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酉長夫人

    陳湯,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名將。陳湯少年時喜歡讀書,作文思路開闊,但因家庭貧困,有時靠乞討度日,後來他流浪到長安,得到富平侯張勃的賞識。初元二年(前47年),漢元帝下詔,要求公侯大臣推薦年輕的人才,張勃便向朝廷推薦了陳湯。

    在等待分配期間,他的父親去世,陳湯沒有回家奔喪。那個時代對奔喪、守孝十分看重。因為這件事,陳湯被人舉報缺乏起碼的孝道,不遵守常規行事。於是朝廷又譴責張勃,以他舉薦不當而削減了他的食邑二百戶,同時將陳湯拘捕下獄。

    後來又有人大力舉薦,陳湯終於被任為郎官。陳湯主動請求出使外國,幾年後被任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校尉(正職)甘延壽奉命出使西域。

    倆人赴西域上任途中,陳湯提出秘密遠征北匈奴的計劃。甘延壽表示同意,但提出要報朝廷批准。因為按照職權,要調集西域聯軍,必須用朝廷的名義報經皇帝同意。

    抵達烏壘城後,甘延壽居然染上了重病。時光在流逝,都護的病卻不見好轉。眼看大好時機即將錯過,陳湯果斷撇開都護,假傳聖旨開始徵調屯田漢卒和西域聯軍。

    病榻上的甘延壽聽到訊息大吃一驚,立刻派手下把陳湯喊來試圖制止陳湯這種犯法的舉動。

    陳湯進屋後,手握劍柄,以威脅的口氣對甘延壽說:“大軍已從四方彙集而來,你難道還想阻擋嗎?不抓住戰機出擊,你還算什麼名將?!”此時的甘延壽已沒有任何退路。他不同意的後果只有兩條,要麼被這位山東大漢殺掉,要麼被冷落在病榻上寂寞地死去。這兩種結果,對於這位並非懦夫的將軍來講,都是難以接受的。

    就這樣,4萬大軍順利出發,甘延壽也強撐著病體加入了西征的隊伍。他們兵分兩路——南路走天山以南,穿過大宛國;北路走天山以北,穿過烏孫國,在郅支城下形成合圍。

    睡夢中的匈奴軍人倉促應戰,城池很快陷落,郅支單于在戰鬥中被殺,他的頭顱被快馬傳送到3300公里外的長安。

    大功告成的陳湯在給漢元帝劉奭的報告中底氣十足地說:“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當時,有些大臣嚷嚷著要治甘延壽、陳湯私自調兵的大罪,但劉奭沒有理睬,而是將這兩位將軍全部封了侯。

    他的理由是,陳湯與甘延壽的征戰,結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穩定了漢朝的西北邊疆,提高了漢朝在西域各國的威信,立奇功者憑什麼要受處罰?

    陳湯給漢元帝的奏疏,歷經千年,仍然令中華兒女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服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蠻夷槁街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2 # 盪漾的可樂

    因為他打贏了。聰明的領導都不會收拾一個能為自己帶來利益的下屬不是嗎?一次被抗命換一國土地這種無本萬利的好事為什麼要收拾陳湯?

  • 3 # 軒轅逍遙

    首先要搞清楚一點,陳湯主要活躍在漢元帝時期,著名的那句“命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也是民間流傳

    我們知道的陳湯應該是從他在西域都護府擔任副校尉開始的,西域都護府是漢宣帝時期設定的,主要管轄西域事務,保護絲路安全,此時的西域雖然納入大漢板塊,但是西域諸國在面對漢和匈奴時經常兩面三刀。

    陳湯在攻打郅支單于的事件上嶄露頭角出盡風頭,在沒有中央同意的情況下調集軍隊進攻匈奴,並且假傳聖旨向西域諸國借兵最後斬殺郅支單于及其部落,可謂一戰成名。

    陳湯假傳聖旨為何沒死?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陳湯假傳聖旨的初衷是為了節約時間調兵遣將以免延誤戰機,最終取得勝利也是皆大歡喜,並且事後積極請罪,從性質上來講當處死罪,但是前後事件的發展都為陳湯免死留了說情的空間,這樣一來既沒有傷到皇權,也沒有打消大家報國的積極性;

    2、西漢尚武,大家對有功勳的將領都會高看,整個漢北韓有文臣嫉妒武將功高給穿小鞋的,大家對開疆拓土征戰外敵有著崇高的敬意,這也就給陳湯有了說情的人;

    3、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開篇提到的陳湯活躍在漢元帝時期,漢元帝放棄漢宣帝的霸道和王道並行的施政方針,改為正兒八經的獨尊儒術,儒家反對死刑,在這種思想包圍下的王朝面對一個有功且有人說情的人,即使假傳聖旨也難獲死罪。

    但是武將終究是武將,學不來文臣的圓滑,最終還是害了自己!

  • 4 # 若棄00

    很簡單,他假傳聖旨沒錯,但結局是好的,給漢朝上至皇帝下到百姓掙了天大面子不說還帶回了大量好處,在一邊倒的支援聲下,皇帝拿什麼去處罰?

