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時間的學習中,學生的精神面貌有時會顯得萎萎縮縮,這就是學習上的倦怠。學習的倦怠是一種消極的萎靡不振的身心狀態,是乏力、焦慮、厭倦、冷漠、消沉、鬱悶、悲觀等的綜合反映。因此,學習倦怠的學生可能會有這樣一些表現:他們總是身體睏乏,反應遲鈍,動作緩慢,衝刺無力。他們有厭倦感,什麼都不想做,對什麼都沒有興趣,即便是曾經感興趣的學科,喜歡參加的活動,也感到無味。厭倦到了一定的程度,甚至可能對學習、學校、書本、教師等都產生厭惡感。他們過度焦慮,在考試等壓力下擔心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害怕自尊心、自信心受挫,精神緊張,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情緒躁動,寢食難安。他們表現冷漠,對學習和學校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漠不關心,失去了年輕人的神氣、熱情與激情。對自己和其他同學的成敗得失,對教師苦口婆心的教導等等都無所謂。他們態度消沉,情緒低落,灰心喪氣,無精打采。他們感到鬱悶,鬱鬱寡歡,悶悶不樂,長吁短嘆,把所有的愁苦、憤懣積壓於心,不向別人傾訴。他們悲觀,心灰意冷,意志消沉,氣餒絕望,自暴自棄。低估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希望和愁苦的命運連在一起,在無人的角落裡嘆息、呻吟。
這種倦怠現象是學習過程中發生的,是每個學生都可能發生的,只不過在不同學生的身上發生的程度不同而已。學習倦怠必然使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率低下,學習困難,嚴重者還容易感到學習乃至生活乏味,厭倦學習和學校生活,逃學,動力喪失,理想破滅,最終走向學業失敗,甚至終身厭惡讀書,視學習為畏途。學習倦怠還容易導致情緒不穩,喜怒無常,急躁任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灰心喪氣等消極狀態,甚至形成逆反和扭曲心理。比如,對學校的行為規範產生反感、厭惡、牴觸的心理。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對榜樣和先進人物無端否定,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對老師、家長和周圍事物持消極、冷漠、反感甚至對抗的態度。在內容上不分正確與錯誤、精華與糟粕,一概排斥;手段上只是簡單地抗拒,情緒成分大,為反抗而反抗;在行為上表現出這樣的傾向——越是禁止的東西越是感興趣,越是不讓做越是要做。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生理狀態嚴重地制約著心理狀態。還有研究發現,一個人的心態至關重要,適宜的心態會使其不由自主地、欣欣然投入其中,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而不良的心態則會阻礙其進入學習情境,影響學習的效果,甚至會使學習過程無法完成。還有研究表明,焦慮與學習成績之間呈現一種“倒U型曲線”關係,焦慮水平過高會引起學習障礙。而消極情緒等會干擾學習等有序的動機性行為,妨礙學習活動的程序,降低學習活動的效率。會使身體失去平衡而處於不正常的狀態,並帶來一系列的行為紊亂。人處在過度緊張的情緒狀態下,記憶力下降,思路易堵塞,想象力貧乏,動作的準確性降低,不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容易失望、悲觀,放棄自己的願望,有時甚至產生攻擊性行為。總之,倦怠等消極的身心狀態有很多問題,所以有必要加以研究,分析它的原因,思考它的對策。
一
每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倦怠程度不一,造成其倦怠的原因也不盡相同。一般地,學習過分緊張,破壞生命節律,學習和升學上的壓力過大,學習上的挫折與歸因不當,缺乏自信心等都是學習倦怠的根源。
1、學習強度過大,身心過度疲勞。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下,一些學校和學生總是加班加點,延長學習時間,加大學習強度,學生自己常常違背生理變化規律,該休息時不能休息,該學習時只能是強打精神,結果讓學生疲憊不堪,學習效率下降。這種疲勞最明顯的表現屬於生理方面的,比如腰痠背痛、肌肉痙攣、眼球發脹發疼、打瞌睡等。疲勞使大腦活動的機能降低,長期過度的疲勞,就會感到頭痛、失眠、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前記後忘、成神經衰弱等。生理上的疲勞又容易導致心理上的倦怠,比如情緒不穩,煩躁易怒、鬱悶悲觀等。
