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057946224082

    三味書屋出名還是因為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也是魯迅12歲至17歲求學的地方,位於都昌坊口11號。塾師壽鏡吾(晚署鏡湖),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他的為人和治學精神,給魯迅留下難忘的印象。壽鏡吾在這裡坐館教書達60年,從房屋建築到室內陳設以至周圍環境,基本保持當年原面貌。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

    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他於12歲那年到這裡上學。第二年秋後,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村──皇甫莊、小皋埠避難,故學業中斷。1894年夏間回家,仍返三味書屋。這樣一直到大約1898年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首尾竟達六年。三味書屋的一切都儲存得十分完好,仍舊如魯迅回憶時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這匾和畫,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後,黨組織派幹部想盡辦法才找回來。

    當年和魯迅一道唸書的同學,解放初還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味書屋恢復了原來的佈置。屋子裡,好像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來,是會感到奇特的。學生的座位一共有11個;魯迅的座位排在北牆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後面放著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溼。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樸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極為珍貴的木刻文物。至於它的來歷,據說是這樣的: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到塾師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提醒自己不要遲到。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堂屋匾額上的“三味書屋”四個楷體字,一說為杭州人梁同書所書。梁同書為清代書法家,性耿介,工書,晚年名滿天下。他終年93歲,著有《頻羅庵遺集》。其為三味書屋題寫的不僅這塊匾額,還有堂屋中的抱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1962年秋天,郭沫若曾到三味書屋瞻仰,並題詩紀念,詩云:我亦甘為孺子牛,橫眉敢對千夫怒。三味書屋尚依然,拈花欲上臘梅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師讓研究生讀論文,論文內容又看不懂,那麼到底要從論文中學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