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集結號

    曹雪芹的先祖中的一支在明代末年時,遷居到山海關外今遼東鐵嶺任守邊武職,後來被努爾哈赤擊破俘虜,成為清正白旗的一名包衣(奴隸)。清軍入關後,隸屬內務府,世代為奴,出身“下賤”。

    康熙幼年生母早逝,全靠一位保姆撫養,康熙對此終身感恩不忘,這位保姆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康熙即位後不久就派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到江寧任織造監督,掌管江南為宮中衣料所需。本來是每年輪換的江寧織造到了曹璽任上,由於受到康熙的特別恩典,改為終身任職,不僅如此,就連曹璽的子孫也特許繼任,可謂顯赫一時。

    到了曹雪芹的父輩這一代,曹家已經顯露敗跡,先是曹璽的長子曹寅病逝,改由曹寅之子曹顒繼任,可是曹顒不久也病亡了。康熙不忍其慈母之家如此衰敗,就特許曹寅弟弟曹宣的孩子曹頫過繼給曹寅,繼任江寧織造。

    新帝雍正即位,急於改變康熙時期官場積弊。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諭著江南總督範時繹查封曹頫家產。

    透過疏通,以及曹家親自上疏求情,雍正讓曹家補齊這些年曹家在官場上的虧空。其實曹家之所以有幾十萬兩的虧空全是由於幾次招待康熙所致。

    一朝天子一朝臣,曹家補不了,最後被查抄。至於真正查抄的原因已無從考證。

    為什麼曹家親屬不出手相助?

    借《紅樓夢》中的四大家族關係舉個簡單的例子。

    四大家族,賈史王薛。以家族強弱來排序,賈家為首,薛家末之。薛家其實一開始就有問題了,只是依附到賈家,史家在中間已露端倪,賈家若不是林家的資產恐怕衰敗的更快。

    眾親皆危,如何管得了曹家?

  • 2 # TeaC

    這個情形,大概是樹倒猢猻散的意思。

    曹雪芹家原本是有一棵大樹的,這棵大樹,就是家裡先輩與清朝皇室的特殊關係。這個關係在,這個大樹就活著,這個關係沒了,這個大樹就倒了。

    (曹雪芹,我個人理解,就是個筆名,而真正的寫作者是曹寅。為了隱蔽本人的身份和存在,他以脂硯齋這個筆名對《石頭記》寫一次全本的批語,(可能曹寅還做了一些其它方面的努力),曹寅把曹雪芹這個筆名往身後的下一代或二代人身上引,讓不明真相的後世讀者們試圖從他的晚輩中找到這個曹雪芹。這樣一來,曹寅成功地既讓這部書得到了傳世又不被人發現他自己的存在,因為人們都以為他在康熙五十一年已經病故了,但其實他沒有死,而是避世了。)

    曹家與清朝皇室的特殊關係,主要由曹寅的父親曹璽、曹寅本人、曹寅的兒子/侄兒這三代人維繫著的,隨著這三代人的去世,清朝皇室那邊也主要在於多爾袞/孝莊、順治、康熙這三代,這三代也差不多是與曹家的三代人同時離開人世。

    俗話說,人走茶涼,何況那邊是皇家呢。這個特殊關係能夠連續維繫三代,長達近百年(曹璽之前可能已經有了一二十年、二三十年的良好關係,或者至少可以說,熟稔的關係)已經很難得了,主要還是因為康熙的長壽和在位時間久,不然曹家的失勢可能會發生得更早。

    曹寅一死,兒子曹顒沒兩年也死了。侄子曹頫雖然勉力維持,但畢竟他的才能實在有限,連寫個奏摺都不能像曹寅那樣,讓皇上讀著很喜歡,覺得說到的正是自己所關切的、覺得真是說到自己心裡去了。所以這個關係曹頫是很難維持得下去的,他已經很難了。

    等到雍正繼位,對於曹頫,更是連乜斜個眼角都看不上了。

    樹倒了,原來靠著大樹活的,不都只好各自奔命去嘛。古時候遠遠沒有今天的便利條件,人一分散,就很難再聯絡了。誰怎樣了,誰都不知道了。

    當然,這裡是為了答題而引用“樹倒猢猻散”這個詞語,如果用同樣這個詞語來分析《紅樓夢》小說,那它的含義就更廣、更深了。

  • 3 # 陽高快樂

    這個問題,體現了人情的冷暖、趨利避害、一榮俱榮的處世原則及雍正王朝的治理腐敗的思想。

    1、曹家被抄後,已經沒有了往日的榮光,親戚們再撈不到油水,獲得想得到的利益了,所以不再登門,是很正常的。

    2、曹家的親戚中有許多與曹家有關,為曹家辦事、服務,或與曹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難免有人受到牽連,甚至被處罰、吃罪,勢必沒有人敢和曹雪芹來往。

    3、雍正帝本來就是屬於那種特別嚴厲勤勉,甚至還有一點點刻薄的型別,再加上曹家轉移財產的行為,讓雍正帝覺得曹家對他不夠忠誠。所以,對像曹家這樣的案例鐵腕處置。

    4、小說是放大的生活,但作者為了寫出曹家衰敗的悲催,而以悲劇結尾,所以無人去幫,是故事情節的需要。但也有像劉姥姥這樣的人,只不過沒有體現罷了。

    曹家的衰落,正應了《紅樓夢》中的那句,“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

  • 4 # 吉月文

    這個問題的提問不是很合理。應該回到小說當中來分析這個問題,也就是說賈家的關係網很大,為什麼後來一下子就敗落了。因為曹雪芹和紅樓夢的關係並不確定。

    在書中透過葫蘆僧亂判葫蘆案,引出了賈王史薛四大家族,但實際上在紅樓夢開篇的時候,就已經明確指出了史家和薛家的敗落。紅樓夢最開始的情節其實就是女眷的投奔。無論是林黛玉還是薛寶釵,都是如此。這種投奔實際上就反映了背後家族的衰落。薛寶釵的父親去世,薛蟠沒有能力繼承父親的皇商地位。薛寶釵的母親,同時也是王夫人的妹妹,因此就帶著一雙兒女投奔了賈家。而之前更早投奔賈家的史湘雲,則說明史家在之前就已經衰落。書中明確指出史家此時人丁衰落,早已沒落。

