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麥糊
-
2 # 卡夫卡的精神世界
海洋是什麼?
海洋(SEA),地理名詞,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
由於海水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水文特徵的不同,從區域範圍上可分為洋、海、海灣、海峽等,它們共同組成了海洋。洋是世界大洋的中心部分和主體部分,它遠離大陸,深度大,面積廣,不受大陸影響,具有較穩定的理化性質和獨立的潮汐系統以及強大的洋流系統的水域,世界大洋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洋流是什麼?海洋裡有著許多洋流,每條洋流終年沿著比較固定的路線流動。因此,在無線電通訊尚未發明以前,航海者和遇難的船員常利用洋流來傳遞資訊。他們把寫好的信密封在瓶子或其他容器裡,投入海中,讓洋流帶著它漂到有人的地方。
洋流是海洋中以水平方向、有規律、穩定地流動著的巨大水體。也稱為海流。它有冷、暖流之分。環南極洋流,是在西風推動下自西而東環繞非洲、南美洲和澳洲與南極間的廣闊海域流動的洋流,屬寒流。因為不受大陸的阻攔,隨風漂流,所以又稱西風漂流。這股洋流寬約300至2000 公里,表層流速每小時1至2公里,是世界大洋中規模最大的寒流,也是最大的洋流。墨西哥灣暖流也叫灣流,是世界上最強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支暖流。該暖流流經佛羅里達海峽時,流速可達每晝夜130至150公里。它寬約150公里,深約800米,表層水溫達27至28攝氏度,總流量每秒7400萬至9300萬立方米,幾乎相當於全世界河流總流量的60倍。暖流擁有的巨大熱量,使北美東部沿海一帶和歐洲西北部的氣候變得溫暖溼潤。如緯度較高的英國、挪威等國港口,能夠終年不封凍,甚至使位於北極圈內的摩爾曼斯克港也成為不凍港。
以太平洋為例,太平洋中海流構成的迴圈系統。包括水平環流與垂直環流兩大系統。與大西洋環流形式基本相似。表層環流與太平洋上空風場相對應,主要有南、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太平洋赤道流系,北太平洋亞北極環流,南極繞極流和極地東風漂流等。受大洋環流西向強化作用,西部邊界流強,東部邊界流弱;北太平洋西邊界流比南太平洋強,黑潮是太平洋最強大的暖流。深層以下環流起源於大西洋。
太平洋表層環流以下,存在著次表層水、中層水、深層水和底層水的水平環流。表層緯向環流之間以及赤道附近,海水運輸的南北分量,導致海水輻聚下沉或輻散上升,在中層水及其以上構成垂直環流。在次表層環流中,有太平洋赤道潛流,又稱克倫威爾海流,自西向東運動;副熱帶輻聚帶下沉形成的中央水,在表層以下200~300米深處向赤道方向輸送,其中一部分在赤道輻散帶上升到表層,向北回到副熱帶海區;南、北太平洋中央水之間為赤道水,存在於南、北緯20°左右之間;中央水的高緯一側為亞極地水,亞南極水由副熱帶輻聚帶和南極輻聚帶之間的海水混合形成,沿南美洲西海岸北上,可達赤道海區。
亞北極水位於北緯45°以北,是親潮和黑潮水混合形成的,自西向東運動,在北美洲西岸南下,於北緯23°附近與赤道水相遇。北極中層水形成於亞北極海區西部或黑潮與親潮交匯處,向南可達北緯15°,南極中層水由南極輻聚帶海水下沉形成在800~1000米水深處向北運動,可達南緯10°。太平洋沒有深層水和底層水的形成源地,主要來自大西洋。大西洋深層水和南極底層水沿東加-克馬德克海脊的東側,在3800米以下水層向北進入北太平洋,在此深度以上海水則向南運動。分析觀測表明,在太平洋西部邊界,有北太平洋水在2000~3000米深度上向南流動;透過南緯28°斷面上的流量約為3×106立方米/秒。
因此深海並不是靜止不動,相反深海的洋流推進了海洋生態的形成和發展,甚至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深遠的影響。
海水鹽度是什麼?海水鹽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體與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數表示。人們用鹽度來表示海水中鹽類物質的質量分數。世界大洋的平均鹽度為35‰。
大洋鹽度的鉛直向分佈(並不是簡單的隨著深度增加而增加)。與溫度的鉛直向分佈有很大不同。在赤道海區鹽度較低的海水只涉及不大的深度。其下便是由南、北半球副熱帶海區下沉後向赤道方向擴充套件的高鹽水,它分佈在表層之下,故稱為大洋次表層水,具有大洋鉛直方向上最高的鹽度。從南半球副熱帶海面向下伸展的高鹽水舌,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可越過赤道達5°N左右,相比之下,北半球的高鹽水勢力較弱。高鹽核心值,南大西洋高達37.2以上,南太平洋達36.0以上。
