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造飯處
-
2 # 天竺禪者
樊於期受命攻閥趙國,結局失敗,自知回秦無法覆命,只好降趙。又怕趙國將他交給秦王,被燕太子丹收下。秦王知曉後,怒殺樊於期九族。使得其大狠秦王。得知太子丹殺手荊軻需要秦王見面禮,自殺將首級與之荊軻。使得荊軻得以見秦王。
-
3 # 廣東第一觀察者
樊於期為何反秦王,因為秦王滅了樊於期的全家,這不共戴天,血海深仇何止要反秦王,撕了秦王的心都有了。那麼秦王為什麼會殺樊於期的全家呢,原因有兩個。
樊於期本是秦國的一位大將,深受秦王的器重,應該說是不會反也不敢反秦王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樊於期打了敗仗,敗給的是趙國大將李牧。第一次打了敗仗的時候,秦王就怒氣三丈了,於是繼續讓樊於期領兵,不過秦王要的是勝利。
秦王
可惜樊於期兩次都敗給了李牧,樊於期知道回去的結果會是什麼,所以他逃跑到了燕國。燕國眾人也不想接收這個燙手山芋,收留了他就等於與秦國為敵啊,秦王正氣頭上,肯定會派兵來攻打的。幸好樊於期曾經私自放走了燕國的太子丹,這才被太子丹收留了。
樊於期
樊於期知道秦王不會放過他,而燕國也不是久留之地。當他知道了趙國要派荊軻刺秦,而荊軻需要兩樣東西送給秦王,以此獲得秦王的信任。一樣是就是樊於期的人頭,另外一樣是庶地督亢的地圖,樊於期也不想燕趙為難,所以便主動自刎。
荊軻刺秦雖然沒能成功,但是樊於期的壯舉,關鍵時刻敢挺身而出的精神還是被後人敬仰的。樊於期之所以那麼恨秦王,最終要反秦王,是因為他為了秦的江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秦王最終要滅了他全家,他實在是因痛生恨。
成嬌
樊於期雖然是秦國的大將,但是他內心其實憎恨秦以大欺小,以及秦王的暴虐。所以樊於期領兵打趙國的時候,就私下慫恿過秦王的弟弟成嬌,建議他帶兵攻打回去,然後自立為王。為了說服秦王弟弟成嬌,樊於期渲染呂不韋和太后之間的不恥關係,他才是大秦的正統血脈。
其實這裡也說明了樊於期是有自己的野心的,他並未想一直聽命於秦王,只是想抓著手裡的一張王牌來反秦王,所以就算秦王沒有殺他全家之前他就早有反意。在那個紛爭的時代,誰都有翻身做王的想法,樊於期也只不過是縮影而已。
荊軻
這就是長安君成嬌叛變的原因,不過這事被秦王的眼線察覺了,秦王知道自己的弟弟受樊於期等人蠱惑的成分很大,所以秦王已經有了除掉樊於期的想法。在後來連續敗仗之後,樊於期只好選擇了逃跑,秦王為了洩憤,把樊於期全家殺了,所以樊於期就決定公開的出來反秦王。
我認為樊於期反秦王這些都是外因,他反秦王的真正原因可能和自己的野心與無奈有很大關係。
-
4 # 圖文繪歷史
樊於期在正史上的記載極少,僅有《史記·刺客列傳》講荊軻時說到他,原話為“秦將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意思是,秦國將領樊於期因為得罪了秦王,逃到了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這裡的秦王就是還沒統一全國的嬴政。
我們熟悉樊於期,是從荊軻刺秦王來的,荊軻為了有機會見到秦王,以人頭作禮物,人頭就是秦王痛恨之人樊於期,樊於期為助荊軻刺殺秦王,自殺獻頭,圖為漢代石畫《荊軻刺秦王》。林劍鳴老先生著的《秦史稿》,第一段也說過,先是寫桓齮奔燕,老先生還加了自注,說始皇本紀與趙世家都可查證,實際上所有秦漢典籍均無桓齮奔燕的記載,納悶的是到了後面又寫了樊於期奔燕,原話為,樊於期原為秦國將軍,因得罪於秦,逃亡至燕,這段倒是與《史記》相符。
