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江南--蘇摩

    項羽之敗,是意氣風發的少年郎輸給老奸巨猾的中年人的敗,敗的正常,符合邏輯,但是雖敗猶榮,項羽24歲起兵,打下江山,與劉邦楚河漢界,共分天下,氣吞萬里如虎,橫掃荒宇,不可謂千古獨一,到兵敗身亡,自刎烏江,年僅29歲,試問還有誰?劉邦與項羽的戰爭,以上帝視角來看,都是項羽獨領風騷,劉邦百敗而一勝,可謂僥倖,劉邦是個中年人,混社會多少年,心理素質強,失敗了再來,繼續戰鬥,最後知人善用,拿下天下。項羽應該有 有既生瑜何生亮 的憤慨。他的失敗屬於性格上的失敗,豪放不羈,不拘小節,大英雄面對真小人,往往就會失敗。

  • 2 # 夢的精彩

    民國李宗吾先生曾著書《厚黑學》,來闡述成大事的條件。項羽有很多機會殺死劉邦(如鴻門宴),但項羽臉皮不夠厚,心不夠黑,輕易放過劉邦。而劉邦就一次機會,在烏江逼項羽自殺,足以說明劉邦足夠面厚心黑,項羽怎是劉邦對手。

  • 3 # 走讀地球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項羽,可以總結以下兩個方面原因

    1、自負

    項羽終於把自己逼到四面楚歌的絕境,究其根由,兩個字:自負。當然他有資格自負,8年來,大小戰役80多次,一次比一一次精彩,一場比一場順利,想不表揚自己都難,在戰場上,他就是神,有他在,再堅固的城牆、再兇猛的敵人、再險要的關口,都迎刃而解。士兵因他而榮,戰將為他而生。他當然沒有經過系統化的軍事訓練,憑著乃父留下的幾片竹簡,反覆琢磨,反覆布演,在廝混中漸入佳境。

