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豬病通課堂
-
2 # 果然悠
當然可以混合飼養!
不知題主混合飼養的目的是什麼?按照土法養瘦肉型豬,發揮不出對於瘦肉型豬品種優勢,不划算。安裝現有方法養殖土豬,又不能養出土豬的特色,也不划算。
土豬的優勢是,風味好,但要求生長時間,若想賣個好價錢還不能喂飼料。而洋豬的優勢是長得快,瘦肉率高,需要給予營養搭配更合理的飼料。這樣來看二者的飼養是相互矛盾的,雖說兩種豬可以一起飼養,但一起飼養又無法發揮各自的優勢所以不建議一起飼養。
另外,無論是餵養什麼品種的豬現在都一定要做好疾病防控,豬病是不分哪個品種的豬都會感染,像藍耳、圓環雖說是引種回來的疾病,但同樣對土豬有嚴重的危害。該用的疫苗還是必須使用,該新增的藥物也需要及時新增,如此才能保證一個良好的生產成績。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問題頻發,讓消費者對生態豬肉、風味土豬肉需求增加,相比於普通豬肉2~3倍的價格,中間的利潤率非常可觀。小編就接觸過這樣一戶人家,專門給城裡的親戚代養土豬,每年春季收到訂金後購買幾頭豬苗,不喂飼料不用藥,只能喂農家青綠飼料、米糠、玉米、紅薯等,到年底親戚統一高價收走。
受消費導向的影響,養殖戶圈地圈山林放養土豬,但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養土豬的並沒有掙到錢,反而虧損。雖說是暴利行業,但陷阱多多,以下是幾大常見的問題,沒有想好解決辦法別急於投資:
首先是養殖成本問題。放養需大面積的荒地或林地,雖糞汙還田還林解決了環保問題,但投資成本並不比規模化養殖小;圈地幾年需要錢,土地租金、流轉費用都不低,還需建設配套的基礎設施;種豬來源少,土豬長得慢,放養的土豬需要選購後再擴繁培育形成大的種群,兩年的時間才有豬肉上市銷售。這些事情積累起來會對資金鍊構成很大的壓力,意味著投資少說也要3年時間才能回收成本。
銷路問題難解決。部分養殖戶利用自家的林地放養了少量土豬,到了出欄時候發現出售難;信任問題難解決,消費者購買土豬看中其品質風味和安全性,養殖戶在宣傳營銷和品質擔保方面都處弱勢,大部分僅能給消費者呈現出豬肉或者幾張簡單的照片,不足以取信消費者,畢竟中間有太多可以“做文章”的地方;由於養殖成本大,飼養時間長,風味土豬肉價格往往多都會比較高,放養程度越高,豬肉價Grand SantaFe貴,對應的高消費群體大多在大城市中,如何打通市場是難題。
難以成規模。拋開成本和銷量的難題,在擴大規模問題上,目前適合放養的土豬品種不多,依靠外購豬苗放養育肥明顯掙錢難,所以還需自己購買種豬不斷擴繁;放養環境惡劣,需要豬群有很強的適應性,能夠抗病抗自然環境應激,土豬長得慢,育肥時間是圈養的1.5倍以上,兩年出欄三批次肥豬就算不錯了,最好是保持每週都有肥豬能夠出欄;對養殖技術有更高要求,放養自然環境惡劣,疾病防疫難度大,同時又不能使用合成藥物,所以只能透過管理和中草藥來增強抵抗力;飼料來源少,養的多了對青綠飼料需求量大,長期穩定的飼料源很重要。
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比於圈養,放養難度要大幾倍。當然也有成功的案列,某些城市周邊有小型的放養場,他們通過幾年的積累,慢慢形成了穩定的養殖模式和種豬群,豬肉品質穩定,形成了很好地口碑,摸清了當地的市場情況做了應對性的工作,銷量穩定。這是一個循行漸進的過程,急不來,沒有一定的積累,風味豬肉的品牌難以取信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