圖為秦始皇畫像。所以,以正史《史記》為準,樊於期是得罪了秦王贏政才叛逃到燕國的。有人問,不是說他打了敗仗,怕被降罪才逃到燕國的嗎,是,確實,秦軍律裡殺敵有獎,敗仗有罰,但再怎麼敗也沒必要孤身一人逃往他國,留下父母妻兒一大家子包括整個宗族被秦王屠盡吧,再者,翻看秦戰史,秦國敗仗可打了不少,罰的也有,但沒有因敗仗被殺頭的降領,反而有很多因敗仗帶罪受重用的,比如秦穆公時期的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三人,與晉軍打仗大敗,全軍覆沒,還靠一女子用美色去救,丟人丟到家了,後來不也沒事,回國受重用,不久大敗晉軍。
圖為易縣鎮靈塔,相傳為紀念樊於期而建,在它不遠處有荊軻塔。和樊於期同一時期的將領蒙驁,被五國聯軍打敗,蒙驁不也好好的,一直任大將軍,同時期的還有李信,打楚國時也兵敗,贏政也沒責怪他,讓他繼續為將打齊國、燕國等,所以就算樊於期是兵敗了,也不至於丟下整個家族不要了,隻身一人逃命,從《史記·刺客列傳》可以得到資訊,樊於期逃跑後,贏政殺了他全家,還發布懸賞黃金千斤,封邑萬戶買樊於期的腦袋。
到底是因為什麼事,樊於期管不上家人,只能一人出逃,樊於期與秦王贏政肯定是死對頭,因為當荊軻要用樊於期的人頭當禮物接近秦王企圖行刺時,樊於期毫不猶豫自刎,貢獻了自己的腦袋,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正史上無任何記載,永遠只有那句“樊於期得罪於秦王”,沒有明確答案。
如果非要找點線索,除了正史外,野史小說也行,還真能找點有味道的影子出來,明末馮夢龍寫的小說《東周列國志》,第103章李國舅爭權除黃歇樊於期傳檄討秦王,原來是樊於期造反了,難怪,可惜這是小說,一千多年的後人寫的小說。
-
5 # 歷史小奴才
雖然《大秦賦》被批得體無完膚,但是這部電視劇是比較尊重歷史事實的,但劇中對於樊於期叛逃的描寫基本不符合歷史。
《大秦賦》對於樊於期叛逃的原因是,秦王嬴政要去雍城舉行冠禮,臨行前知道嫪毐必定叛亂,於是把公子扶蘇和羋華以及冬兒(嬴政最親近的宮女)等後宮全部託與樊於期,並下了死命令:如果公子扶蘇和後宮一干人如果出事,提頭來見。
沒想到嫪毐叛亂時樊於期力戰捨身忘死保住了扶蘇和後宮,卻沒有保住冬兒,樊於期認為自己必將被問罪,於是叛逃燕國!這不符合史實。
樊於期叛逃的真相是什麼呢?公元前233年,樊於期率軍攻打趙國,面對趙國名將武安君李牧,大敗,秦軍損失慘重,樊於期畏罪不敢回秦國,後叛逃燕國。這是歷史的本來面目!
樊於期叛逃燕國後,被燕國太子姬丹拜為大將軍。秦王大怒,將其父母宗族全部殺害,前227年,趙國都城被秦軍攻克,燕國畏懼秦國,於是拍荊軻刺秦王,為了取得秦王的信賴,荊軻想到了用樊於期的人頭奉上,但是太子丹愛惜樊於期之才,不忍心殺之,後荊軻找到樊於期,親說厲害,樊於期自殺獻上了自己的人頭。
-
6 # 京華新媒體
正史上對樊於期的記錄很少,只有寥寥的幾句話,而《大秦賦》中對樊於期的鏡頭倒是不少,無論是正史還是《大秦賦》中樊於期最終都是反了秦王。
樊於期為什麼會反了秦王,通過歷史分析,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樊於期打了敗仗,害怕被處罰,畏罪叛逃燕國,被燕國太子丹收留。樊於期(?—公元前227年),原為秦國將軍。
秦王嬴政二十年(公元前233年),樊於期率軍攻打趙國,面對趙國戰神武安君李牧,被打的大敗,損失慘重,樊於期害怕秦王追究他的責任,畏罪不敢回國,後逃亡到燕國,被拜為大將軍。
兵敗而逃也許就是個表面現象,下面這個可能才是樊於期背叛秦王的真正原因。
樊於期曾鼓動秦公子成蟜叛亂,這也是他叛逃到燕國的原因之一。秦王嬴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呂不韋派兵攻打趙國。蒙驁和張唐帶五萬兵馬先行,樊於期和長安君成蟜率兵五萬三日後跟進。
