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寧靜致遠—家有萌寶

    正常的胎位應該是寶寶頭朝下,面向媽媽,稍稍向左斜一點。這樣的位置最容易讓寶寶下降到產道。如果胎位不正,孕媽媽們也可以試著把胎位調整過來。糾正不良胎位或引導良好胎位的方法可以將手腳著地,膝跪在床上,讓胸儘量與床靠近,大小腿呈直角,每天保持20~30分鐘。練習的時候注意腰部不要使勁。孕孕媽媽在孕晚期睡覺的時候最好是左側臥位。

  • 2 # 逸趣兒

    胎位不正的診斷最常見的異常胎位為臀位及枕後位,橫位及顏面位較少見,原因不甚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胎頭入盆受阻,如頭盆不稱及前置胎盤等;②胎兒活動範圍增大,如羊水過多、經產婦腹壁鬆弛、雙胎及早產兒等;③子宮畸形。能引起難產的胎兒因素,包括巨大胎兒、胎兒畸形。 1.臀位產異常:在宮底可觸及圓而硬的胎頭,在恥骨聯合上區則捫及較軟而不規則的胎臀,胎心音平臍或在臍上方。肛門或陰道檢查可觸及軟而不規則的胎臀,有時可觸及下肢。用超聲檢查可明確診斷。 2.枕後位產異常:枕後位可在腹部前方捫及胎兒肢體,胎背在腹部一側,位置較靠後,胎心音在腹部側方略遙遠。臨床上,依靠腹部觸診常不易確診,必要時可經陰道檢查或B超檢查確診。陰道檢查可發現兒頭的矢狀縫和母親骨盆的斜徑相一致,前囟在其前端,後囟在後。若矢狀縫不易辨認,可依胎兒耳輪所指的方向來辨別。胎位不正該如何糾正1.膝胸臥位糾正操 孕婦取俯臥姿勢,保持頭低臀高的姿勢,將頭轉向一邊,雙手曲起平貼在胸部兩旁的地面,胸部緊貼地面,兩腿與地面垂直成九十度,雙膝分開與肩同寬,注意臀部要抬高。 注意事項: ·做糾正操前應解小便,鬆解褲帶。 ·堅持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5~7天為一療程,一週後進行檢查。 2.醫生為孕婦施行轉向 孕32周至34周時胎位仍然不正,可以考慮實行外轉胎位術,由醫生透過手推等動作倒轉胎兒。 3.艾灸治療 以針刺至陰穴,治療胎位不正,每日1次,每次l5~20分鐘,5次為一療程,適用於婦科檢查診斷為臀位、橫位、斜位的孕婦,必須由專業人士進行。 4.產前檢查 孕婦應定期到醫院做孕檢,及時診斷出胎位不正,及時治療,可以先做好分娩方式選擇。提前住院待產可以預防分娩時胎位不正,以及避免因胎位不正造成的嚴重後果。醫生還可根據孕婦的具體情況決定最終的分娩方式。胎位不正的原因

    引起胎位不正的原因有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畸形、骨盆狹小、盆腔腫瘤、胎兒畸形、羊水過多等因素。1.孕婦的羊水過多,使胎兒在宮腔內的活動範圍過大,胎兒能夠自由的在更加廣闊的空間內活動,活動過大時就會影響到胎位,使胎位變得寬鬆。2.多胎、羊水過少等,本來可以孕育一胎的子宮,現在因為多胎或者羊水過少等原因就會造成胎兒在宮腔內的活動範圍過小,活動不方便,無法正常活動從而發生擁擠導致胎位不正。3.骨盆狹窄、前置胎盤、巨大胎兒等,使胎頭銜接受阻。無法使胎頭有良好的位置,發生擠壓等,使胎位不正。4.產婦腹壁鬆弛,腹壁鬆弛會造成腹肌對子宮失去支撐,沒有彈性,變得鬆弛從而導致胎位不正。5.胎兒畸形、子宮畸形等造成子宮腔的空間發生變化,從而使得胎兒在宮腔內的活動範圍發生變化,從而引起了胎位不正的現象。6.臍帶太短,胎兒獲得不了足夠的營養,影響胎兒發育,使得胎兒生長過慢,使得活動的空間變大,從而導致胎位不正。