在高鹽次表層水以下,是由南、北半球中高緯度表層下沉的低鹽水層,稱為大洋(低鹽)中層水。在南半球,它的源地是南極輻聚帶,即在南緯45°~60°圍繞南極的南大洋海面。這裡的低鹽水下沉後,繼而在500~1500m的深度層中向赤道方向擴充套件,進入三大洋的次表層水之下。
在高鹽次表層水與低鹽中層水之間等鹽線特別密集,形成鉛直方向上的鹽度躍層,躍層中心(相當於35.0的等鹽面)大致在300~700m的深度上。
在低鹽中層水之下,充滿了在高緯海區下沉形成的深層水與底層水,鹽度稍有升高。世界大洋的底層水主要源地是南極陸架上的威德爾海盆,其鹽度在34.7上下,由於溫度低,密度最大,故能穩定地盤據於大洋底部。大洋深層水形成於大西洋北部海區表層以下,由於受北大西洋流影響,鹽度值稍高於底層水,它位於底層水之上,向南擴充套件,進入南大洋後,繼而被帶入其它大洋。
海水鹽度隨深度這種呈層狀分佈的根本原因是,大洋表層以下的海水都是從不同海區表層輻聚下沉而來的,由於其源地的鹽度性質各異,因而必然將其帶入各深層中去,並憑藉它們密度的大小,在不同深度上水平散佈。當然,同時也受到大洋環流的制約。
如果您對海洋想有更多的瞭解和關注,可以閱讀馮士筰等主編的《海洋科學導論》。
-
3 # 玉滿華夏
當然不是,五千米以下深海熱鬧的多。那裡光線暗,食物少,壓力大,魚兒生的奇型怪狀,比如比目魚、老虎斑魚、青斑魚、粉斑魚、加利魚、馬加魚、紅利魚、燈籠魚等出沒在深海底。至於海水含的鹽份,主要沉澱在水下,越深越鹹。一部分因漲潮衝到岸邊,釋放一部分鹽份,人們就是利用這潮退之後製鹽。
回覆列表
你能想象5000米深海的海底是什麼樣子嗎?
那裡終年漆黑一片,海水溫度非常低,大約只有2℃左右。巨大的壓力更是讓人難以想象,每平方米壓力達到驚人的5000噸,可以輕鬆壓扁一輛鋼製的坦克。“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之間,它取決於溫度、鹽度和壓力(或深度)。”
距海水錶層300~350米以下的地方,水層的溫度常年不變,這叫恆溫層。恆溫層以下的海水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逐漸下降。但是,在深海中,無論熱帶或寒帶,無論夏天或冬天,無論白天或夜晚,海水溫度總是維持在0℃左右的低溫。如果溫度不變的話,我們一般認為含鹽量也基本保持恆定。
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海底世界依然熱鬧非凡,灰白色的小魚、紅色的小蝦游來游去,海參、海葵悠閒地生活,猶如一個生物們的“深海樂園”。
2018年,中國大洋50航次的科學家們利用光學拖體和水下攝像取樣系統,在5000多米深的太平洋底拍攝到了大量深海“居民”的生活片段。要想透過照片識別這些深海里的生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學家們要反覆查閱文獻、比對樣品,才能最終確定它們的科屬種。現在,讓這些深海“來客”一一作個自我介紹吧。
1、芒蝦
我很自信,我是深海里顏值最高的蝦,一身紅色的“衣裳”,走到哪裡都很吸引眼球兒。可千萬別因為這件“衣裳”,你們就誤認為我是小龍蝦或者被煮熟的蝦。請記住,兩條長長的鬍鬚和漂亮的胸甲是我最明顯的標誌。
2、鎧甲蝦
很多人說我們像生活在深海里的蟑螂。光看這一身銀光閃閃的鎧甲就知道,我們肯定不是蟑螂。我們也是一種蝦,兄弟姐妹遍佈全球各大洋。你是不是很驚訝,怎麼與平時見到的蝦差別那麼大?可誰又規定蝦必須長成上面那位那樣,我們只是習慣了低調而已。
3、海葵
是不是很眼熟,像不像盛開的花朵?別看我外表柔弱,可我是海洋里名副其實的“小殺手”。小朋友們見到我最好離得遠遠的,我的幾十條觸手上都有一種特殊的刺細胞,還能釋放毒素,用來麻醉和捕獲小魚小蝦,那可都是我喜歡的美食。
4、鼬(yòu)䲁(wèi)
我的名字非常難寫,為啥取這樣的名字,我也說不上來。我們喜歡生活在海洋中層及深海底層,同大多數深海魚類一樣。由於長期在黑暗中生活,我們的眼睛退化嚴重,基本看不清什麼東西,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尋找食物。在茫茫深海中自有生存之道。
5、長尾鱈
我有一條長長的尾巴,酷似鼠尾,所以也有人叫我“鼠尾魚”。海底世界漆黑一片,但我們早就習慣了這種伸手不見五指的生活。要問我每天都幹些啥?其實很簡單——找吃的唄!我可以用尖硬的鼻子拱開海床,尋找食物填飽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