樊於期利用秦王身世存的問題,勸說嫡子的成蟜反叛秦王。
成蟜被秦王派出的王翦所殺,樊於期逃過一劫。
這次雖然樊於期僥倖逃脫,後來再次討伐趙國時,又被李牧打的慘敗,讓樊於期害怕不已,不敢回國,就逃亡到了燕國。
燕太子丹重用樊於期,還拜他為燕國的大將軍,讓秦王怒不可遏,殺了樊於期父母宗族全部。
樊於期為了報秦王滅族的大仇,配合荊軻刺秦王的計劃,自殺而亡。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荊軻請求燕太子丹用樊於期的首級和燕地督亢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便能順利接近秦王,伺機刺殺。
燕太子丹跟樊於期關係很好,不願意用樊於期的首級作為刺殺秦王的見面禮,荊軻就找到樊於期,說了他刺殺秦王的計劃。
樊於期因為家人全部被秦王所殺,生不如死,就選擇自殺,用他的首級幫助荊軻去刺殺秦王。
燕太子丹知道後,悲痛萬分,伏屍大哭,並厚葬了樊於期。
荊軻雖然沒能完成刺殺秦王的任務,後人對樊於期、荊軻等人不畏強秦、以身殉國的壯舉還是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充分的肯定。
“燕趙之地重節義之風,多慷慨悲歌之士”,就是說的樊於期、荊軻刺秦王之事。
荊軻刺秦王臨行前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讓人聽了唏噓不已。
總結,樊於期如果是單純的兵敗,還不至於叛逃,因為除了白起之外,秦國的其他將領都打過敗仗。像李信伐楚,損失了20萬兵馬,秦王嬴政也沒追究他的責任。
樊於期前期有敗仗的時候也沒有逃亡,沒有被處罰,後來再次敗於李牧時,估計之前他策反秦公子成蟜之事已被秦王嬴政察覺,他這才逃亡到了燕國,被拜為燕國大將軍。
秦王時期,沒有大將敢背叛他,更沒有大將跑到敵國,還當上了大將軍,在加上樊於期曾密謀成蟜造反,這才讓秦王嬴政大怒,將樊於期父母宗族全部殺害。
-
7 # 聰明的小龍女
秦朝悲情名將樊於期與楚國悲情名將伍子胥有相似之處,他的父母、家族都被秦始皇所殺,他為報仇才反秦投燕,只是到死都沒能成功。楚國名將伍子胥,則是因奸臣陷害、被昏庸的懷王殺了他的父母、兄長,為報滅門之仇叛楚投吳,最終還揮軍滅了楚國、鞭屍雪恥、報了血仇。
-
8 # 歷史紫陌閣
樊於期原本只是戰國末期秦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將領,後因自刎幫助荊軻刺殺秦王而聞名。那麼樊於期本為秦國將領,為何後來卻去了燕國?又為什麼寧願自殺也要幫助荊軻刺殺秦王嬴政呢?
雖然《史記》中對秦將樊於期的記載並不多,但根據分析論證,樊於期很大可能是因為參與叛亂失敗後逃離秦國。之後秦王嬴政便下令將樊於期的父母親人、族人處死,並用黃金千斤和萬戶封邑來懸賞樊於期首級。
樊於期因此仇恨秦王嬴政,但僅憑他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報復貴為一國之君的秦王嬴政,而荊軻刺殺秦王的計劃打動了他,於是樊於期自刎,用自己的首級幫助荊軻完成刺殺秦王的計劃。
樊於期為什麼要參與謀反呢?
《史記》對樊於期的記載較少,對樊於期為何謀反也並未記載,因此我們只能透過有限的史料來進行分析論證。
《史記·刺客列傳》記載:“秦將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根據史料記載,樊於期是因為得罪了秦王嬴政才被迫逃離秦國。後來逃亡到了燕國,被燕國太子收留,那麼樊於期究竟是因為什麼得罪了秦王嬴政呢?