    怎樣發現胎位異常孕婦要定期地去醫院進行孕期檢查,醫生會透過四步手法來確定胎位是否異常,如下圖所示。若為臀位或橫位,應在孕30周前可以自行轉位而成正常,但若30周後不能自動復位者,應加以矯正。  第一步手法:檢查者兩手置於宮底部,觸控宮底部,估計胎兒大小妊娠週數是否相符;然後以兩手指腹相對交替輕推,判斷宮底部的胎兒部分。若為胎頭則硬且有浮球感,若為臀部則大且軟且形狀略不規則。  第二步手法:檢查者兩手分別置於腹部左右兩側,一手固定,另一手輕輕深按檢查,兩手交替,觸到平坦飽滿的部分為胎背,並確定胎背的朝向。凹凸不平的部分是胎兒肢體,有時可感到胎兒肢體活動。  第三步手法:檢查者右手拇指與其餘4指分開,置於趾骨聯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判斷先露部是胎頭或胎臀,左右推動以確定是否銜接。若先露部仍浮動,表示尚未連結入盆;若已銜接,則胎先露部不能推動。  第四步手法:檢查者左右手分別置於胎先露部的兩側,向骨盆入口方向往下深按;進一步確診胎先露及胎先露部入盆的程度。胎位不正的最佳糾正時間妊娠28周以前,由於羊水相對較多,胎寶寶又比較小,在子宮內活動範圍較大,所以位置不容易固定。妊娠32周以後,寶寶生長迅速,羊水相對減少,此時胎寶寶的姿勢和位置相對固定。所以在孕32周以後,如果寶寶還是“胎位不正”就基本上等於確定了,當然也不排除極少數胎寶Bora個“意外之舉”。所以胎位不正最合適的糾正時間為孕30-32周之間。在妊娠7個月以前,胎位不正還可能轉正。如果妊娠8個月,胎位仍未轉正,就需要矯正胎位了。胎位不正的最佳分娩方式 胎位不正的孕婦在分娩時,需根據胎兒的體位而決定分娩方式。如果是橫位,就要考慮剖宮產;如果是單臀位,即胎兒只是臀部朝下,雙腳上舉,並且產婦骨盆正常,胎兒在5~7斤,不太大,產程進展很快,就可以請有經驗的醫生或助產士,在充分堵臀的情況下完成自然產;如果是全臀、足先露、膝先露時,即胎兒雙腳、單腳、膝關節等在最下面,就必須採取剖宮產完成分娩了。

  • 3 # 白老師談健康

    胎位異常是指“枕前位”即胎頭向著骨盆的頭位以外的各種非正常胎位,直到目前其病因仍未明瞭,可能與羊水過多或羊水過少、孕婦的腹臂過鬆、胎兒的活動度過大、雙胎或多胎、子宮畸形等因素有關。產前檢查時所指的胎位異常是一個廣義的分類,有頭位異常、臀位異常、橫位異常、枕後位異常等。其中最嚴重的胎位異常是臀部向骨盆的臀位異常以及胎兒縱軸與母體骨盆軸垂直的橫位異常。

    頭位異常的分娩率約佔分娩總數的6%,一般後果良好。

    臀位異常的分娩率佔分娩總數的3%~ 4% ,多見於經產婦,對胎兒的威脅最大,死亡率可比枕前位高4倍左右。這是因為胎兒的臀部小於頭部,分娩時胎臀娩出後,胎頭娩出可能出現困難,產程往往延長,產後出血及產褥感染的可能性也較大。

    橫位異常的分娩率佔分娩總數的0.2%~ 0.5%,這是對母兒均極為不利的一種胎位異常,若不及時處理,容易造成子宮破裂,危及母兒生命。

    非正常胎位特別是臀位異常和橫位異常是造成難產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胎位異常的患者中,只有臀位及橫位可在臨產前檢查出來,其他患者往往在因產程異常做陰道檢查時才明確。

    西醫認為,一般的胎位異常是可以矯正的,但嚴重的胎位異常只有行陰道手術助產或剖腹產才能解決問題。

    傳統中醫將胎位異常列為“胎位不正”或“難產”的範疇,其病機多與氣血虛弱和氣滯血瘀有關,治療的方法應為調理氣血、補氣養血、疏解肝鬱、活血清熱、健脾補腎等。中醫認為,只要調理得當,絕大多數的胎位不正者都能得到矯正並且無損於胎兒和母體。

    一、主要表現

    (1)持續性枕橫位和持續性枕後位患者的胎頭常於臨產後才銜接或不銜接,伴有宮縮乏力,產程延長,宮口未開全即過早用腹壓。在行各種檢查時也可出現異常。

    (2)多在行腹部檢查、陰道檢查、肛門檢查、X光檢查或B超檢查後才會發現症狀。

    二、檢查驗證

    (1)根據主要表現進行診斷。

    (2)行腹部檢查、陰道檢查、肛門檢查、B超檢查和X光攝片檢查加以確診。

    三、服藥治療

    中草藥處方藥選

    【藥方1】陳皮、酒川芎、紫蘇葉各6克,酒斷續、酒當歸、菟絲子、桑寄生、大腹皮、焦白朮、杭白芍、鹽澤瀉各9克。

    【適應證】早期胎位不正證(胎位異常)。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用,連服3天停藥2天后複檢,如胎位未轉正,可繼續服用3劑。服9劑後胎位仍未轉正者為無效。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2】澤瀉、杜仲、茯苓、炒枳殼各9克,白朮、當歸、熟地、白芍、淮山、菟絲子、山萸肉各12克。

