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頭說歷史

    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耳,至如(韓)信者,國士無雙。”

    我們來看看《三國志》中的人物是如何定義國士之風的。

    1、劉備曾對許汜說,閣下有國士之名,如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像你這樣的國士應該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劉備認為,國士就應該有忘乎自我,心懷天下,匡扶社稷,救民於水火之中的抱負和行動。

    2、孫權太子孫登病逝前上疏孫權說,範慎、華融,矯矯壯節,有國士之風。雄壯的氣節也是國士的重要特徵之一。

    3、董昭針對當時不良的社會風氣上疏魏明帝,當今國士不以孝悌清修為首,乃以趨勢遊利為先。董昭認為,國士應該有至孝清雅淡薄的修為,不應該過分的以追求物質名利。

    4、陳壽評價關羽和張飛: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陳壽看來,關羽張飛作為武將,只要有特別的忠誠和信義,也能稱之為國士之風。

    5、陳壽評價呂蒙:(呂蒙)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

    陳壽看來,能嚴格的要求和約束自己,是國士的重要度量。

    6、陳壽描寫淩統:雖在軍旅,親賢接士,輕財重義,有國士之風

    親納賢才,禮賢下士,看重信義,輕視財物,也是國士之風的重要表現。

    所以,綜合以上三華人物對於當時國士之風的評定,三國時期的國士是以天下為己任的一國俊傑。三國時代的國士之風,就是那種理想崇高、氣節雄壯、注重修養、嚴於律己、禮賢下士、忠誠信義、仗義疏財的風度。

    嗯,寫到最後,腦子裡過了一遍,整個三國時代完全符合國士之風行為標準的只有一人——諸葛亮!僅此而已!

  • 2 # 國家網推薦

    該典故就是楚國因齊國無故出兵而派遣使者前去質問,該使者在見到齊桓公時聲稱齊楚兩國相距甚遠,即便是兩國的馬、牛也不會錯走至對方疆域上,所以齊國因何要對楚國出兵?之所以是“風馬牛”是因為這些都是常見的事物。齊桓公會對楚國出兵其實並非心血來潮,只不過他的出兵理由實在站不住腳。

    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之首,將齊國治理得非常不錯,因此一些實力較弱的諸侯國便紛紛向其示好,其中蔡國君主為了示好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齊桓公。齊桓公對這位年輕貌美的蔡姬甚是喜歡,時常會陪她遊山玩水。就在其中一次遊湖過程中這個蔡姬突然爆發小孩心性,在船隻遊至湖中央時突然開始左右搖擺,從而導致船隻開始劇烈搖晃。齊桓公因為不會水的緣故十分擔心自己會不小心掉進湖裡,所以也是立刻進行制止。

    但是蔡姬卻不聽勸阻,依舊自顧自地搖晃船隻。因為這件事情齊桓公對蔡姬感到十分不滿,於是第二天便將她給送回了蔡國。而蔡國君主則覺得自己妹妹受到了委屈,於是沒過多久就又將她嫁給了楚國君主,想借此為蔡姬出氣。齊桓公得知此事之後甚是惱怒,於是與連同其它諸侯國對蔡國發動進攻。待拿下蔡國之後齊桓公仍覺得不夠解氣,於是就將矛頭對準了楚國。

    稀裡糊塗受到攻擊的楚國自然非常不滿,於是該國君主就派遣使者前來找齊桓公理論。這位使者在見到齊桓公之後當下便質問到:“齊楚兩國一北一南相距甚遠,即便是馬、牛等物相互追逐都不可能誤跑到對方領地上。現如今君王無故對楚國出兵,不知是何緣由?”齊桓公終究不好意思說出自己是因為被休姬妾被改嫁一事而遷怒於楚國,所以最後只能選擇退兵。後來“風馬牛不相及”這句話也就經常被用來形容毫不相干的兩件事物。

  • 3 # 呆萌小索隆

    該典故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耳,至如(韓)信者,國士無雙。”楚國因齊國無故出兵而派遣使者前去質問,該使者在見到齊桓公時聲稱齊楚兩國相距甚遠,即便是兩國的馬、牛也不會錯走至對方疆域上,所以齊國因何要對楚國出兵?之所以是“風馬牛”是因為這些都是常見的事物。齊桓公會對楚國出兵其實並非心血來潮,只不過他的出兵理由實在站不住腳。

    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之首,將齊國治理得非常不錯,因此一些實力較弱的諸侯國便紛紛向其示好,其中蔡國君主為了示好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齊桓公。齊桓公對這位年輕貌美的蔡姬甚是喜歡,時常會陪她遊山玩水。就在其中一次遊湖過程中這個蔡姬突然爆發小孩心性,在船隻遊至湖中央時突然開始左右搖擺,從而導致船隻開始劇烈搖晃。齊桓公因為不會水的緣故十分擔心自己會不小心掉進湖裡,所以也是立刻進行制止。

    但是蔡姬卻不聽勸阻,依舊自顧自地搖晃船隻。因為這件事情齊桓公對蔡姬感到十分不滿,於是第二天便將她給送回了蔡國。而蔡國君主則覺得自己妹妹受到了委屈,於是沒過多久就又將她嫁給了楚國君主,想借此為蔡姬出氣。齊桓公得知此事之後甚是惱怒,於是與連同其它諸侯國對蔡國發動進攻。待拿下蔡國之後齊桓公仍覺得不夠解氣,於是就將矛頭對準了楚國。

    稀裡糊塗受到攻擊的楚國自然非常不滿,於是該國君主就派遣使者前來找齊桓公理論。這位使者在見到齊桓公之後當下便質問到:“齊楚兩國一北一南相距甚遠,即便是馬、牛等物相互追逐都不可能誤跑到對方領地上。現如今君王無故對楚國出兵,不知是何緣由?”齊桓公終究不好意思說出自己是因為被休姬妾被改嫁一事而遷怒於楚國,所以最後只能選擇退兵。後來“風馬牛不相及”這句話也就經常被用來形容毫不相干的兩件事物。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三國志》中的人物是如何定義國士之風的。

    1、劉備曾對許汜說,閣下有國士之名,如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像你這樣的國士應該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劉備認為,國士就應該有忘乎自我,心懷天下,匡扶社稷,救民於水火之中的抱負和行動。

    2、孫權太子孫登病逝前上疏孫權說,範慎、華融,矯矯壯節,有國士之風。雄壯的氣節也是國士的重要特徵之一。

    3、董昭針對當時不良的社會風氣上疏魏明帝,當今國士不以孝悌清修為首,乃以趨勢遊利為先。董昭認為,國士應該有至孝清雅淡薄的修為,不應該過分的以追求物質名利。

    4、陳壽評價關羽和張飛: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陳壽看來,關羽張飛作為武將,只要有特別的忠誠和信義,也能稱之為國士之風。

    5、陳壽評價呂蒙:(呂蒙)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

    陳壽看來,能嚴格的要求和約束自己,是國士的重要度量。

    6、陳壽描寫淩統:雖在軍旅,親賢接士,輕財重義,有國士之風

    親納賢才,禮賢下士,看重信義,輕視財物,也是國士之風的重要表現。

    所以,綜合以上三華人物對於當時國士之風的評定,三國時期的國士是以天下為己任的一國俊傑。三國時代的國士之風,就是那種理想崇高、氣節雄壯、注重修養、嚴於律己、禮賢下士、忠誠信義、仗義疏財的風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抑鬱症怎麼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