  • 5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據說出自漢代將領陳湯之口,在那個名將輩出的年代陳湯相比衛青、霍去病,甚至相比張騫、蘇武這樣的漢使而言或許都不算最為著名的,很多人知道他那句膾炙人口的豪言壯語,卻不知道這話是他說的。那麼這個陳湯究竟是何許人也?

    陳湯年輕時喜歡讀書,學識淵博通達事理,寫得一手好文章。家中貧窮靠乞討借貸為生,被認為沒有節操,因此不被州里人所稱道。陳湯就西到長安去求取官職,謀得太官獻食丞一官。幾年後富平侯張勃同陳湯交往,佩服他的才能。初元二年(前47年)漢元帝下詔要求公侯大臣推薦年輕的人才,張勃便向朝廷推薦了陳湯。在等待分配期間他的父親去世,陳湯聽到了死訊,沒有奔喪回家。那個時代對奔喪、守孝十分看重。陳湯就因為這件事被人檢舉為缺乏起碼的孝道,不遵守常規行事,於是朝廷又譴責張勃,以他舉薦不當而削減了他的食邑二百戶,趕上他去世,因此就賜給他謐號為繆侯,同時將陳湯拘捕下獄。後來又有人大力舉薦,陳湯終於被任為郎官。陳湯主動請求出使外國,幾年後被任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校尉(正職)甘延壽奉命出使西域。

    這時已是漢元帝時期,漢帝國正處於由之前的盛世頂峰逐漸開始走下坡路的十字路口。而作為漢帝國的老對手的匈奴在遭受漢武帝的打擊後內部也出現了動亂——一時間出現了五個單于爭位的亂象,其中以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最為強大。為爭取漢朝作為自己的外援,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都送兒子為人質,漢朝都接受了。漢宣帝時期呼韓邪單于親自到漢朝稱臣朝見,郅支單于以為呼韓邪衰敗虛弱投降了漢朝,不能再回去了,就向西收取匈奴右邊的地方。正好趕上漢朝派兵護送呼韓邪單于回去,郅支因此而向西攻破了呼偈、堅昆、丁令,兼併了三國並把他們統一起來。郅支單于怨恨漢朝擁護呼韓邪單于而不幫助自己,就困住漢朝使者江乃始等人並羞辱他們。

    隨著雙方矛盾的增長,郅支單于襲殺漢使谷吉並數度攻擊漢朝的盟國烏孫、擅殺康居王女及貴人,又拘押了漢朝派往康居的三名漢使。陳湯麵對郅支單于的咄咄逼人向自己的頂頭上司甘延壽建議發西域屯田士兵及烏孫軍隊組成聯軍一舉攻破郅支單于。甘延壽儘管支援這一計劃,但始終堅持應當先上報朝廷;陳湯卻認為“國家與公卿計議,大策非凡所見,事必不從”,堅持直接出兵。在兩人不和的狀態下陳湯趁甘延壽患病之機擅自發兵並在甘延壽發覺後拔劍威脅其說:“大眾已集會,豎子欲沮眾邪?”一天時間裡陳湯就犯下了矯詔和脅迫上官兩大重罪。鑑於生米已然煮成熟飯,甘延壽不得不附和陳湯的這次行動。

    公元前36年冬在郅支殺害漢使、遠遁康居八年後大漢王朝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統率四萬漢胡大軍向康居挺進。大軍分成六路縱隊,其中三路縱隊沿南道(塔里木盆地南邊緣)越過蔥嶺(帕米爾高原),穿過大宛王國;另三路縱隊,由北道(塔里木盆地北邊緣)經烏孫王國首都赤谷城,橫穿烏孫王國,進入康居王國邊界,挺進到闐池(中亞伊賽克湖)西岸。沿途擊潰敵軍搶掠部隊,安撫受驚小國,探聽對手虛實。進入康居國境東部後,陳湯表現出了非常成熟的戰時政工經驗:下令嚴守紀律,不準燒殺搶掠,並與當地的康居首領飲酒為盟、諭以威信。當地的康居人怨恨郅支單于的殘暴,把城內匈奴人的實情盡數告知給陳湯。在康居嚮導的指引下,漢胡聯軍勢如破竹,距單于城三十里外紮營。

    當陳湯率領“多國部隊”從天而降般地出現在眼皮底下時,郅支單于似乎一直矇在鼓裡。他所表現出的茫然、慌亂和無措,利先前的狡詐、強硬形成了鮮明對比。面對大軍壓境,他遣使來問:“漢兵來這裡幹什麼?”漢軍的回答十分有趣:“單于您曾上書言居困厄,願歸順強漢、身入朝見。天子可憐您放棄大國、屈居康居,故使都護將軍來迎。”雙方就這樣一問一答,交涉了好幾通外交辭令,最終漢方不耐煩了,下達最後通牒:“我們兵來道遠,人困馬乏,糧食也不多了,叫貴單于和大臣快拿個主意罷(‘願單于與大臣審計策’)。”戰爭的火藥味終於彌散開來。