    【適應證】腎虛型胎位不正證(胎位異常)。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劑混勻後早晚分服。慎服。

    【藥方3】炙甘草4.5克,柴胡、茯苓、炒枳殼各9克,當歸、黃芩、白朮、石斛各12克,白芍15克。

    【適應證】肝滯氣滯型胎位不正證(胎位異常)。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劑混勻後早晚分服。慎服。

    【藥方4】制附子0.3克,升麻1.2克,牛膝9克,川芎15克,當歸15~ 60克,人參3~ 30克。氣虛較甚者,人參必須用到30克;氣虛輕者,可酌情減少人參用量,也可用黨參代之;血虛明顯者,加熟地15克,麥冬30克;身體壯實且腹壁緊者,加羌活、甘草各1.5克,荊芥、川貝母各3克,生薑3片。

    【適應證】胎位不正證(胎位異常)。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劑混勻後早晚分服,每日1劑。連服2劑為1個療程。2劑服完後複查,如胎位尚未復轉,可再服1個療程。如再無效,不可繼服。不可用土荊芥。

    【藥方5】桔梗3克,炒枳殼3~ 6克,紫蘇梗6~ 9克,川芎、桑寄生各15克,當歸30克。氣血不足、面色蒼白少華者,加龍眼肉10~ 15克,黃芪30~ 40克;腰膝痠軟者,加焦杜仲、桑寄生、菟絲子各15~ 30克;羊水過多者,加豬苓、茯苓、大腹皮各10~ 15克,或者加車前子20~ 30克;心悸怔忡者,加生龍牡、酸棗仁各15~ 20克;脾虛納差者,加砂仁、焦三仙各5~ 10克。

    【適應證】胎位不正證(胎位異常)。

    【制用法】水煎後取汁300毫升,每日1劑,分2次服用。慎服。四、其他治療

    1.燻洗療法

    用艾條2根,水煎後乘熱氣燻雙足,每晚1次。

    2.灸烤療法

    在妊娠7個月後,經產前檢查如發現有枕後位、臀位、橫位等胎位異常者,可用此法加以治療。

    其方法是在選用上述中草藥煎劑的同時,用艾條懸灸至陰穴。至陰穴位於足小趾外側,距小趾甲角約0.1寸處。操作時,用點燃的艾條兩支,對準兩足至陰穴,距離以熱感能忍受為度,灸至面板潮紅,時間為15~ 30分鐘。艾灸的同時,囑患者放鬆腰帶,暴露小腹部,為胎位轉動創造條件。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除部分子宮畸形、骨盆狹窄、腫瘤等器質性改變所引起的胎位異常外,大都可獲得很好的效果。據臨床觀察,艾灸至陰穴後,除可增強子宮活動外,胎兒心率亦可增快,活動亦可增強。子宮和胎兒的活動幅度、頻率在灸後1天或當晚可達到高峰,異常胎位在高峰前後會自動轉正。其效果以腹壁緊張適中者為最佳,腹壁過於緊張者效果較差,腹壁鬆弛者則會在胎位矯正後又易復回。一般以第1、2次艾灸時效果最為明顯,第3次以後效果較差。無效者可再進行第2個療程,再無效者可停止艾灸。

    此外,也可採用由醫師進行牽引或壓迫、扶持、倒轉等療法,必要時可行剖腹產或碎胎術等。

    五、飲食宜忌

    (1)應以低鹽、富有營養、易於消化和不過分滋膩的飲食為主,宜多喝牛奶、豆漿之類的飲料,但不宜太甜。

    (2)要忌食過於寒冷的食物,以免損害脾胃運化水溼的功能。

    特別是不能吃辛辣刺激性食品和過鹹食品。

    六、專家提醒

    (1)異常胎位的早期發現,主要是依靠B超進行檢查,但在妊娠28周前如果發現胎位不正,一般不要處理,因為此時羊水還較多,胎位尚未固定,以後多能自動轉成正常胎位。

    (2)在第28~ 32週期間如果仍為異常胎位,調整胎位的方法最好是以服用中草藥為主,同時可以配合其他療法。在第32~ 36週期間如仍為異常胎位,在採用上述療法後無效時,應考慮行外倒轉術療法。外倒轉術可能會引起臍帶纏繞,須予以高度注意。外倒轉術的適應證是:單胎正常胎兒,胎位清楚,先露部分已浮在骨盆入口上方,或雖已入盆,但能退出,胎膜未破,羊水適量。凡雙胎、子宮畸形、先兆流產、有剖腹產史或產前出血史、胎膜早破或盆腔內有腫瘤者,均不應行倒轉術。

    (3)因為異常胎位屬於難產範疇,因此,無論施行哪種療法,都必須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下進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糖食品”真的健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