2、學習壓力過大,心理負擔重。學生感到的壓力主要是學業壓力和與學業有關的壓力,比如學科名目繁多,學業難度大,教學速度快,跟不上老師的步子,就會產生壓力;各種考試尤其是升學考試壓力太大;教師的過高要求與批評有壓力;家長期望過高會造成壓力;同學間的競爭競賽也會產生壓力。研究表明,適度的壓力是有必要的,沒有壓力可能什麼也做不成;但是如果壓力過大,就會走向反面,造成緊張和焦慮。過大的壓力使學生吃不好,睡不香,萎靡不振,甚至會造成生理上的不適,比如虛汗、頭昏眼花、肢體麻木、胃痛、尿頻尿急等。如果長期處於這種壓力之下,免疫功能就會下降,身體就會受到傷害。
3、挫折過多,歸因不當。學習困難、作業錯誤、考試失敗都是學生學習中常常遭遇到的挫折。應該說,一個人受點挫折並不是什麼壞事,但如果經常遭受挫折就可怕了。偶爾受到一點挫折,可能有助於學生養成知難而進,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精神,有助於意志的磨礪。而經常性的挫折則會使人沮喪、煩惱、厭倦、氣餒、絕望。不過,同樣的挫折不同人的體驗可能不會一樣。在挫折面前,一些學生會分析原因,對自己的學習方法、能力、態度等作出判斷和評價。這就是所謂的歸因分析。如果歸因不當,例如將別人的成功歸因於運氣好或有著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力,將自己的失敗歸結為自己的無能或缺陷,那麼就會產生悲觀的情緒體驗,形成“無法預期,不可控制”的心理判斷。一旦如此,就會喪失學習信心,為悲觀情緒所俘虜。總之,歸因不當也會給學生帶來不好的狀態。
4、自信心缺乏,自我評價消極。有心理學家認為,不相信自己的價值與能力,缺乏自信是諸種不良性格的根源,幾乎所有心理病症,如恐懼症、強迫症、抑鬱症、焦慮、口吃、神經衰弱等,從本質上講都可以歸結為沒有自信心所致。很多學生,會因自信問題而使自己出現種種諸如沮喪、生氣、焦慮、抑鬱等消極的情緒情感反應。對自己能力的悲觀認識和評價,容易形成一種無能感。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基礎太差,認為自己不行、沒用,悲觀失望,自暴自棄。有的甚至會無端地自怨、自責,誇大自己的缺點,看不見自己的優點,沒有什麼好的期待與理想。而一旦遇到挫折,就更容易喪失自信心和好勝心,陷於不良的心緒之中。
5、學習環境不適。環境對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素雅整潔的房間,光線明亮、色調柔和的環境,會使人產生恬靜、舒暢的感覺,陰暗、狹窄、骯髒的地方,會給人帶來憋悶和不快的感覺。學習環境不適,也容易引起學生倦怠。比如悶熱的天氣、刺眼的光線、刺耳的噪音、刺鼻的惡氣等都容易使人煩躁、睏倦、噁心。現在在多媒體教學中,許多學校教室裡,一上課就拉上黑黑的厚窗簾,熄滅電燈,整堂課都要求學生抬頭看有著密密麻麻文字的螢幕,空氣不流通、昏暗的燈光、疲勞的視覺、僵硬的脖子,都會使學生昏昏欲睡。再如空間狹窄、座位過高或過低等也都使人感覺不適。此外,學習環境中還有一種因素容易使學生倦怠、厭煩,這就是教師不當的教學態度和方式方法。首先是教師不懂得尊重學生,不理解學生的內心體驗,對他們的能力、成績,不能客觀全面的評價,往往只用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甚至對成績差的學生進行粗暴的訓斥,這樣深深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甚致促使大多數學生感到進步無望,從而產生反抗等消極情緒。其次是教師的教育內容單一,教學內容呆板,枯燥乏味,教學方式生硬,都會導致學生失望、悲觀和厭學。
二
如何解決倦怠的問題呢?首先當然要認清倦怠因何而起,從何而來,這樣才好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如果是因為學習太久身體過度疲勞造成,那麼就趕快給自己放個假,多多休息一下;如果是心理問題,那還得用心藥醫治。但總體說來,調節並不是單一地採取某種方法,而是把幾種方法綜合在一起,這樣會起到更好的效果。最好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方法。還有一個原則就是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確立學習的目標。要學會適應和改變環境,以積極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熱愛學習,熱愛生活,培養業餘愛好,參加娛樂活動和體力鍛鍊,建立新的行為模式,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充滿樂趣,給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在這樣的原則下,可以嘗試如下調節方法。
1、恢復體力和腦力