    他一生打過很多大戰(實際就9年),最得意的是鉅鹿之戰,這一戰消滅了強秦的有生力量,洗刷了他爺爺的恥辱,也為楚國贏得了尊嚴,他覺得每一次戰爭都是心靈的一次釋放,打得越激烈,就越痛快。他很享受戰爭,即使是垓下最後一搏,他還是滿懷豪情地指揮身邊僅有的28騎,與灌嬰的5000騎做最高雅的突圍,從一個高地衝殺另一個高地,s形迂迴包抄,再又衝出包圍圈,直到頻臨烏江絕地,他還在思考戰爭的意義,他把心愛的烏騅馬託付船伕,要他帶回江東,馬放南山,永不言戰,這是他留給江東父老最崇高的囑託。也是在生命行將結束時才想明白的夢想。在此之前他的夢想是要做這個世界的主人。這是他在少時觀瞻始皇出行時就立下的目標:彼可取而代之,同樣的場景,不同的地方,他的老對手劉邦也表達類似的理想:大丈夫當如秦始皇,劉邦說這句話時此時已是不惑之年,不能不說他的立志來得有點晚,有點不合時宜,這也能怪他,沒見過大場面,常年在鄉里混,最大的人物也不過一縣之長,就連自己佩服的五體投地的信陵君,也只在老輩的傳說中略知大概,至於信陵君其人、排場、門客多少,他最多隻能在縣太爺大院做翻倍的推想,他沒想到秦始皇的排場竟然超過他的合理想象,他很快推翻了過去數年來精心設計自以為高不可攀的目標——像信陵君一樣養士千人。烏江從來沒有這麼平靜過,項羽還在思考,他想起昨夜虞姬的歌聲,也想起了四年前的那次宴會,宴會的地點就在我此刻的腳下,隔著兩千年的時光,我誤打誤撞來到此地,最吸引我的不是軍營的城牆、而是層層迭起的土塬和一壟一壟的小麥,我想項羽選址這裡一定有深意,登臨此地,四周盡收眼底,不遠處就是驪山,山下面躺著一位狂人,隆起的墳堆很明顯高過這裡,而他所打下的江山正在這裡做最後決斷。年紀相隔一截,夢想都在同一起跑線的兩個男人終究走到勢若水火的邊緣,為了修補縫隙,年輕的項羽在這裡擺出千古一宴,劉邦調動他的智囊團全面分析此宴的利弊,從懷王之約開始,西進漢水、智取武關,攻入咸陽、約法三章到還軍霸上,找不出絲毫讓項羽的不悅之處,唯有封鎖函谷關做得有點著急,甚至過火。但事已至此,唯有見招撤招,這場讓司馬遷都覺得驚心動魄的宴會在即將登場的兩個男人的操盤下變得有驚無險。張良,劉邦夢之隊一號選手,鴻門宴劉方操盤手,貴族出身,與生俱來的氣質和義薄雲天的情懷無疑感染了項羽陣營的頭號選手兼項羽操盤手項伯,話說項伯早年因觸犯國家刑法險些要命,多虧張良營力搭救,沒有張良就沒有項伯,張良無疑是項伯的再生父母,如此要命的關係,就算張良不提,項伯也是擠破頭顱要報答的。項伯很快把宴會的精神告知張良,張良很清楚,朋友歸朋友,恩公歸恩公,幾百斤黃金還是要給的。這畢竟不是山賊之間的草莽交易,而是關係一國的前途命運,表面看起來是漢王的身家性命,實際上是一個新時代的開端,自己的畢生的追求和夢想全賴在他身上,早年,他不惜巨資,遠赴北韓半島為求一高人刺殺秦始皇,未果,亡命天涯,秦二世末年,陳勝、吳廣高聲一呼,送來革命的火種,六國王族一夜復國,轟轟烈烈的後戰國時代來臨了,遊俠、腐儒、騎士、沒落王孫彷彿看到春天,奔走相告,張良祖上五世輔佐韓王,他欣欣然地來到韓王身邊,他沒想到此時韓王已非彼韓王,早已失去先秦時期的鬥志和雄風,儘管各家口裡都嚷嚷要重啟諸侯會盟對抗強秦,實際上沒有一家有理氣,滅國不過15年,在鋪天蓋地的秦法薰陶下,國民對王族早已失去向心力。他很清楚改朝換代帶來的絕不只是簡單的人員更替,而是人心思向,他開始放棄韓王的六國夢想,他在尋找一股新勢力,在群雄並起、魚目混雜的秦末亂世,他沒有被喊殺震天、豪氣干雲的草莽英雄所矇蔽,也沒有被滿嘴大義凜然、同仇敵愾的末路王孫所感動,相反他相中了那個表面看起來傲慢無禮,但骨子裡有內慧有肚量的劉季。他決定把平生所學全部寄託在他身上。千古一宴即將開場,劉邦帶著張良和樊噲波瀾不驚地走入宴席,東首坐是年輕氣盛的項羽,左邊是項伯,右邊是范增,東廂一列是18路諸侯,有首義英雄陳勝的部將,有代表各國諸侯的新晉將軍,還有與項羽拼得死去活來後棄暗投明的秦軍統帥章邯。他們一個個都匍匐在項王的麾下,唯項王馬首是瞻,自從劉邦入席,他們的眼光一直在項羽和劉邦間搖擺,他們都在等一個答案:看項王如何收拾劉邦,以及如何分蛋糕,分蛋糕很容易,論功行賞,處置劉邦就有點棘手,處理不當,在座的18諸侯都會設身處地、對號入座、浮想聯翩,處理的好,那自然是皆大歡喜,大碗喝酒。說是宴會,不啻於一場考試,表面上看,項羽是考官,劉邦是學生,眾諸侯是陪審團。實則這個考官非常不好當,題目雖然是自己出的,但答案還得或明或暗地透露給劉邦,顯然題目不是項羽一個人出的,范增才是真正出題目的人,大家都清楚,范增的答案很明確:早除後患。所以項莊早早劃出解題的輔助線——劍光舞影。很快樊噲也加入其中,來一曲雙人舞,張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項伯很快讀出張良的眼神,昨晚與項羽通宵對談,早已有了答案,並及時知曉了張良,入席時還不忘用眼神與張良再次確認。項羽很清楚,劉邦鎖關稱王關中的動機那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劉邦現象”絕不是個案,項羽雖然在覆秦大業博得頭功,擁有精兵數萬,此時殺劉邦很容易,但帶來的後果很嚴重,在座的諸侯都不是吃素的。此時只有共天下才是出路,於是一場處心積慮的宴會有驚無險的劃上了逗號,宴會的結果讓項羽的蓋世夢想從此止步於霸王級,也讓韓信義無反顧地離開了項羽。一個新的英雄即將登山歷史舞臺。後人無不扼腕嘆息項羽的蓋世英豪,就連司馬遷都不得不用佩服的眼光寫下:死有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項羽的死無疑是後者。在歷史轉折關鍵時刻看似都是英雄個人行為,然而從大的時空來看卻是歷史潮流的推動,人只不過順應了潮流,很多人說假如當時項王殺死劉邦,那我們今天的民族就叫楚族。項姓該成為中國一大姓。顯然這是小說式單向思維。其實歷史始終遵循的是思潮運轉人心向背的規律。

    2、認知滯後(維度太低)

    項羽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性格上的自負,有行動上的剛愎自用,歸根結底是認知的滯後。通俗地說是思想落伍。他有滿腹豪情和崇高理想,但那只是貴族圈內自娛自樂,韓信跟他多年,得不到重用,不是他不識英才,而是他始終偏向貴族,結果使得有能力的平民部下紛紛離去。他以為打下一個舊世界,安撫好貴族就可以重開局面。他沒有看清秦末的世界早已不是貴族的世界,平民、遊俠、冒險家紛紛搶灘政治舞臺。誰能打造一個足夠寬廣的舞臺,誰能提供英雄的用武之地,誰就能主宰這個世界,劉邦無疑是那個時代夢工廠的老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張良、鎮守廟堂、安撫百姓的蕭何、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以及千千萬萬的平民英雄都在這裡實現了人生理想。

    人都是有夢想的,夢想絕不是貴族的專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野百合也有春天。孔子周遊列國,慼慼然如喪家之犬也不改初衷,為啥,不就是想把自己的思想賣與帝王家,創新者不惜遠赴重洋奔赴矽谷,藉助成熟先進的配套資源快速出成果,實現人生價值。找機會、找途徑實現自身價值是人類這個物種的天性,從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到資訊革命,恰恰是人類不安分的天性使然。鴻門宴已過去了二千年,這場因兩個男人的夢想而開啟的宴會還將激勵更多的後人來此憑弔,鴻門宴前方不到二公里就是驪山,前方那個封土堆就是秦始皇陵,他當然不知道劉邦何許人也,項羽又是哪方神聖!他更加難以想象自己一次偶然的出行和擺場竟然會激起兩個男人不知天高地厚的夢想——一致推毀他精心設計的萬世家業。承載鴻門宴的土塬因為劉邦的夢想也擁有了驪山的高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穿一天褲襪是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