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茗史館
-
2 # 味哎兒
這效果不是很簡明嗎?現在人提起那個時代第1個排名的就是秦國了,其他幾國就不重要了。如果算朝代,其他國家不算朝朝代的,只有秦國算朝代,並且以秦始皇為代表。其他的國軍連李斯他們這些跟班的都比不上。
這就是焚書坑儒的效果。統一言論。
春秋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不論大小,都有自己的歷史記載,都有自己一套的立法制度。沒有一個從屬關係而是一個並列關係。也就是國家不分大小主次。
現在的國際上的各個國家仍然是這樣的。
而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實際上各個小的更小的諸侯國也都歸服了。這就需要一個國家的歷史為史,其他國家的歷史必須得抹掉。使這些國家的歷史成為一個省地方的歷史,不是國家的歷史了。
這就需要把各個國家的歷史書燒掉,只有秦國的歷史書流傳下去,才能達到這個效果。
而儒家是一個維持舊秩序的學說學術者。他講的是復古,講的是遵從原先的舊主人。
因此創業的第1代帝王都殺滅儒,第2代的帝王以後就漸漸遵儒了。
這就是打破一箇舊秩序就滅儒,維持一個秩序就遵儒。這也是一個歷史規律了。
儒家講的是在人屋簷下,怎能不低頭時的言行舉止規範。現在就是進入企事業單位,必須服從企事業的規則紀律,在這個企事業規則紀律下才可以言行舉止的,否則開除。這是儒家的核心思維。
所以和儒家並列的是莊子的逍遙。不應該是道家。
儒家講是到別人別人的企業中工作需服從企業一切規則,規律紀律。
而莊子講的是不進入這個企業工作,不受這個企業紀律規則約束的,自隨意任蒿的逍遙狀態。
儒家和莊子是講服從別人的學術,而不是帝王術。
道家講的是帝王術,屬於同一切王平起平坐,再想再想辦法去趨弱避強的生存之道。也就是小國家弱國可以去欺負欺負,大國強國就得要躲開避開別去惹它。
除這三家以外,其他各家都是可使用的技術了。
因此這三家是觀念認識上的問題的學術。統一認識的時候就要燒掉儒家的書籍了。因為不遵從原先的帝王,就是怕反叛叛逆。這對於一個用武力奪取王位的,新的國王是不願意聽的。這號皇帝聽到別人說他是反叛,叛逆,大逆不道,還能不殺這樣的人嗎?
-
3 # 潤鑫雲享生活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統治人民的思想文化而採取的兩項重大舉措。
焚書事件秦始皇34年(前212年),丞相李斯提出“焚書”的建議,秦始皇許可了,當時除《秦紀》以外,六國史書一律燒掉,像法律、醫藥、卜筮、種樹這些書沒有被焚。
坑儒事件焚書後的第二年就發生了坑儒事件,源於秦始皇派人尋長生不老藥,最開始尋藥的兩個儒生跑掉,然後毛遂自薦的徐福帶著大批童男童女也一去不回。
秦始皇大怒,就把咸陽城中的所有儒生都召集到一起開始審問,重刑之下儒生都招供說欺騙了皇帝。結果,有四百六十多個儒生被秦始皇活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坑儒”。
焚書坑儒的影響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事件的發生,都會產生雙向的影響,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焚書坑儒目的:為了進一步的統一鞏固,維護統治秩序,排除異己。
焚書坑儒危害:太過粗暴的手段是對文化的摧殘,也是加速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焚書坑儒的原因秦朝建朝之初,百家爭鳴,各自有不同的思想,要想形成統一的價值觀不是件容易的事,為了思想上的統一就發生了上述的焚書坑儒事件。
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統一了六國,而秦始皇也是中國的第一位皇帝。這位驚為天人的政治家,運籌帷幄,浴血奮戰打下的豐功偉績,遺憾的是統一後的秦國只延續了十五年。
秦始皇做了11年皇帝,秦國的滅亡來自很多的原因,並不只是焚書坑儒。
秦始皇死後,大奸臣趙高的指鹿為馬為後人所熟知,當時的趙高夥同李斯,殘害忠臣,篡改遺詔,權傾朝野,到秦二世胡亥在位時,秦末各地農民開始紛紛起義。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
4 # 空氣世界
焚書坑儒和秦國政府有關係。當時的情況是秦華人學本事。諸子百家學一遍。沒學來必殺技學了一些騙人的伎倆。氣著秦國政府了。這玩意兒後代出了一幫騙子到接班的時候可咋整,是用還是不用,主要是怕毀了秦國,就把破爛學問和破爛書生全滅,你諸子百家不讓我好了我提前讓你好不了。所以就留給了後人焚書坑儒一說。秦國政府的主張,後代們多學秒殺學問和必殺技才能保秦國太平和繁榮昌盛。
-
5 # 曹存寧