    而到了書的後續情節當中,又明確點出王家的關鍵人物,出任金陵節度史的王子騰,也就是王夫人的舅舅去世,從而王家也開始敗落。

    而作為賈家,真正意義上最主要地位保障的實際上不是賈府裡的任何一個人,而是嫁入皇宮的元妃賈元春。因此當賈元春在宮內去世以後,賈府最大的靠山就不復存在。之後被人打擊淪落到抄家的地步。而此時,其他三個家族也已經衰敗,相互之間根本無法照應。

    而這一點在葫蘆僧亂判葫蘆案這一回當中其實也有很明顯的暗示,就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接下來,談一下曹雪芹和紅樓夢的關係。

    應該說曹雪芹是不是紅樓夢的作者,現在還在爭論當中,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曹雪芹的作者地位是由胡適考證而來的。但這個考證不是很完善,裡面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而曹雪芹是不是胡適努力考證出來的那個曾經出任過江寧織造和蘇州織造等關鍵職位的滿清包衣曹家的後代,現在也有爭論。原因就是曹家的家譜當中沒有曹雪芹這樣一個人。所以要論證曹雪芹的身份問題,其實現在也不容易。

    另外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就是,就算完全依照胡適所言,曹雪芹就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本人的經歷是否真的可以一一對應到紅樓夢?這其實也就是對現存的紅學考據派的一個質疑。既然是小說就沒有辦法保證所有的情節,全部有現實的依據,作者有權力也有能力自行想象和創造一些情節出來,或者將其他家族的情況化用,這都是正常的現象。極端的去追求曹雪芹個人經歷和紅樓夢情節的一一對應是一種很愚蠢的一廂情願的機械式的思想。

    最後,從歷史資料來看,確實有另外一個家族,李家和曹家的關係非常深厚,長期結為親家,相互扶持。而且這兩家同樣都是皇帝在江南地區的眼線,經常互換職位。有部分學者認為,李家就是四大家族其他家族的原型。而賈母的原型就是李氏。李家其實比曹家的衰敗更早一些。這一點倒也恰好呼應了紅樓夢當中的記載。其他相互之間關係不深厚的家族,到了樹倒猴孫散的時候,恐怕也不會主動出力。

    因為曹家的敗落不單單是其他人的告發導致的,雍正的不滿和曹氏子孫的無能是曹家敗落的兩大根本原因。曹家在康熙時期備受恩寵,積攢了鉅額財富。雍正上臺以後推行改革,曹家沒有鼎力支援,反而暗中搗亂。再加上曹家之前參與了九子奪嫡,又沒有支援雍正。所以被雍正打壓自然也就不令人意外。平心而論,雍正一開始並沒有想把事情做得太絕。還是給了曹家一點機會。不過曹頫在接到雍正旨意回京的路途當中,還大肆勒索地方官。讓雍正極為憤怒,因此刑罰加重。曹氏子孫的無能,顯然是曹家敗落的更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說這個家族的敗落其實一點都不冤枉。不是靠著某些關係門路走動就能夠解決問題的。

  • 5 # 淡看雲起看紅樓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祖父曹寅,父親曹顒,叔叔曹頫,一家三代四人都曾任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的保姆。曹寅還兼任過兩淮巡鹽監察御使。織造和巡鹽監察御使都是肥差,所以曹家是富貴無比。

    曹家地位顯赫,親戚非富即貴,往來的都是公府王侯。《紅樓夢》就是以江寧織造府的生活為藍本創作的。看看榮國府的繁華就知江寧織造府的繁華。

    雍正六年,曹家因虧空獲罪,江南府邸被抄,曹雪芹一家遷回北京老宅。曹家一貧如洗,茅椽蓬牖,瓦灶繩床,舉家食粥。

    按理來說,曹家親戚都是富貴人家,曹家落敗,為什麼沒有人施以援手呢?應該是由於以下幾點緣故:

    一,親戚之間大多受到牽連。

    “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一回,葫蘆廟沙彌出身的門子,向賈雨村講解“護官符”。他說起賈、王、薛、史四大家族,皆連絡有親,一損皆損,一榮皆榮。

    現實中曹家也是這種情況。曹家被抄以前,曹雪芹祖母李氏的孃家,蘇州織造李煦已經獲罪,也被抄家。其他的親戚應該也有被牽連的。

    親戚都自身難保了,怎麼有能力去幫助曹家呢?

    二,明哲保身,不敢去淌渾水。

    曹家出事,觸犯的不是一般官員,而是最高統治者皇帝。曹家親戚唯恐避之不及,哪裡還敢往前湊?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紅樓夢》中賈家的老親甄家被抄,賈家只是偷偷幫助藏匿了一些財物,其他的事也沒敢過問,根本沒去主動幫忙。

    《紅樓夢》是“真事隱,假語存”,寫了賈家,賈家背後還影影綽綽有一個甄家。甄家,賈家相互映照,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實際上,甄家就是指曹雪芹家,而賈家是作者根據真實生活演繹出來的。

    曹家親戚不是自身難保,就是躲避嫌疑。要麼是沒有能力提供幫助,要麼是不敢招惹禍端,不敢施以援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應對哺乳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