順應生物鐘的節律,安排學習和生活。生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人體各器官的狀態時刻都處在變化中,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生物節律。在一日內睡眠及覺醒、消化、能量代謝、體溫、血壓、內分泌等生理現象的變化最明顯。能量代謝、體溫、心跳、血壓等節奏的升降,表現為上午較低,下午較高。因此,人的感覺、情緒、記憶、思維、警覺性、食慾等心理現象,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在活動能力方面,早晨能力逐漸上升,上午9時前後達到最高,隨後逐漸下降,下午2-3時降至白天的最低點,晚上8時左右又出現新的高峰。在記憶方面,一般人每天有四個記憶高峰時間:第一段時間為清晨起床後1小時;第二段時間為上午8時到10時;第三段是傍晚6時到8時;第四段是晚上臨睡前[1]。只有順應這種節律(當然,這裡談的是普遍現象)變化,安排好學習和生活的時間,才能感到身體的舒適,工作和學習的效率提高。反之,如果破壞這種節律,逆節律而動,就容易出現問題。所以,應該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適度運動,學會放鬆。適度運動也有益於恢復疲勞。比如課間走出教室,活動活動腰肢,課外散散步,適當鍛鍊鍛鍊身體,不僅可以起到放鬆的作用,還可以增強體力。而且透過適當的鍛鍊而不是劇烈運動,容易增加食慾,攝取足夠營養,促進新陳代謝,保持旺盛的精力。除了運動之外,練習一些特殊的放鬆方式,比如閉合雙眼,深度呼吸,或者舒適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舒展四肢,同時向各部位傳遞休息的資訊,也是有益的。
科學用腦,減少疲勞。科學用腦應該懂得和利用大腦左右兩半球的不同功能。大腦左半球是記憶、語言、分析、判斷、推理、計算、書寫等智力活動的中樞,偏重於抽象思維;大腦右半球偏重於形象思維,主要負責視知覺、空間定向、音樂舞蹈、身體協調、情感、直覺等心理活動[2]。因此,把數學、哲學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維的活動同音樂、繪畫、文娛體育活動交替進行,可以提高大腦皮層有關區域的興奮性,克服大腦疲勞。同時要做到體腦結合與勞逸結合。大腦進行緊張的智力活動的持續時間總是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學習一段時間後就應該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以及適當的休息放鬆,以保證腦功能的恢復,提高學習效率。
2、舒緩壓力,放飛心靈
用放鬆法舒緩壓力。自我解脫,自我放鬆是舒解壓力的渠道。順其自然,想休息便休息,想睡覺就睡覺,想發呆就發呆,這是放鬆的方式。還可以透過娛樂活動,聽聽音樂等進行放鬆,因為音樂對調整人的緊張情緒起著積極的作用。還可以透過想象,暫時拋開一切煩惱,在一個虛擬的世界裡放飛自己的心靈。如在輕音樂的伴奏下,冥想自己進入大自然的美境,冥想聽到小溪流水、小鳥鳴叫,看到彩蝶飛舞,自己自由自在在沐浴Sunny,或冥想在海邊日光浴,聽海濤波浪等,以舒適的環境達到身心放鬆。
用宣洩法舒緩壓力。受挫以後,心理上處於焦慮、憤怒、衝動的應激情緒狀態之中,如得不到妥善的化解,可能表現出攻擊、輕生等種種消極的行為反應。如果採取可控的、合乎社會規範的方式宣洩受挫折後的緊張心理,對恢復心理平衡十分必要。在緊張狀態下,情緒和情感的宣洩也是必要的,當然宣洩一定要有節制,應注意方式、方法、時間和場合,應儘量不影響別人。常用的宣洩方法有:(1)傾訴。將鬱積在心頭的學習上的困惑和困難向師友親人訴說,以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援,從而掃清心靈上的陰霾。(2)哭喊。到沒人的地方痛哭一場,或者大叫大喊,往往有助於宣洩愁苦。(3)劇烈的體育運動。(4)書寫。可以透過胡亂塗鴉或者寫日記的方式,宣洩心中的苦悶。(5)唱歌。在家裡唱唱歌,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藝術氛圍中,從而減輕壓力,調節情緒。(6) 在電腦中做一個電子作品,比如畫張畫、做一個小動畫等,在作品完成過程中,由於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可以忘卻所有的不愉快,同時使自己有一種成功感。
用語言暗示法舒緩壓力。面對壓力,可以透過語言暗示來調節。比如,自言自語地說,“振作起來,還有希望”;“別緊張,沒什麼大不了的”;“天無絕人之路,即使失敗,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等,還可以讀或背一些格言。透過語言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安慰、格言的啟發與激勵,可以舒緩壓力,轉換心情,振足精神。
3、改善學習,創造成功體驗
面對失敗和挫折,不能以酒消愁,更不能自暴自棄,最理智的是在正確認識挫折的基礎上,以積極的方式克服困難,戰勝挫折,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這種積極方式主要是改進學習,創造成功體驗。
