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夜城主
-
2 # 大咖教育MCN
貝克曼 (1884-1950年)馬克斯·貝克曼出生於德國的萊比錫,逝於紐約。1899-1904年在魏瑪美術學院學習。18歲時相繼到法國和義大利訪問,隨後在巴黎、柏林、弗羅倫薩等地學習美術。深受文藝復興大師和巴洛克藝術影響,爾後才對塞尚的藝術發生興趣。20歲的貝克曼移居柏林,於1906年加入“柏林分離派”。第一次大戰中應徵入伍,作為一名醫護兵目睹死亡的慘景,形成他惡夢般的幻想意識。大戰結束前被聘為法蘭克福學院繪畫教授。
馬克斯-貝克曼屬於德國表現主義新客觀派,他以憎惡的眼光看待當時的德國現實,對畸形的、不正常的社會現象抱有嘲諷和否定的態度。他把客觀現實的事物和主觀的想象結合起來,採用象徵性的具有個性特徵的表現形式。貝克曼筆下的人物也多半是畸形和病態的,那樣憤懣、悽悵而又茫然不知所措的面部表情,實在也是作者內心感情的流露。貝克曼藝術風格的特徵:運用緊密組合的緊湊形狀,同有力的、界限分明的線條奇特地結合起來,成為現代德國繪畫最大的特點之一。他在色彩運用上善以清晰的藍色與綠色、明亮的紅色與黃色相結合,有時幾乎顯得閃光耀眼。
貝克曼在青年時期,就接受了叔本華和尼采悲劇式的哲學思想。他的繪畫通常都是關於人類的痛苦、悲傷和絕望,而這一切對視而不見的人來說皆是如此地不可想象。
貝克曼的早期作品偏重於表現悲壯的歷史題材,雖然很快獲得讚譽,但他也很快意識到面臨的問題。哲學終究是哲學,歷史終究是歷史,如何才能找到畫家自己獨立的語言呢?尤其是照相機發明以後,歷史畫家又進一步遭遇到攝影技術真實性的嚴重挑戰。
此時給予貝克曼重要影響的人是愛德華·蒙克,他鼓勵貝克曼用臆想的方式去表現積蓄在心中的幻象。而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格呂內瓦爾德的代表作《基督受難》祭壇畫則給了貝克曼更為關鍵的影響,它強烈的精神性表現、對痛苦和傷口的細緻描畫,以及複雜的摺疊形式無一不讓貝克曼心馳神往。至此,他已經找到了捕獲人類痛苦的技術和典範,而這些透過攝影術是無法實現的。
一戰期間,貝克曼在部隊中作了一名軍醫,這使他切實地見到了生活中最血腥和殘暴的一面。這段經歷幾乎使他精神崩潰,但也為其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歷史的悲劇在現代社會一再重演,貝克曼也終於找到了自己宣洩情感的突破點。
可以說,貝克曼是一個犀利的社會批判家,他的筆下幾乎都是醜陋的嘴臉或者殘酷的現實,標誌性的粗黑線條蘊藏著強大的不安和爆發力。但是,作為一名藝術家,他唯一的願望就是他畫的作品能夠是美的,因為滌盪所有不幸痛苦的目的是使人類最終有勇氣經驗通往自由和幸福。
-
3 # 道dao
馬克思•貝克曼,二十世紀德國表現主義畫家,版畫家。
貝克曼所處的時代正是表現主義繪畫在德國興起的階段,表現主義強調藝術家的主觀感受,由此形成對所要描繪的客觀形態的誇張和變現,簡單說就是反對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畫法,注重內心感覺的表達。
貝克曼年輕時在歐洲各國遊學,在巴黎、柏林、佛羅倫薩等城市學習繪畫,深受文藝復興和巴洛克藝術的影響,回到德國後加入了“柏林分離派”,不久,一戰爆發,貝克曼作為一名醫護兵上了戰場。戰爭的陰影使他的內心充滿了抹不去的噩夢。
戰後,貝克曼回到德國,被聘為法蘭克福學院的繪畫教授。經歷了殘酷戰爭的貝克曼又接受了叔本華和尼采的悲劇式的哲學思想,他的畫通常都是反映人類的痛苦和絕望的,他筆下描繪的人物大多是醜陋的,但在不安的情緒中又充滿了爆發力。
回覆列表
繪畫大師貝克曼的油畫畫風
身為20世紀德國領軍藝術家之一,貝克曼(1884~1950年)幾乎無法被歸入任何一個流派,因為他總是嘗試不同的風格,處處留情卻又始亂終棄,在對巴黎的短暫迷戀後,他於1904年移居至柏林,1910年,他當選為聲望顯赫的柏林分離派理事會成員,
在貝克曼早年作品中,印象派的影響隨處可見,但當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醫護志願者的身份服役之後,他的風格產生了徹底改變。戰爭中目睹的恐怖慘象讓貝克曼在心理上受到重創,以至於精神崩潰,後於1915年退役,當貝克曼再次拿起畫筆時,
他的作品成為一面鏡子,映照出他經受的焦灼、痛苦和創傷,他的畫作描繪社會、宗教和神話等多種主題,並採用一種明顯的立體派風格,但色彩更強烈,空間與形態的變形扭曲更為明顯,同時也更多地運用了那些寓意豐富、著裝戲劇化的人物形象,
貝克曼在20世紀20年代的魏瑪共和國大獲成功,他在法蘭克福的施泰德學校任教,被獲頒日耳曼藝術帝國榮譽獎,並被尊奉為新客觀派的領袖——這一藝術運動推崇現實主義,拒斥表現主義。不過,好景不長,因為戰爭,貝克曼的命運急轉直下,生活變的艱辛與貧困,但是依然不屈不撓地繼續自己的繪畫事業。
貝克曼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