    戰幕隨即正式拉開,聯軍挺進到都賴水(今哈薩克塔拉斯河)畔,距敵城三里處扎陣。只見單于城上五色旗幟迎風飄揚,數百人披甲戒備城上,百餘騎在城下來往馳騁,城門口還有百餘步兵擺成魚鱗陣,操練演習、以耀兵威。城上守軍向聯軍大聲挑戰:“有種的過來!”面對郅支單于的疑兵架勢,甘延壽、陳湯指揮下的漢胡聯軍嚴陣以待、沉著應對,當一百多的匈奴騎兵直衝漢軍營壘而來時,漢營軍士“皆張弩持滿指之”,敵騎迅速引卻撤退。隨後,漢軍強弓部隊出營,射擊城門外操練的匈奴步、騎兵,被攻擊者立時喪膽,撤回城內、城門緊閉。

    見敵膽怯,甘延壽、陳湯下達了總攻擊令:“聽聞鼓聲,直撲城下,四面包圍,各部隊按照所分配的位置,開鑿洞穴、堵塞門戶。盾牌在前保護,強弓部隊負責射殺城樓守軍。”在陣陣令大地震顫的戰鼓聲中,聯軍開始攻擊,弓箭如瓢潑大雨般射向城樓。單于城是一座土城,其外另有兩層堅固的木城。匈奴人頑強抵抗,從木城柵格里向外放箭,同聯軍展開激烈對射。攻城之戰激烈時刻,郅支單于困獸猶鬥,親自全身披甲在城樓上指揮作戰。他的數十位妻妾也都用弓箭反擊,遏阻聯軍攻勢。

    四萬對三千的戰場優勢十分明顯,即便單于親臨戰場,也並未給戰鬥帶來任何轉折。在聯軍矢發如雨中,匈奴守軍漸被壓制,不能立足,郅支單于也被一箭正中鼻子,受創甚巨,被迫撤回城內,其妻妾多人中箭死亡,木城上的匈奴守軍潰敗,聯軍趁機縱火焚燒。入夜數百騎匈奴禁不住大火灼燒,趁黑夜逃突圍,遭到迎頭射殺,箭如雨下,全部被殲。

    午夜過後木城全毀,匈奴守軍退入土城死守,聯軍破城在望,雙方進入攻城的關鍵時刻。正當此時,一萬多的康居騎兵突然出現在戰場上,他們分成十餘隊,每隊一千餘人,賓士號叫,跟城上的匈奴守軍互相呼應,對漢軍作反包圍態勢,並乘天黑向聯軍陣地進攻。陷入兩面作戰的聯軍攻防有序,面對康居騎兵多次衝擊,陣地巍然不動。

    黎明時分單于城四面火起,聯軍士氣大振,大喊登城,鑼聲、鼓聲、喊殺聲驚天動地。漢軍舉盾堆土,破城而入,城外康居兵見勢不好、迅速逃遁。郅支單于抵擋不住,率領百餘人且戰且退,退進王宮負隅頑抗。漢軍藉助火攻勇猛進擊,一舉格殺郅支單于,斬首成功。此戰共斬單于閼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多級,生俘一百四十五人,投降者一千多人,斬獲頗封——當然最寶貴的戰利品自然是郅支單于的人頭。

    陳湯和甘延壽在戰後給朝廷的奏疏中寫道“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與此同時這封奏疏還提議:將郅支單于的首級懸掛於長安蠻夷的邸間以示萬里。沒想到這卻引起了群臣的爭議: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繁延壽認為按《禮記》的說法春節應當是掩埋屍體的季節,所以不宜懸掛;車騎將軍許嘉和右將軍王商卻引用《左傳》聲稱當初孔子夾谷之會誅殺優伶是在盛夏,所以單于的腦袋也可以懸掛十天。對於這場尋章摘句的“腦袋爭論”一千七百年後的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是這樣評價的:“除了懸首不合聖人春季掩埋屍首的教導外,是不是還要問問斬首郅支單于也不合《禮記》秋後問斬之律呢?”

    陳湯和甘延壽的矯詔問題自然成為了爭論的熱點。有人認為:陳湯、甘延壽假傳詔命,不加誅戮已屬大幸,“如復加爵土,則後奉使者欲乘危檄幸,生事於蠻夷,為國招難”,故不能封賞。就在朝臣們爭議不下之際《說苑》、《戰國策》的作者劉向上書稱甘、陳二人的功大於過,希望還是對其進行封賞。最後皇帝聽取了劉向的意見:封甘延壽為義成侯,陳湯為關內侯,加賜黃金百斤,告上帝、宗廟並大赦天下。不過陳湯的矯詔之罪只是暫時壓下,但一直都在。同時他還被控在征討郅支單于後貪汙康居財物。甘延壽本也會分擔部分罪責,但他以死亡的方式逃脫了這場迫害,於是所有罪名都加到了陳湯頭上——在之後的幾年裡他被控貪汙納賄、惑眾不道,被削奪官爵並流亡邊塞,直到臨死前才回到長安。死時一貧如洗。數年後西漢王朝覆滅,取而代之的新莽王朝追封陳湯為破胡壯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幾句特別勵志,有正能量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