改善學習方法。學習的成功與否多半取決於學習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方法,從而有不同的學習方法,有的人善於記憶,有的長於理解,有的偏好形象思維,有的喜歡抽象思維。每個人都應當研究學習方法,這也應當是所謂研究性學習之一維。尋找適合於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進行成功的學習,豐富成功體驗。在資訊時代,尤其是要學會利用資訊科技手段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改變學習態度。學習的成功與否還取決於是否投入。要自覺做好課前預習,帶著問題聽課;積極參與問題的思考討論,認真記好課堂筆記;集中精力,認真投入。在精力分散時,需要同外界刺激的干擾作鬥爭,時刻提醒自己“別走神”。在精神懈怠時,要以生活的哲理、名人名言等來激勵自己,並以此為動力,把追求的目標昇華到更高的層次,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尋求新的滿足;或者立個牌子寫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話,隨時警醒自己。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要不斷培養學習的興趣,把學習看成是一件樂事,才能減少倦怠感。在考試失敗時,也不要自卑。相反應該找出失敗的原因,改變學習方法,調整學習計劃,補缺補差,重新振作起來。
調整學習目標。學習的成功與否在某種意義上取決於目標和自我期望值的大小。如果目標太大,超越了自己的能力,就給自己增加了額外的壓力,而且也容易招致失敗的打擊,喪失興趣和信心。因此要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設立具體而恰當的學習目標和計劃,這樣才可能獲得成功體驗。如果目標不切實際,期望過高,比如一個成績最差的學生要在短時間裡一躍為全班第一,恐怕不大可能,這個目標就要適當調整。透過小目標的不斷實現最終獲得大的成功體驗,找回自信是有意義的。
4、積極評價,找回自信
每個人都應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但是,在學習倦怠時,不要苛責自己;不要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而否定自己,相反應當充分看到自己的實力,肯定自己的成績。這樣能驅除自己心頭的陰霾,看到前途的光明。
對自己的成敗進行正確的歸因,肯定自己。把失敗歸因於主觀因素,會使人感到內疚和無助;把失敗歸因於客觀因素,會產生氣憤與敵意。因此,受挫折以後,應當冷靜、客觀地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實原因,對挫折做出客觀、準確的歸因,從而有效戰勝挫折。同樣對自己的成功也要認真加以分析,找到成功的原因,從而看到自己努力的意義和前進的方向。
保持樂觀的心態,肯定自己。悲觀的人卻常常焦慮不安,總是後悔沒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於是,對自己就總是既有無窮的要求又有無窮的懊惱。而樂觀的人通常自我感覺良好,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常會看到光明的一面,多想生活中讓人高興的事,也能發現新的意義和價值。他們不會怨天尤人,更不會自暴自棄。他們相信:花兒謝了,還會有重開的時候;河水凍了,還會有消融的時候。
5、適應或改造環境
要適應和改造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首先是溝通,主要是與父母和老師溝通,一方面適應他們的要求,但同時還可以向他們提出意見和建議,從而改變最佳化這種環境;有時需要適當的情緒發洩,把悶在心裡的苦惱向他們傾訴出來。比如學校和家庭的壓力過大了,不願面對父母,不想見到老師,此時,可以利用手機簡訊、QQ聊天工具、email等資訊科技手段進行溝通,向父母和老師說明自己心中的苦悶和壓力,爭得父母和老師的理解、合作,共同減輕學業上的負擔和壓力,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還可以透過改變物理環境,從而改變自己的心情。比如由於學習或人際關係原因情緒低落時,應自覺地走到大自然中去,到綠色的世界中去,綠色象徵春天,象徵生命,象徵青春與力量,到大自然中欣賞美好風光是擺脫苦惱,營造良好心態的好方法。或者改變自己的臥室、學習空間、課桌等的擺設,讓心情煥然一新。或者買一束鮮花擺在床頭,聞聞鮮花的芬芳;或者貼幾張風景畫、人物圖象等,如此等等都可更新環境,調節心情。
增強自我調適能力。焦慮、煩惱、心理衝突等在人生旅途中在所難免,關鍵是要有自我調適的技巧和能力。那些自我調適能力差的人,則不能根據生活環境的變化相應地進行自我調控,不能主動地去適應新的環境,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心理失衡的發生。一旦發生心理失衡,又不能及時地進行控制,往往使失衡心理進一步傾斜與惡化。而自我調適能力強的人做事能往最壞處著想,最好處努力。無論發生什麼變故,都會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善於以科學的方法調節自我,始終把自己的心理狀態調適到愉悅、平靜、進取的狀態。
