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白雲不勝愁

    1.抗擊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前往浙江抗擊倭寇,之後揮師南下,兩度援閩,掃蕩福建沿海倭寇,並一度深入廣東。抗擊倭寇長達十餘年。

    2.修建長城,製備火器

    隆慶元年,戚繼光北調。在任期間,他負責四鎮練兵事務,總督防務。同時修築長城,製備火器,多次有效抵禦了來自關外的侵略。

    3.組建“戚家軍”

    戚家軍軍紀嚴明,訓練有序,其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2 # 青言論史

    提起戚繼光,在華夏大地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抗倭英雄。他的威震天下的“戚家軍”,還有其仿製日本武士刀的“戚家刀”,也是家喻戶曉的美談。但是戚繼光並不僅僅只在東南沿海放光發熱,在祖國的北方,他也曾立下過赫赫功勳。

    戚家刀

    收拾完日本人不久,薊門地區就頻繁告急,戚繼光奉命北上前去訓練邊軍。此時薊遼總督是戚繼光的老上級譚綸,他給了戚繼光三萬步兵,其中有三千浙江人(戚家軍的出身地)。皇帝還授予了戚繼光“總理三鎮練兵”的頭銜,除了總兵以外所有官員全部受他節制。按理說大小混了個“總理”乾乾,但是戚繼光到了北方沒幾天就給上級打報告,表示自己不大想幹了,這是為什麼呢?

    譚綸

    原來,在對北境作出系統的調研之後,戚繼光發現明朝在北方雖然屯兵無數,但是和一個兵沒有沒什麼區別。北境守軍已經養成了無數陋習:強壯者成了邊將的家丁、營舍成了驛站、騎兵無馬、拒絕使用火器、毫無組織紀律......這些被戚繼光稱作“七害、六失、四弊”,這些問題不解決,邊軍沒法練。而要做到這些,只能把戚家軍調往北方,再從西北民風彪悍之地招募一些步騎兵。而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這支部隊的最高指揮者只能是戚繼光,只能按照他的方法來練兵,平白無故給他戴上一個“總理”的帽子,不但有分總兵權的嫌疑,也會讓下面的官兵有閒話說。

    影視劇中的戚家軍

    那麼朝廷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麼呢?擱在其他時候或者其他人身上,戚繼光這麼做都會被懷疑是擁兵自重,保不齊烏紗帽都要丟。但是在當時是高拱輔政,他和戚繼光的關係非同一般,而皇帝也很清楚戚繼光不是個專權的人,於是戚繼光的所有要求除了在南方暫時因為倭寇返潮走不開的戚家軍以外,都被很痛快地批准了,他也不幹什麼“總理”,改為薊門總兵。

    高拱

    當上總兵的戚繼光沒有人掣肘,立刻打了幾個大勝仗作迴應。在巡閱邊境的時候戚繼光還發現,作為抵禦騎兵的第一道防線,長城已經年久失修,其防禦作用幾乎沒有。戚繼光向上級申請重修長城,立刻得到批准,於是戚總兵又變成了戚老闆,專門負責薊門兩千裡的長城的修建工作,手下的工人就是他計程車兵。這些士兵當慣了“軍爺”,很不適應去砌磚的工作,甚至出現了抗命的現象。

    恰好此時完成任務的三千戚家軍已經抵達薊門,戚繼光讓他們在外面站軍姿。這一天天氣不好,三千人剛在外面列隊不久就開始下起瓢潑大雨。但是從早上到天黑,這三千人在大雨中一直站得筆直,更沒有一個人抱怨一句。這一幕讓那些已經忘了什麼叫做“軍令如山”的邊軍將這四個字牢牢記在心中,從此薊門的邊軍成為了明朝九邊裡軍紀最好的軍隊。不久,長城修建完畢,兩千裡連綿不斷巍峨雄壯,它的遺蹟就是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長城。

    萬里長城

    戚繼光的本事不僅在治軍和打勝仗上,面對不同的敵人有不同的對策也是他揚名天下的重要原因。針對敵人多為騎兵的特點,他以車為基本作戰單位,作戰時形成戰車方陣,先用火器衝擊敵人,再把特製的據馬器扔到地上,敵人若要逃跑再用騎兵追逐。以戚家軍作為主力,新募集的兵丁作為策應,而那些兵油子只負責防守。這樣安排不僅人盡其用,還充分揚長避短,發揮了各軍兵種的優勢,因此薊門軍成為了整個北方戰鬥力最強的軍隊。

    戚繼光的軍隊戰鬥力到底多強呢?此時薊門面臨的最大敵人是蒙古部落土蠻和朵顏,到關牆附近索賞(勒索)無果就開打,搞得整個邊境疲敝不堪。戚繼光一出手就差點幹掉了朵顏首領董狐狸(名字很喜感)。董狐狸不服氣還要再打,還拉著自己弟弟長禿(名字更喜感)一起打,結果戚繼光生擒了長禿。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不是戚繼光對手的董狐狸只好帶著侄子親自來到關口,穿上孝服請求朝廷原諒。戚繼光當然是選擇原諒他,在他鎮守北境的十幾年,土蠻、朵顏再也不敢南下。