《史記》記載:“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雖然史料並未記載,但樊於期逃離秦國後,秦王嬴政曾下令將樊於期的父母親人處死,族人也淪為奴僕,並“賞賜千金,封萬戶侯”來懸賞樊於期的首級,以此可見嬴政對樊於期是相當痛恨。
除樊於期之外,能讓秦王嬴政如此痛恨,不惜用重金懸賞者只有長信侯嫪毐獲得過這種待遇,而嫪毐是因為發動叛亂,意欲謀逆篡位。以嫪毐作為參照,樊於期很大可能就是參與過叛亂,而且不僅僅是參與叛亂那麼簡單,不然也不會讓秦王嬴政如此痛恨。
跟隨嫪毐參與謀反的門客,罪重者也不過處死本人,並未牽連家族,而罪輕者只是被處以流放、服勞役,只有發動叛亂的主謀嫪毐被處以車裂之刑,並誅滅三族。而秦王嬴政對待樊於期的方式和處理嫪毐的方式基本差不多,說明嬴政是真的很痛恨樊於期。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
估計也只有叛亂一事才會讓嬴政對樊於期如此大動干戈,而樊於期在逃離秦國之前,只有嬴政的弟弟長安君成蟜在屯留(現今山西省長治市)發動過叛亂,最後以失敗告終。樊於期很可能參與過這次叛亂,並且還是叛亂的主謀或是主要參與者,樊於期因此得罪了秦王,在叛亂失敗後逃離秦國。
那麼樊於期為什麼要參與叛亂,而且還是叛亂的主謀或是主要參與者?樊於期很可能是長安君成蟜的部下,在參與叛亂之前屬於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將領。而秦始皇剛即位時有老將蒙驁、王齮、麃公、張唐,新晉將領也有王翦、桓齮、楊端和、內史騰、羌瘣、辛勝、王賁、蒙武、李信、蒙恬等人,可以說並無根基的樊於期基本上是沒有出頭之日。
樊於期可能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又或許是他不想讓嬴政當秦王,便勸說嬴政的弟弟長安君成蟜起兵叛亂,只要謀反成功,樊於期便可以作為有功之臣,迅速獲得權勢地位。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呂不韋為相,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
因為正史中對樊於期叛亂一事沒有記載,我們也只能進行分析推測。在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盛年去世,年僅十三歲的嬴政繼位秦王,由於嬴政年幼,秦國朝政皆由相邦呂不韋主持。在嬴政繼位八年時(公元前239年),呂不韋命秦王的弟弟長安君成蟜帶兵去攻打趙國。
此時成蟜只有十幾歲,之前也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因此身邊必然有善戰的將領輔佐,樊於期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不過樊於期在此前並無史料記載,因此成為大軍主將的可能較小,呂不韋也不會讓樊於期來擔當大軍主將。
《史記》記載:“將軍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屍。”
而嬴政繼位後,能征善戰的老將只有蒙驁、王齮、麃公等寥寥數人,不過王齕(公元前244年)和蒙驁(公元前240年)已經先後去世,能堪大任者只剩下麃公,雖然當時並沒有記載,但長安君叛亂失敗後,有一名叫“壁”的將軍戰死,可能麃公就是將軍壁。
當長安君擁有兵權後,樊於期便勸說他一起發動叛亂,於是樊於期成為長安君的親信部下,也是這次的叛亂的主謀之一,因此被嬴政痛恨,在平定叛亂後,下令處死樊於期父母親人,並用重金和封邑懸賞樊於期首級,《東周列國志》中也表明是樊於期勸說長安君發動叛亂。
原因是樊於期認為嬴政不是秦莊襄王的親生子嗣,而是相邦呂不韋和趙姬所生。樊於期不想讓呂不韋行盜國之事,在秦莊襄王之子長安君掌握兵權後,便將此事告知了長安君,想擁立長安君為秦王,之後樊於期將呂不韋進妾之事起草成一篇檄文,四下傳佈,嬴政見此檄文大怒,當即便發兵征討弟弟長安君。
秦王嬴政對主謀樊於期是深惡痛絕,為此下令要活捉樊於期,可能也是想要將其處以同嫪毐的一樣的車裂之刑才方能解恨。不過樊於期也因此逃過一劫,因為秦王有令,秦軍不敢放冷箭,樊於期殺出一條血路,之後幾經輾轉去了燕國,後來樊於期為了幫助荊軻刺殺秦王甘願自殺相幫。
樊於期為何寧願自殺,也要幫助荊軻刺殺秦王呢?
荊軻刺殺秦王完全是因為燕國太子丹的報復,原因是燕王喜曾於公元前232年派遣太子丹去秦國做人質,而秦王嬴政卻對太子丹這位少年時期的好友不太友好,於是太子丹想辦法逃回燕國,並開始想辦法報復秦王嬴政,之後便有了荊軻刺秦王的典故。
根據史料記載,樊於期是在太子丹回國後不久逃至燕國,被太子丹收留。那麼太子丹為何要收留這個被秦國用重金懸賞的逃犯呢,難道不怕因此得罪秦王嬴政,從而派兵攻打燕國呢?而樊於期為何在太子丹逃回燕國後投奔他呢?