在長時間的學習中,學生的精神面貌有時會顯得萎萎縮縮,這就是學習上的倦怠。學習的倦怠是一種消極的萎靡不振的身心狀態,是乏力、焦慮、厭倦、冷漠、消沉、鬱悶、悲觀等的綜合反映。因此,學習倦怠的學生可能會有這樣一些表現:他們總是身體睏乏,反應遲鈍,動作緩慢,衝刺無力。他們有厭倦感,什麼都不想做,對什麼都沒有興趣,即便是曾經感興趣的學科,喜歡參加的活動,也感到無味。厭倦到了一定的程度,甚至可能對學習、學校、書本、教師等都產生厭惡感。他們過度焦慮,在考試等壓力下擔心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害怕自尊心、自信心受挫,精神緊張,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情緒躁動,寢食難安。他們表現冷漠,對學習和學校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漠不關心,失去了年輕人的神氣、熱情與激情。對自己和其他同學的成敗得失,對教師苦口婆心的教導等等都無所謂。他們態度消沉,情緒低落,灰心喪氣,無精打采。他們感到鬱悶,鬱鬱寡歡,悶悶不樂,長吁短嘆,把所有的愁苦、憤懣積壓於心,不向別人傾訴。他們悲觀,心灰意冷,意志消沉,氣餒絕望,自暴自棄。低估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希望和愁苦的命運連在一起,在無人的角落裡嘆息、呻吟。
這種倦怠現象是學習過程中發生的,是每個學生都可能發生的,只不過在不同學生的身上發生的程度不同而已。學習倦怠必然使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率低下,學習困難,嚴重者還容易感到學習乃至生活乏味,厭倦學習和學校生活,逃學,動力喪失,理想破滅,最終走向學業失敗,甚至終身厭惡讀書,視學習為畏途。學習倦怠還容易導致情緒不穩,喜怒無常,急躁任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灰心喪氣等消極狀態,甚至形成逆反和扭曲心理。比如,對學校的行為規範產生反感、厭惡、牴觸的心理。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對榜樣和先進人物無端否定,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對老師、家長和周圍事物持消極、冷漠、反感甚至對抗的態度。在內容上不分正確與錯誤、精華與糟粕,一概排斥;手段上只是簡單地抗拒,情緒成分大,為反抗而反抗;在行為上表現出這樣的傾向——越是禁止的東西越是感興趣,越是不讓做越是要做。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生理狀態嚴重地制約著心理狀態。還有研究發現,一個人的心態至關重要,適宜的心態會使其不由自主地、欣欣然投入其中,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而不良的心態則會阻礙其進入學習情境,影響學習的效果,甚至會使學習過程無法完成。還有研究表明,焦慮與學習成績之間呈現一種“倒U型曲線”關係,焦慮水平過高會引起學習障礙。而消極情緒等會干擾學習等有序的動機性行為,妨礙學習活動的程序,降低學習活動的效率。會使身體失去平衡而處於不正常的狀態,並帶來一系列的行為紊亂。人處在過度緊張的情緒狀態下,記憶力下降,思路易堵塞,想象力貧乏,動作的準確性降低,不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容易失望、悲觀,放棄自己的願望,有時甚至產生攻擊性行為。總之,倦怠等消極的身心狀態有很多問題,所以有必要加以研究,分析它的原因,思考它的對策。
一
每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倦怠程度不一,造成其倦怠的原因也不盡相同。一般地,學習過分緊張,破壞生命節律,學習和升學上的壓力過大,學習上的挫折與歸因不當,缺乏自信心等都是學習倦怠的根源。
1、學習強度過大,身心過度疲勞。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下,一些學校和學生總是加班加點,延長學習時間,加大學習強度,學生自己常常違背生理變化規律,該休息時不能休息,該學習時只能是強打精神,結果讓學生疲憊不堪,學習效率下降。這種疲勞最明顯的表現屬於生理方面的,比如腰痠背痛、肌肉痙攣、眼球發脹發疼、打瞌睡等。疲勞使大腦活動的機能降低,長期過度的疲勞,就會感到頭痛、失眠、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前記後忘、成神經衰弱等。生理上的疲勞又容易導致心理上的倦怠,比如情緒不穩,煩躁易怒、鬱悶悲觀等。
2、學習壓力過大,心理負擔重。學生感到的壓力主要是學業壓力和與學業有關的壓力,比如學科名目繁多,學業難度大,教學速度快,跟不上老師的步子,就會產生壓力;各種考試尤其是升學考試壓力太大;教師的過高要求與批評有壓力;家長期望過高會造成壓力;同學間的競爭競賽也會產生壓力。研究表明,適度的壓力是有必要的,沒有壓力可能什麼也做不成;但是如果壓力過大,就會走向反面,造成緊張和焦慮。過大的壓力使學生吃不好,睡不香,萎靡不振,甚至會造成生理上的不適,比如虛汗、頭昏眼花、肢體麻木、胃痛、尿頻尿急等。如果長期處於這種壓力之下,免疫功能就會下降,身體就會受到傷害。