    不敢打薊門主意的蒙古人只好去遼東尋活路,一開始戚繼光還帶著人去遼東一起協助抵抗,到後來由於遼東方面已經出了個優秀的總兵,戚繼光也就樂得清閒,把打土蠻的任務留給了這位優秀的總兵。這個總兵在我的故事裡已經出現過許多次了,他就是李成梁。

    李成梁

    戚繼光在北方如此吃得開,一方面是因為他確實是當時中國甚至是東亞最優秀的將領,另一方面也因為他和當朝宰輔關係都不錯。徐階、高拱和張居正三人雖然互相傾軋,但是對戚繼光都特別倚重,張居正當政十年間更是把朝中所有眼紅戚繼光、想要排擠他的官員全部清理出去。朝中有人好辦事,戚繼光在北境大展宏圖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張居正

    只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他和張居正間的特殊關係終於隨著張居正的辭世而結束。張居正死後半年,就有言官說戚繼光不應該老是待在北方,當朝首輔張四維和張居正是死對頭,自然同意將他調往廣東。鬱郁不得志的戚繼光請求告老還鄉,結果又被告了一狀,最後竟然被削為平民。又過了三年,心情苦悶的戚繼光終於與世長辭,年僅六十歲。

    古北口長城附近的戚繼光塑像

    英雄最後如此末路,自然讓人嘆息不已。但無論是當時還是幾百年後的今天,華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有一位英雄,在祖國的東南和華北,指揮著和他一樣英勇的熱血男兒為了保衛祖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的遺言直到現在依然為人們所傾倒:“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

  • 3 # 紅雨說歷史

    後來,福建倭寇猖獗,戚繼光在臺州大捷後,率軍支援,殲滅敵人2000多人,然後乘勝追擊,蕩平了倭寇在福建勢力。1563年倭寇,捲土重來,以3000多百姓為人質,戚繼光再次揮師南下,肅清了福建倭寇,救出百姓,後來經過三年的清理,基本清除東南沿海倭寇。1565年,戚繼光揮師廣東,和俞大猷一起殲滅廣東倭寇。從此沿海倭寇基本清理。

    清理完倭寇,戚繼光回朝不久,就辭官了,果然封侯非我意啊。

  • 4 # 業餘歷史學家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父戚景通,世代為官。嘉靖十七年,戚繼光10歲繼承其父爵,官居四品。嘉靖二十八年參加武舉,在考試時庚戍之變發生,於是被分配到薊門與韃靼軍戰鬥,寫下《備俺答冊》。後於閩、浙、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10餘年,大小80餘戰,基本掃平倭寇之患。

    戚繼光是明朝著名的愛國將領,他出身在將門,受到父親教育的影響,從小喜愛軍事,並立志做一個正直的文武全才的軍人。

    當時,中國沿海常常受到倭寇的侵擾,戚繼光十分痛恨倭寇的暴行。16歲時,他曾經寫下一首詩:“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意思是說,做官並不是我的願望,我的願望是祖國海疆的平靜。

    17歲那年,戚繼光繼承父親的職務,開始了金戈鐵馬的軍事生涯。他一上任,擺在他面前的嚴峻問題就是倭寇為患。

    倭寇是指日本內戰中的一些殘兵敗將,以及部分浪人和商人,屬於東亞海盜。從14世紀元代末年到明代初年,他們經常駕駛海盜船隻,在中國沿海一帶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到了15世紀下半葉,倭寇越來越猖狂,他們與中國沿海一帶的土豪奸商相勾結,有的甚至深入內地,攻陷州縣,倭寇成了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大禍害。

    1555年,由於戚繼光在山東抗擊倭寇有方,朝廷把他派往浙江,任定海參將,這裡是倭寇活動的中心地區。戚繼光組織了一支由農民、礦工組成的軍隊。他還根據中國南方沼澤多,倭寇又慣於用重箭、長槍作戰的特點,創造了一種“鴛鴦陣”,這是和敵人進行短距離肉搏的戰鬥組合。

    在戰鬥中,戚繼光的軍隊先以火器、弓箭作掩護,待敵人進入100步之內便發火器,進入60步內便發弓箭,敵人再進便用“鴛鴦陣”衝殺。

    這支4000多人的新軍,經過戚繼光的嚴格訓練,精通戰法,軍紀嚴明,戰鬥中屢戰屢勝,深受人民的愛戴,大家親切地稱這支軍隊為“戚家軍”。

    1561年,倭寇數千人,駕100多支戰船,大舉侵犯浙江台州地區。戚家軍聞訊,神速迎敵,在臺州一帶連打9場勝仗,將敵人全全部殲滅,從此倭寇聞風喪膽。因為戚繼光的英勇善戰,軍功卓著,很快得到升遷,轉戰到福建。

    戚家軍再戰攻克橫嶼,凱旋迴師,戚繼光和全軍將士一同賞月。當時軍中無酒,戚將軍隨即創作《凱歌》一首,教全軍將士一起唱和,以歌代酒激勵士氣:“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衝斗牛。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編著者語:在戚繼光和其他將領的共同努力下,明朝東南沿海的抗擊倭寇戰爭節節勝利,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日趨安定,經濟也逐漸繁榮起來。戚繼光在抗倭寇戰爭中建立了卓越的歷史功績,贏得了當時以至後世人民的稱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能夠使農產品種植戶多賺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