此時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兩人共同的想法:“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太子丹因為秦王對他不友好想報復嬴政,而樊於期因為嬴政牽連了他的父母親人,為此也想找秦王報仇,但僅憑樊於期一人又如何能完成復仇呢!他連線近秦王的機會都沒有。
不過也不能這麼絕對,秦王嬴政還是樂於看見樊於期的首級,而這也是荊軻想到唯一能接近秦王的辦法。
《史記》記載:“荊軻曰:“今行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夫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
荊軻答應太子丹幫助刺殺秦王后,但一直並未行動,原因是無法接近秦王,只有用秦王想要得到的東西才能近距離接近秦王,從而完成刺殺。之後荊軻聽聞秦王懸賞千金、封萬戶邑抓捕樊於期,便想用樊於期的首級和燕國的督亢地圖(燕國境內最為肥沃富饒的土地)作誘餌,以此接近秦王。
《史記》記載:“樊於期偏袒搤捥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剄。”
雖然太子丹不忍殺死樊於期,但荊軻還是找上了樊於期,並對他說出了自己的計劃。樊於期聽聞荊軻的計劃後,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很高興,因為自秦王殺害他的父母親人後,樊於期做夢都想找秦王嬴政復仇,但他連秦國都進不去,也想不出報仇的辦法。
荊軻的計劃卻可以讓他報仇雪恨,於是樊於期自刎而亡,用生命幫助荊軻刺殺秦王。之後荊軻和副手秦舞陽便帶著樊於期的首級和燕國督亢地圖前往秦國,伺機刺殺秦王嬴政,不過最終荊軻刺殺秦王失敗,樊於期也白白犧牲了性命。
結語:
雖然《東周列國志》中記載樊於期是為了防止相邦呂不韋竊國才勸說長安君發動叛亂,但筆者個人認為樊於期更多是為了個人名利才攛掇秦始皇的弟弟長安君謀反。如果秦始皇真的不是秦莊襄王的親生兒子,秦莊襄王完全可以將王位傳給嬴成蟜,而且秦國的宗室大臣也不會看著一個外人成為秦王。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回覆列表
歷史上的樊於期。
戰國末期將領。原為秦國將軍,後因伐趙兵敗於李牧,畏罪叛逃燕國,秦王政殺樊於期全家,重金通緝樊於期。後來荊軻刺秦王,要拿樊於期的頭顱作為禮物送給秦王政,好接近秦王政,樊於期知道後自殺了。
先說下樊於期為什麼會畏罪叛逃呢,按理說攻打趙國,被趙國第一名將李牧打敗,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就算是王翦,在李牧那裡也沒撈到多少便宜,打了敗仗,不至於叛國逃亡吧,後來李信攻楚國,帶領20萬人打了敗仗,秦王也沒殺他,而且李信後來還帶兵滅掉燕國。至於秦王高價懸賞,並不表示樊於期的地位就有多高,只能說明樊於期得罪秦王的嚴重性,以及秦王對事態的重視程度;而樊於期的慷慨赴死,說明這個人並不怕死。那樊於期的罪在哪兒,他在怕什麼呢?
史書記載,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樊於期再次率軍攻打趙國,面對趙國名將武安君李牧,大敗,秦軍損失慘重,樊於期畏罪不敢回秦國,後叛逃燕國,並拜燕國大將軍。秦王大怒,將其父母宗族全部殺害。
疑問又來了,既然不逃跑是死,逃跑也是死,而逃跑的結果是全家被殺,說明他的害怕也不在這裡,那唯一的解釋很可能就是這次對戰趙軍的失利,是有大問題的,而這次戰敗,很可能在軍中牽涉面非常廣,如果樊於期戰敗後回到咸陽,那死的人可能就不止樊於期全家了,而他如果在軍前自殺,依然可能會牽扯出問題,而唯一能儲存眾人的方式,只有自己叛逃,讓秦王政將怒火撒到自己一個人頭上。
至於樊於期為什麼會反秦王。
原因應該在秦王政14年樊於期叛逃至秦王政20年樊於期自殺這段時間裡,南韓趙國相繼被滅,而秦國方面,桓齮戰敗被李牧擊殺。而樊於期在秦王政14年的戰敗,統兵大將就是桓齮,而桓齮的下一次出場,就到了秦王政18年,桓齮跟隨王翦攻趙,桓齮戰敗被趙將李牧擊殺。暫且陰謀論一下,在那個士為知己者死的時代,樊於期的叛逃,是不是就是為了保護桓齮呢?而桓齮的死,很可能也是一場陰謀?
(有種說法是,樊於期就是桓齮,但從史書看,可信度不高)
一家之言,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