3、挫折過多,歸因不當。學習困難、作業錯誤、考試失敗都是學生學習中常常遭遇到的挫折。應該說,一個人受點挫折並不是什麼壞事,但如果經常遭受挫折就可怕了。偶爾受到一點挫折,可能有助於學生養成知難而進,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精神,有助於意志的磨礪。而經常性的挫折則會使人沮喪、煩惱、厭倦、氣餒、絕望。不過,同樣的挫折不同人的體驗可能不會一樣。在挫折面前,一些學生會分析原因,對自己的學習方法、能力、態度等作出判斷和評價。這就是所謂的歸因分析。如果歸因不當,例如將別人的成功歸因於運氣好或有著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力,將自己的失敗歸結為自己的無能或缺陷,那麼就會產生悲觀的情緒體驗,形成“無法預期,不可控制”的心理判斷。一旦如此,就會喪失學習信心,為悲觀情緒所俘虜。總之,歸因不當也會給學生帶來不好的狀態。
4、自信心缺乏,自我評價消極。有心理學家認為,不相信自己的價值與能力,缺乏自信是諸種不良性格的根源,幾乎所有心理病症,如恐懼症、強迫症、抑鬱症、焦慮、口吃、神經衰弱等,從本質上講都可以歸結為沒有自信心所致。很多學生,會因自信問題而使自己出現種種諸如沮喪、生氣、焦慮、抑鬱等消極的情緒情感反應。對自己能力的悲觀認識和評價,容易形成一種無能感。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基礎太差,認為自己不行、沒用,悲觀失望,自暴自棄。有的甚至會無端地自怨、自責,誇大自己的缺點,看不見自己的優點,沒有什麼好的期待與理想。而一旦遇到挫折,就更容易喪失自信心和好勝心,陷於不良的心緒之中。
5、學習環境不適。環境對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素雅整潔的房間,光線明亮、色調柔和的環境,會使人產生恬靜、舒暢的感覺,陰暗、狹窄、骯髒的地方,會給人帶來憋悶和不快的感覺。學習環境不適,也容易引起學生倦怠。比如悶熱的天氣、刺眼的光線、刺耳的噪音、刺鼻的惡氣等都容易使人煩躁、睏倦、噁心。現在在多媒體教學中,許多學校教室裡,一上課就拉上黑黑的厚窗簾,熄滅電燈,整堂課都要求學生抬頭看有著密密麻麻文字的螢幕,空氣不流通、昏暗的燈光、疲勞的視覺、僵硬的脖子,都會使學生昏昏欲睡。再如空間狹窄、座位過高或過低等也都使人感覺不適。此外,學習環境中還有一種因素容易使學生倦怠、厭煩,這就是教師不當的教學態度和方式方法。首先是教師不懂得尊重學生,不理解學生的內心體驗,對他們的能力、成績,不能客觀全面的評價,往往只用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甚至對成績差的學生進行粗暴的訓斥,這樣深深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甚致促使大多數學生感到進步無望,從而產生反抗等消極情緒。其次是教師的教育內容單一,教學內容呆板,枯燥乏味,教學方式生硬,都會導致學生失望、悲觀和厭學。
二
如何解決倦怠的問題呢?首先當然要認清倦怠因何而起,從何而來,這樣才好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如果是因為學習太久身體過度疲勞造成,那麼就趕快給自己放個假,多多休息一下;如果是心理問題,那還得用心藥醫治。但總體說來,調節並不是單一地採取某種方法,而是把幾種方法綜合在一起,這樣會起到更好的效果。最好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方法。還有一個原則就是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確立學習的目標。要學會適應和改變環境,以積極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熱愛學習,熱愛生活,培養業餘愛好,參加娛樂活動和體力鍛鍊,建立新的行為模式,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充滿樂趣,給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在這樣的原則下,可以嘗試如下調節方法。
1、恢復體力和腦力
