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跟吳加百利學英語

    說英語的本族人,不需要做長難句分析。他們自然而然地就能聽懂所謂的“長難句”。

    任何語言的本族人,都不會聽不懂自己語言裡的“長難句”。如果那樣,就不叫“本族語”了。

  • 2 # 外語那點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讀高中的時候,我們自己在讀語文的那些長句的時候,是不是心裡面有1萬匹羊駝在奔跑?

    我們在高中做語文高考模擬卷的時候,那些語文閱讀題,基本上讓人感覺不知所云。一個長句經常就是兩三百字,中文一旦複雜起來,長句難句用其他的外語根本就翻譯不了,只能拆分。

    所以,現在回到正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在看他們母語者寫出來的長句和難句的時候,他們心中一樣會有1萬匹羊駝在奔跑的。

    但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能夠體會到的痛苦,並沒有像學中文的人那樣多。由於英語規定一個句子裡面只能有一個謂語動詞,要增加一個動詞就必須要變成從句或者非謂語。

    基於這個原因,英語的長句難句,仍然天然的會受到語法的限制。所以,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不需要有很強的邏輯思維就可以比較輕鬆的理解那樣的長句,至少比華人理解中文的長句要輕鬆得多。

    現代漢語對於謂語動詞沒有做嚴格規定,因此一個複雜的長句裡面可以巢狀著無數個謂語動詞。想要提取句子的主幹,就要經過一定的學習和訓練,學習如何簡化句子。

    要命的就是有時候一個長句在簡化句子的時候,不同人的理解會簡化出不同的句子,會讓一個長句產生理解上的爭議。這種情況在英語中是不存在的。

    英語為母語的人他不需要對句子做所謂的成分分析。但只需要抓住主謂賓,然後就可以提取出句子的主幹,剩下的部分仍然按照主謂賓的模式去抓取,一個句子的結構一下就出來了。

    句子成分分析純粹是中國語法學者搞出來的方法,並且在中國有很廣的傳播。但是,這個方法是非常低效率的。本來一個二三十個片語成的長句,十幾秒鐘就能夠看懂的情況下,用具體成分分析,可能分析個5分鐘,越分析越混亂。

    對於英語的長句,建議大家可以學習一下高考英語單科狀元廖唯偉發明的亂詞排序法。這個方法是完全公開的,釋出在他的公開影片中,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

  • 3 # 梁曉嵐英語

    作為文革後第一批英語專業的高考生,學習英語六十年,使用英語四十年,做了多次口筆譯同傳,和母語人士打交道四十年,教過大中小學博士碩士的人,很有感觸。

    首先,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既有文化水平高的,也有文化水平低的。而且,口語中多使用簡單句,最多帶一個短語,一個從句。書面英語才會用到長句。也就是文化水平高的人才懂得長難句。但是,他們閱讀能力很強。遇到長句,能理解其中各個成分的關係。這完全是出於一種本能。因為他們閱讀量非常大。我周圍的英華人,很多都不敢教英語,甚至不敢和我的學生交談,說怕自己發音不準,帶走口音,也不懂語法。

  • 4 # 水木洩秀

    可以說 寫英語長難句的人並不是為了顯擺自己能力而故意寫的 肯定有其目的 native speaker在寫作的時候更加註重邏輯及詞彙準確度 對於句子長不長根本沒有任何感覺 相反 偶爾反而會以簡為美 因為濃縮歸納用盡量少的文字表達儘量多的資訊才是真本事 native speaker不會分析長難句 除非他們是語言類教師 華人喜歡分析長難句 原因在於對語言依然不熟練導致

  • 5 # 英語五步法

    英語母語的英美澳加人士用英語稱呼做“ Anglophones”。因為生長在英語母語社會環境裡,他們的孩子也是遵從母語學習語言的規律,從英語的聽和說開始學習,或者叫做“習得”。所有的語言句子意思,都是從身邊的人那裡學會的。

    從母語學習上,英美的孩子和中國的孩子沒有任何不同。一旦掌握了母語的聽和說的能力,這時,聲音和含義是二者合一的,不是一分為二的,於是,語言的功能作用常常表現為第一位。就是說你想說什麼放在第一位,不是你想說什麼句子,而是你想說什麼意思。

    所思所想定了,意思定了,該怎麼說張口就出來了,因為母語聽和說的能力已經相當嫻熟、思考和組織語言的過程到開口說話時間,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沒有人會做什麼長句分析,這類無聊無義的事情。你想說什麼,你就把它表達出來,長句中句短句都可以。你把事情說明白說清楚,聽眾能夠基本全部接受資訊,你溝通交流的任務就圓滿完成了。

    語言學習和練習哪有那麼複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武俠劇有哪些神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