾是山寨起家。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開始搞工業化的,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
德華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與今天中國類似的“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
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透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註明“德國製造”。因為,德國大量出口冒稱產自英國的山寨產品,已經嚴重危害到了英國製造業的信譽。“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那時候,德中國產品在全世界範圍已經成為“廉價劣質”(Cheap and Nasty)的代名詞。
而日本走上崛起之路的那幾十年,“Made in Japan”就是“假冒偽劣”的代名詞,而且當時作為山寨之王的日本,山寨商品覆蓋了各個行業,食品、服裝、小商品、動畫、漫畫、影視、玩具、家電、汽車.......
所以,如果把時間拉長遠看,假貨其實並不可怕,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假貨會自行消失,因為市場身具有激濁揚清的功能。
今天,我們遇到了經濟的L型,其根源就是產能過剩,而現在的過程就是激濁揚清的過程,而國家的供給側是用政府的手在推動這一程序更快些!
就像馬雲在去年說的:“問題是,如今的假貨比正品質量還好,價格也更低廉。它們在相同的工廠生產,採用相同的原材料,只不過沒有用自己的品牌。”
這樣想一想,國家這些年對於假貨的態度,是不是有些特別高深遠大的味道呢?
如果不給學生充分學習與模仿的條件與環境,怎麼能造就未來支撐國家的棟樑?!
雖然我們都痛恨假貨,但是客觀想想,其實在各國的工業發展中,假貨常常是工業落後國家步入先進國家的必經之路。
中國,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我們就成了落後的一分子。
所以我們要師夷長技以制夷。
其實從人類一誕生起,就是從模仿開始的,比如:學說話,學寫字,學走路......
沒有模仿,那裡會有創新,沒有青出於藍,那裡會有勝於藍?
把假貨的歷史往回回顧得長一些,假貨最猖獗的其實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那時候是中國的第一次消費升級,需求突然膨脹,供給嚴重跟不上,為假貨提供巨大空間。
當年的溫州紙皮鞋火爆大江南北。
而現在,溫州的鞋業之發達令世界瞠目。
馬克思說,資本的原始積累都是血淋淋的,骯髒的。
這話聽著讓人不舒坦,但卻是真實得不行。
而客觀上講,假冒偽劣其實就是原始積累的一個骯髒階段。
但是,誰不想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誰不想自己的產品堂堂正正的?
即使是假冒偽劣起家的企業,他們在有了錢後,也開始向真貨發展,要不然溫州也不可能成為如今的世界鞋都!
我們總是汗顏自己是山寨之國,但沒有模仿就沒有超越,更不要談什麼創新了!
沒有山寨中國的製造業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發達,更不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世界工廠。
其實,“山寨”正是中中國產業從低端邁向高階的基礎。
美國經濟學家泰勒•考恩曾提出過一個重要的概念:低垂的果實,指的是這樣一種經濟現象:當產業模式出現革命性變革或實施顛覆性創新之後,會有大量“低垂的果實”供人們採摘,這是企業成長最輕鬆也最迅速的階段。幾乎任何企業都可以藉助模仿和學習,輕易地分享成長的果實。
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正是給中國經濟提供了這種“低垂的果實”。當華人剛開始接觸全球市場時,他們很快發現海外早已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產業技術,只需要複製到中國稍加改造,就能獲得巨大的市場和需求。
於是,從服裝到生活用品,從家電到電子裝置,中國各行業在過去30年的歷史,共同組成了一部巨大的“山寨史”。
同樣,現在聲名顯赫的阿里當年也是山寨的ebay、騰訊山寨的ICQ、百度山寨的谷歌......
其實咱們真的不必妄自菲薄,就連我們羨慕嫉妒恨的德國、日本一樣曾是山寨起家。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開始搞工業化的,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
德華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與今天中國類似的“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
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透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註明“德國製造”。因為,德國大量出口冒稱產自英國的山寨產品,已經嚴重危害到了英國製造業的信譽。“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那時候,德中國產品在全世界範圍已經成為“廉價劣質”(Cheap and Nasty)的代名詞。
而日本走上崛起之路的那幾十年,“Made in Japan”就是“假冒偽劣”的代名詞,而且當時作為山寨之王的日本,山寨商品覆蓋了各個行業,食品、服裝、小商品、動畫、漫畫、影視、玩具、家電、汽車.......
所以,如果把時間拉長遠看,假貨其實並不可怕,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假貨會自行消失,因為市場身具有激濁揚清的功能。
今天,我們遇到了經濟的L型,其根源就是產能過剩,而現在的過程就是激濁揚清的過程,而國家的供給側是用政府的手在推動這一程序更快些!
就像馬雲在去年說的:“問題是,如今的假貨比正品質量還好,價格也更低廉。它們在相同的工廠生產,採用相同的原材料,只不過沒有用自己的品牌。”
這樣想一想,國家這些年對於假貨的態度,是不是有些特別高深遠大的味道呢?
如果不給學生充分學習與模仿的條件與環境,怎麼能造就未來支撐國家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