順應生物鐘的節律,安排學習和生活。生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人體各器官的狀態時刻都處在變化中,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生物節律。在一日內睡眠及覺醒、消化、能量代謝、體溫、血壓、內分泌等生理現象的變化最明顯。能量代謝、體溫、心跳、血壓等節奏的升降,表現為上午較低,下午較高。因此,人的感覺、情緒、記憶、思維、警覺性、食慾等心理現象,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在活動能力方面,早晨能力逐漸上升,上午9時前後達到最高,隨後逐漸下降,下午2-3時降至白天的最低點,晚上8時左右又出現新的高峰。在記憶方面,一般人每天有四個記憶高峰時間:第一段時間為清晨起床後1小時;第二段時間為上午8時到10時;第三段是傍晚6時到8時;第四段是晚上臨睡前[1]。只有順應這種節律(當然,這裡談的是普遍現象)變化,安排好學習和生活的時間,才能感到身體的舒適,工作和學習的效率提高。反之,如果破壞這種節律,逆節律而動,就容易出現問題。所以,應該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適度運動,學會放鬆。適度運動也有益於恢復疲勞。比如課間走出教室,活動活動腰肢,課外散散步,適當鍛鍊鍛鍊身體,不僅可以起到放鬆的作用,還可以增強體力。而且透過適當的鍛鍊而不是劇烈運動,容易增加食慾,攝取足夠營養,促進新陳代謝,保持旺盛的精力。除了運動之外,練習一些特殊的放鬆方式,比如閉合雙眼,深度呼吸,或者舒適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舒展四肢,同時向各部位傳遞休息的資訊,也是有益的。
科學用腦,減少疲勞。科學用腦應該懂得和利用大腦左右兩半球的不同功能。大腦左半球是記憶、語言、分析、判斷、推理、計算、書寫等智力活動的中樞,偏重於抽象思維;大腦右半球偏重於形象思維,主要負責視知覺、空間定向、音樂舞蹈、身體協調、情感、直覺等心理活動[2]。因此,把數學、哲學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維的活動同音樂、繪畫、文娛體育活動交替進行,可以提高大腦皮層有關區域的興奮性,克服大腦疲勞。同時要做到體腦結合與勞逸結合。大腦進行緊張的智力活動的持續時間總是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學習一段時間後就應該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以及適當的休息放鬆,以保證腦功能的恢復,提高學習效率。
2、舒緩壓力,放飛心靈
用放鬆法舒緩壓力。自我解脫,自我放鬆是舒解壓力的渠道。順其自然,想休息便休息,想睡覺就睡覺,想發呆就發呆,這是放鬆的方式。還可以透過娛樂活動,聽聽音樂等進行放鬆,因為音樂對調整人的緊張情緒起著積極的作用。還可以透過想象,暫時拋開一切煩惱,在一個虛擬的世界裡放飛自己的心靈。如在輕音樂的伴奏下,冥想自己進入大自然的美境,冥想聽到小溪流水、小鳥鳴叫,看到彩蝶飛舞,自己自由自在在沐浴Sunny,或冥想在海邊日光浴,聽海濤波浪等,以舒適的環境達到身心放鬆。
用宣洩法舒緩壓力。受挫以後,心理上處於焦慮、憤怒、衝動的應激情緒狀態之中,如得不到妥善的化解,可能表現出攻擊、輕生等種種消極的行為反應。如果採取可控的、合乎社會規範的方式宣洩受挫折後的緊張心理,對恢復心理平衡十分必要。在緊張狀態下,情緒和情感的宣洩也是必要的,當然宣洩一定要有節制,應注意方式、方法、時間和場合,應儘量不影響別人。常用的宣洩方法有:(1)傾訴。將鬱積在心頭的學習上的困惑和困難向師友親人訴說,以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援,從而掃清心靈上的陰霾。(2)哭喊。到沒人的地方痛哭一場,或者大叫大喊,往往有助於宣洩愁苦。(3)劇烈的體育運動。(4)書寫。可以透過胡亂塗鴉或者寫日記的方式,宣洩心中的苦悶。(5)唱歌。在家裡唱唱歌,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藝術氛圍中,從而減輕壓力,調節情緒。(6) 在電腦中做一個電子作品,比如畫張畫、做一個小動畫等,在作品完成過程中,由於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可以忘卻所有的不愉快,同時使自己有一種成功感。
用語言暗示法舒緩壓力。面對壓力,可以透過語言暗示來調節。比如,自言自語地說,“振作起來,還有希望”;“別緊張,沒什麼大不了的”;“天無絕人之路,即使失敗,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等,還可以讀或背一些格言。透過語言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安慰、格言的啟發與激勵,可以舒緩壓力,轉換心情,振足精神。
3、改善學習,創造成功體驗
面對失敗和挫折,不能以酒消愁,更不能自暴自棄,最理智的是在正確認識挫折的基礎上,以積極的方式克服困難,戰勝挫折,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這種積極方式主要是改進學習,創造成功體驗。
