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靚靚3010
-
2 # 小琴樂談
對於多大教育小孩最好!我感覺越早越好,只不過是不同年齡有不同的教育內容。
從母親懷孕就要進行胎教,母親的作息時間要規律,要聽胎教音樂,胎教故事……出生之後雖然孩子什麼也不知道,換尿布時或餵奶時也要和孩子說話,還要訓練孩子的手和眼的靈動!……隨著年齡的增長教育的內容不斷增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0到6歲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階段,也是孩子行為養成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教育對孩子以後影響很大!平時父母的言行舉止孩子從小就模仿,所以父母注重自己的修養,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0到6歲孩子最好父母自己帶,讓孩子不缺少父母的愛,給孩子養成良好的品質!
父母還要針對不同年齡進行不同的知識教育!把孩子培養成品學兼優的國家的優秀人才!
-
3 # 鍾靈毓秀饒
‘多大教育小孩最好?我的看法是,從胎教做起,直到高中畢業,十分重要,必須做好。胎教主..要是聽音樂及和孩子說話,這方面我不說了,其他人說得多了。
↗從會走路到上幼兒園,父母應該對孩子進行什麼教育?這階段,父母對孩子是絕對的單向輸出,父母的言傳身教十分重要,所以父母一定要當好榜樣,孩子是以父母為榜樣長大的。你們是第一任教師,應當是孩子最好的教師。從3歲到6歲,是幼兒的黃金教育期,應特別引起注意。要進行文明禮貌教育。一定要教幼兒見老人叫爺爺奶奶,受到老人表揚後,要說謝謝。要會叫叔叔孃孃,會說謝謝。對父母也要學會說謝謝,這是初始的感恩教育。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幾點起床,幾點上學,幾點吃飯,要養成不挑食,自己吃飽,不浪費糧食,尊重服務人員,尊敬老師,學會威恩,友好地對待同學,不自私,會助人。這個年齡段的教育極為重要。′
從上小學到小學畢業,父母必須有一人陪伴孩子學習。每天下午放學回來,由父親陪伴孩子學習。這階段必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放學回來,父親和孩了一起學習,先複習當天功課,再後完成作業,最後預習明天的功課,要做得很認真,基本學懂了。力爭小學就養成孩子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再後一個階段是初中,孩′子必須以好的成績進入初中,進入初中,父親仍須陪伴一段時間。這階段首先是適應初中的學習′。初中比小學課多了,初入學初中,更需陪伴好,儘快適應教學。除了複習,完成作業,預習外,還要在學網上刷題做,防止假學習,做到儘快適應,防止掉隊。要培養獨立性。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獨立刷題做。還要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做到愛國,愛學,誠信,助人為樂。
到了高中,就是關鍵期了。不別陪伴了。初中和高中,大不相同,高中是完全主動的學習。從思維方法上看,初中是以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為主,高中是以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為主。初中學習主要是記憶。高中主要是注重過程,注重分析,十分重理,靠的一是理解記憶。獨立性特別突出。面對高考,這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試。必須考好。
-
4 # 劉教練的拓展課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終身的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無論好的壞的,孩子都會模仿,所以,父母要謹言慎行,給孩子創造和諧家庭氛圍的同時,還要不斷的學習,推薦給您一本書吧,堪稱家教經典——《曾國藩家書》裡面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鑑,在孩子成長方面您會有更多的靈感。
回覆列表
自古以來,多大教育小孩兒是很多父母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我就拿現在來說吧!
準媽媽的胎教現在很多新手媽媽,在孩子只有三個月胎齡時 ,就給孩子胎教啦!她們往往喜歡聽一些輕快、優美的音樂保持自己的好心情!然後把孕期的焦慮感趕走,把快樂傳遞給胎兒。有些準媽媽在胎兒五六個月大時,就喜歡給胎兒唱一些兒歌 ,拿本育兒故事講給胎兒聽。
嬰幼兒期的教育這時候的嬰幼兒 ,脫離了母體。她(他)們對眼前的一切都感興趣。喜歡用眼、嘴、手去探索身邊的事物。表現在:會用眼到處看,喜歡把東西放嘴裡,喜歡用手去抓東西……
家長們不要以為這時候孩子啥都不懂,其實,在他(她)們拿一些危險的東西時,父母的一個眼神,或者講話大聲一些,孩子都會條件反射的收回手。父母這時候就要耐心的說教啦!孩子聽多了自然就懂了。
學前教育在我還小的時候,家裡的爺爺奶奶就常說“三歲看八十”。
孩子三歲以後 ,基本上接受事物的能力就會飛速發展起來。
現在大部分孩子三歲以後上幼兒園,就能學到很多的新知識。又能很快的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其實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時候,家長就要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家長一定要學會放手,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
“嚴是愛,溺是害。”
就連那雄鷹都知道讓自己的孩子 早早就練習飛翔的本領 ,直到鷹仔飛上藍天,直衝雲霄 ,鷹媽媽才會功成身退。
所以,我覺得:多大教育小孩兒最好是見仁見智。在孩子人生的每個階段,教育的方式各有不同。其實,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物件。
所以才有人會說:
父母是原件, 孩子是影印件
當然 ,作為父母也不能拔苗助長,大多數孩子的成長都是有一個合理的過程的。那些所謂的“天才”和“神童”畢竟太少。適合自己家孩子的成長路線才是最好的。
現在很多課外培訓班五花八門,有些父母把孩子的課餘時間都安排得太滿,也是壓垮孩子的“稻草”。太多的孩子厭世的慘案為我們家長敲響警鐘 :一個人的學習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別讓所謂的愛變成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