這是朝代更改追求權威的過度做法,有殘忍。歷史上這類事很多,即使近代史也有。當前美國的某些政策不殘忍嗎,所以應從當時綜合情況來評判。
-
6 # 嶸崢崢
秦朝焚書坑儒分二個事件,焚書是對秦朝不利的書,科技,醫療等沒有焚燒,焚燒有害書籍對大統一有好處,坑儒事件實際上是坑殺了江湖騙子,焚書坑儒基本上是正確的做法。
-
7 # 創史人
焚書坑儒的實質是:秦始皇建國初期在思想文化領域進行的專項鬥爭,秦始皇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而不是進行文化獨裁,文化毀滅。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直接廢除了分封制,改為採用郡縣制,同時統一了車馬軌道和文字以及度量衡。這一系列措施都為國家的穩定團結和統一提供了必要的支援。這些都是比較好控制的領域,但有一個領域是很難控制的,那便是思想領域。
秦始皇統一天下時處於戰國末期,那個時候天下初定,統治者對於國家的控制能力較弱,百家的爭鳴也還在繼續,思想戰線上出了極度混亂的局面,有不少人厚古薄今來批評時政,這給好不容易打下江山,贏得民心的秦始皇和他的秦帝國埋下了炸彈。
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就是統一的力量,而這些人所造成的思想上的混亂,無疑是破壞統一、破壞穩定,嚴重威脅帝國安全的,如果不及時處理秦始皇十幾年的努力都將付之一炬。
還好秦始皇敏銳的發現了這一問題,並且採用了焚書坑儒這樣的雷霆手段,保衛了秦帝國的安全。秦始皇坑的儒其實都是孟子一派的,因為信奉孟子一道的人主張厚古薄今,正是這群人危害了秦朝的安全。
有人說焚書坑儒是文化毀滅,我並不否認焚書坑儒對文化造成了一定破壞,但是在國家安全面前怎麼選擇,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做出正確的抉擇。哪怕這個國是封建帝國,因為國破家亡的道理亙古不變。
-
8 # 光哥音樂
首先,焚書坑儒是大儒荀子門生李斯的主意,就算是錯,全部是秦始皇的錯?那為什麼岳飛事件要怪秦檜不全怪趙構?這是很奇葩的一件事。
其次,焚的書只是部分對統治不利的,如果全焚了,那《詩經》《左傳》、《離騷》還有大儒們的《論語》和《莊子》為什麼今天還看得到?按照儒生說法不是應該全燒了嗎?
最後,這次挑起批秦風波的是少數美分公知,因為新冠以來尬吹西方優越沒那麼有市場了,那就攻擊中國,攻擊當前容易被噴那就攻擊古代,《大秦賦》熱度這麼高就攻擊秦始皇唄,再加上秦始皇本來就有急功近利的大錯,攻擊起來毫無後顧之憂還能拿美分,何樂而不為?
前兩天看到有人反汚批評盲目噴秦始皇的才是美分公知,我笑了。看看木乃伊3吧,大致劇情就是白人男子幹掉了以秦始皇為原型的復活的魔君最後帶走了中國女子,這很能說明問題了,白人是站在秦始皇的對立面(順帶說一句,魔君是李連杰演的,從此不關注他),哪方面才是美分公知一目瞭然
回覆列表
從古至今,凡是說到秦始皇的“暴政”,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焚書坑儒”事件,但恐怕很少有人能搞清楚,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根本原因。“焚書坑儒”其實可以分為“焚詩書”、“坑儒生”兩個獨立事件,導致該事件爆發的根源,其實是秦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劇烈衝突,是秦始皇嘗試文化融合失敗後,所採取的激烈手段。
秦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衝突,秦國深受中原列國鄙夷秦文化和中原文化雖然皆源自於西周文化,但歷經春秋戰國數百年的分裂發展,列國早已發展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例如“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秦國法家文化、以儒家之禮為核心的齊魯文化、粗獷豪邁的燕趙文化和浪漫奔放的楚文化。
列國文化雖然同宗同源,但由於發展道路不通,到春秋末期時列國文化便已經產生了巨大差異,例如秦文化吸收了大量戎狄文化,而楚文化也吸收了大量南部蠻夷文化,因而一直以來秦國和楚國都備受中原列國的鄙夷,不同的是“商鞅變法”後秦文化又融入了大量法家思想,而楚國為了避免白眼,則積極向中原文化靠攏,這導致秦文化與中原文化差異極大。
事實上,秦國在思想文化方面確實較為落後,縱觀整個春秋戰國,秦國雖然曾誕生過大量名臣武將,但卻從來沒有誕生過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因此,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原列國可以說對秦國保有相當大的優越感,例如《淮南·要略》中便說秦國“刻薄寡恩”、“尚首功”、“虎狼之國”、“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漢書·刑法志》、《荀子議兵》等也有類似記載。