改善學習方法。學習的成功與否多半取決於學習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方法,從而有不同的學習方法,有的人善於記憶,有的長於理解,有的偏好形象思維,有的喜歡抽象思維。每個人都應當研究學習方法,這也應當是所謂研究性學習之一維。尋找適合於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進行成功的學習,豐富成功體驗。在資訊時代,尤其是要學會利用資訊科技手段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改變學習態度。學習的成功與否還取決於是否投入。要自覺做好課前預習,帶著問題聽課;積極參與問題的思考討論,認真記好課堂筆記;集中精力,認真投入。在精力分散時,需要同外界刺激的干擾作鬥爭,時刻提醒自己“別走神”。在精神懈怠時,要以生活的哲理、名人名言等來激勵自己,並以此為動力,把追求的目標昇華到更高的層次,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尋求新的滿足;或者立個牌子寫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話,隨時警醒自己。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要不斷培養學習的興趣,把學習看成是一件樂事,才能減少倦怠感。在考試失敗時,也不要自卑。相反應該找出失敗的原因,改變學習方法,調整學習計劃,補缺補差,重新振作起來。
調整學習目標。學習的成功與否在某種意義上取決於目標和自我期望值的大小。如果目標太大,超越了自己的能力,就給自己增加了額外的壓力,而且也容易招致失敗的打擊,喪失興趣和信心。因此要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設立具體而恰當的學習目標和計劃,這樣才可能獲得成功體驗。如果目標不切實際,期望過高,比如一個成績最差的學生要在短時間裡一躍為全班第一,恐怕不大可能,這個目標就要適當調整。透過小目標的不斷實現最終獲得大的成功體驗,找回自信是有意義的。
4、積極評價,找回自信
每個人都應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但是,在學習倦怠時,不要苛責自己;不要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而否定自己,相反應當充分看到自己的實力,肯定自己的成績。這樣能驅除自己心頭的陰霾,看到前途的光明。
對自己的成敗進行正確的歸因,肯定自己。把失敗歸因於主觀因素,會使人感到內疚和無助;把失敗歸因於客觀因素,會產生氣憤與敵意。因此,受挫折以後,應當冷靜、客觀地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實原因,對挫折做出客觀、準確的歸因,從而有效戰勝挫折。同樣對自己的成功也要認真加以分析,找到成功的原因,從而看到自己努力的意義和前進的方向。
保持樂觀的心態,肯定自己。悲觀的人卻常常焦慮不安,總是後悔沒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於是,對自己就總是既有無窮的要求又有無窮的懊惱。而樂觀的人通常自我感覺良好,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常會看到光明的一面,多想生活中讓人高興的事,也能發現新的意義和價值。他們不會怨天尤人,更不會自暴自棄。他們相信:花兒謝了,還會有重開的時候;河水凍了,還會有消融的時候。
5、適應或改造環境
要適應和改造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首先是溝通,主要是與父母和老師溝通,一方面適應他們的要求,但同時還可以向他們提出意見和建議,從而改變最佳化這種環境;有時需要適當的情緒發洩,把悶在心裡的苦惱向他們傾訴出來。比如學校和家庭的壓力過大了,不願面對父母,不想見到老師,此時,可以利用手機簡訊、QQ聊天工具、email等資訊科技手段進行溝通,向父母和老師說明自己心中的苦悶和壓力,爭得父母和老師的理解、合作,共同減輕學業上的負擔和壓力,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還可以透過改變物理環境,從而改變自己的心情。比如由於學習或人際關係原因情緒低落時,應自覺地走到大自然中去,到綠色的世界中去,綠色象徵春天,象徵生命,象徵青春與力量,到大自然中欣賞美好風光是擺脫苦惱,營造良好心態的好方法。或者改變自己的臥室、學習空間、課桌等的擺設,讓心情煥然一新。或者買一束鮮花擺在床頭,聞聞鮮花的芬芳;或者貼幾張風景畫、人物圖象等,如此等等都可更新環境,調節心情。
增強自我調適能力。焦慮、煩惱、心理衝突等在人生旅途中在所難免,關鍵是要有自我調適的技巧和能力。那些自我調適能力差的人,則不能根據生活環境的變化相應地進行自我調控,不能主動地去適應新的環境,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心理失衡的發生。一旦發生心理失衡,又不能及時地進行控制,往往使失衡心理進一步傾斜與惡化。而自我調適能力強的人做事能往最壞處著想,最好處努力。無論發生什麼變故,都會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善於以科學的方法調節自我,始終把自己的心理狀態調適到愉悅、平靜、進取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