在中原列國看來,秦國統一六國,完全就是中原先進文明被野蠻文化所踐踏,因此當秦始皇將秦國的制度推向全國之時,自然受到了中原各國的抵制和反對。尤其是士子階層,秦始皇庸官以熟悉律法者為主,更是斷絕了他們的入仕之路,他們又豈會認可這樣的統治。
秦始皇也曾嘗試文化融合,可惜還是以失敗告終秦始皇並非沒有認識到文化衝突問題,統一天下之後,為了維護秦國的統治,秦始皇在促進社會制度統一的同時,也曾嘗試接納六國文化,進而促進文化融合。
一方面,秦始皇非但沒有阻止其他文化和各學派學者湧入咸陽,甚至允許他們登堂入室,甚至以身作則,對六國文化予以了最大限度的包容。例如黃老道家、陰陽家經過綜合儒、法、道諸家的學說,所提出的“五德始終說”,秦始皇便予以了認可。又如秦始皇的“大咸陽規劃”,則體現出了大量“法天象地”的道家觀點。再如秦始皇“泰山封禪”,則代表了他對齊魯文化的認可。
然而,自詡先進的中原文化,又豈會與他們眼中的蠻夷文化相融合,秦始皇“泰山封禪”,就因為沒有遵循儒家禮儀,而是採用了秦國禮儀,結果由於在泰山上淋雨,而在下山後被齊魯儒生所取笑。
另一方面,秦始皇雖然沒有任命列國士子為官,但卻設立了“博士”職位,邀請六國各學派之名士子擔任,准許他們參與討論國事。試圖透過這種方式,獲取六國士族尤其是知識階層的理解,進而由他們影響和引導天下百姓,促進新政的落實。例如西漢初期的“商山四皓”,信奉黃老之學的他們便曾擔任秦朝“博士”。
然而,擔任“博士的”六國士子,對於秦始皇的努力卻並不領情,在參政議政時態度傲慢,幾乎是一言不發,然而私底下對於朝政的非議,卻始終也沒有停止,導致秦政的推行仍然十分艱難。
要知道,全面推翻“分封制”的秦朝,本就是千年難見的大變局、大動盪,大規模的變革本就極易引起社會全方位的動盪,劇烈的文化衝突無疑加劇了這種動盪,在秦始皇的文化融合嘗試難以取得進展的情況下,這種衝突只能是愈演愈烈。
齊人淳于越重提分封制,在李斯建議下“焚詩書”上演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酒設宴,七十餘位官吏、博士參加了這場宴會,然而正是這場宴會上極不和諧的一幕,最終引發了“焚詩書”事件。
宴會開始後,僕射周青臣先是上前歌頌了一番秦始皇統一天下以來的各種功德,秦始皇聽後十分高興。然而,還不等秦始皇高興太長時間,擔任博士的齊人淳于越上前,以““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為由,對秦始皇的中央集權制提出了質疑,要求重新恢復分封制。
對此,秦始皇雖然不滿,但卻並未直接予以斥責,而是將其言論交由臣子們討論。丞相李斯於是上前,對淳于越的言論進行了全面駁斥,同時提出:天下之所以久久不能安定,就是因為這些知識分子在作祟,他們在朝堂上不發一言,卻私下利用自己所學對新政議論紛紛。對此,李斯建議“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淳于越的言論顯然觸及了秦始皇的底線,因此對於李斯的建議,秦始皇最終表示了同意。下令除“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之外,對於除官方收藏之外,收繳天下所有詩、書和百家言論的書籍,並將之全部焚燬,並不許民間再有任何詩書、百家言論。
方士逃跑之餘非議朝政,秦始皇一怒下令“坑儒”如前文所述,“焚詩書”事件乃是秦始皇嘗試融合文化失敗之後,所採取的激烈手段。而且秦始皇明確下令,不許民間再非議朝政,然而此事過去還不到一年,便有人再度公然違抗命令。
秦始皇時期,為了追求長生的他,身邊圍繞著大量方士,除了徐福出海尋找仙藥之外,侯生、盧生兩位,然而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這兩位術士卻逃跑了,《史記》給出的原因則是,他們認為秦始皇太過殘暴,因此不想再給他尋找仙藥了。
對於兩人的逃跑,秦始皇或許不至於發怒,但要知道在前一年,秦始皇剛剛下令不許民間非議朝政,如今侯生、盧生不僅逃跑,而且在民間大肆非議朝政,這豈能不讓秦始皇惱怒,秦始皇言道,“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
最終,秦始皇一怒之下,下令“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秦始皇之所以痛下殺手,其實更多是為了殺雞儆猴,防止再有人公然非議朝政。
綜上所述,“焚詩書”、“坑儒生”雖然是兩個獨立事件,但其實也有一定的內在聯絡,乃是秦始皇嘗試融合文化失敗之後,所採取的激烈手段,目的就是為了徹底摒除百家學說,於全天下推行法家思想,從而確保思想文化方面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