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儒於成

    1.鑄造辨偽

      商周時代的青銅器,極大 部分是用陶範法鑄成的,後代未知此法,作偽者只能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由於當時作偽的人,只講究器手的外形,還不知道古人鑄造 的原理的方法,因此,特別青銅器是否用陶範法鑄造,對於確定青銅器的真 偽,是一個重要的方法。這裡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對商周青銅器鑄造方法的全過程,要有確切的瞭解。後代偽器的鑄造方法和古代用陶範法鑄造完全不同,因而偽器所呈現的鑄造現象也不相同。觀察是否用陶範法鑄造青銅器的主要方法, 是的看青銅器是否有塊範對合的痕跡,即是事有“線”,了就是看應該合範處是否留有對合的 範痕。在商周時代,任何一件青銅容器,它的塊範拼合的痕跡都有一定規格,隨著時代進步,合範的方法也會有所改變,而任何一件塊範鑄造的青銅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高手,也難免做到天衣無縫。有的器紋飾不多,表層互助組面較大,合範痕跡容易攸 飾 ,但在隱蔽處,如鼎的耳內和腹下部,還會遺留痕跡的。但是用蠟模法偽造的青銅器,表面較精細,少數甚至可以達到與陶範法鑄造的效果差不多。失蠟法能鑄造各種開頭和有特殊裝飾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這種方法,早期偽造的青銅器是沒有任何痕跡後。後期的失蠟法是在模上貼蠟片,所貼蠟片不合縫,鑄成後所顯示痕跡,甚至倒使人誤認為範線。貼蠟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緊貼一層蠟,其存度是待鑄青銅器的厚度,在蠟上刻花紋並經修飾,蠟片也可以模印後貼上去,再逐層塗上細泥,在蠟片分塊的以合處,會產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錯位的條痕,這一情況在青銅器上的範痕是凹陷的。新鑄之器一般的重於原器,這是通常偽器或仿製品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而經過長期文化腐蝕是不同的。 經過數千年緩慢腐蝕的青銅器,因為發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偽鑄品沒有這一過程,就顯得較重。另一方面,偽器的蠟模製造都略厚於原器,仿偽者往往未見原物,因而蠟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這是一個先天的毛病,因而偽鑄之器一般都厚於原器,以上兩方面因素疊加起來,偽品就明顯地重於原器了。偽器系新鑄,經叩擊後聲音清脆,猶如新銅,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 古代塊範鑄造的青銅器,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氣溫孔,更少銅液灌注有到而產生縮孔的情況。而失蠟和翻砂鑄造的偽器,經常在表面出現某些砂眼,有的甚至產生縮孔等鑄造缺陷。如不瞭解這一點,很可能錯誤地以為砂眼和縮孔是舊鑄的特點。

      2.器形辨偽

      每一類青銅器,隨著時代的不同,都有它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如鼎是青銅器中的大類,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握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鑑別知識的基礎。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鑄造的偽器,它的器形和銘文均有所本,儘管模仿得並不準確,但也有一定水平。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雜拼,意在作奇,稀見為貴。直接鑄造的偽器,有的器形或銘文只有部分有所本,部分故意改了樣。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卻鑄上了杜撰的銘文,或者銘文有所本,卻鑄在毫不相干的器上。拼湊改造的作偽,是水平很低的作偽,如果不仔細觀察,也有上當的可能。這類作偽大多是在睦的器物上作部分改造,使人產生新奇感,從而可以獲得厚利。

      3.銘文辨偽

      宋代以來,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獨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點是文字,當作歷史文獻對待的青銅器銘文,往往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那時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蒐集,往往偏重在銘文方面,晚清是銘文作偽的主要時期。商周時代青銅器銘文的鑄造,是另做一塊銘文範,嵌入主體內範中。有的銘文嵌得很平整,周圍沒有明顯的痕跡。也有嵌得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組的銘文皆是如此。商周時代在鑄造長篇銘文時,有的還要劃好線條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銘文橫行直行都比較規整,而從事在陶範上刻銘文的技工,技術很高超,書寫也很流利。 由於範土的銘文是陽線條,因此銘文範上陽文在刻完後,乘溼嵌入主體範中,字口厚度要避免與外範接觸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與主體範修正,這樣陽文字的上口就大,而鑄成的銘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覺。這必須精細的觀察才能發現。同時在字口內具有磨砂玻璃那樣均勻的無光感,字型筆畫的轉折處,呈非常自然的圓勢。當然,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是如此。而後刻的銘文,有的是有所本,字型比較拘謹、呆板,字口內有或隱或顯的刀鑿痕。而用翻砂法鑄造的青銅器,泥料顆粒比較粗,銘文筆畫的表面與細膩的範土鑄造不同。

      4.青銅器聲味辨偽

      商周銅器多為銅牆鐵壁錫鉛合金,以手敲擊,則發聲清脆,由於在土中埋了幾千年,有一股土氣味,新出土的銅器土氣味更濃烈。而宋以後的偽器多為黃銅,又未氧化或氧化時間較短,以手敲擊,聲音細長混濁,也無土香味,卻有汗腥味,這是由於作偽者多用化學藥品,如酸鹽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鏽,雖經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氣味。有的用石膏製作或修補的偽器,質地輕,顏色白,用手敲擊,其聲嘶啞。這些只是一般規律,因銅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時間長短、地區、土質等不同,輕重聲音有所區別。

      5.青銅器銅質辨偽

      戰國以前的銅器,皆為銅錫鉛合金的青銅器。錫的成份越大,銅質的灰色色澤越淺淡。商至戰國的銅器銅質純淨,極少有沙粒。宋仿銅器,合金成分為銅、錫、鉛和少量的鋅,銅色為黃中泛紅。明清偽器含錫成分很少,而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皆發黃,但明代偽器色為黃中泛白,清代偽器色卻是黃中透黃。因此,鑑定銅質的真偽,還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銅的質色。

  • 2 # 寶藏故事

    多年前入手了一個造型奇特的銅香薰。一直搞不懂它出自哪裡?什麼年代?請高手們幫忙看看?懂得還望不要吝嗇啊!多多點評鑑賞!

  • 3 # 小太極猴劉永明

    假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馬是千里馬,堂是登堂入室的堂。千里馬指的是人才、本領大的人。登堂入室是指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得道的過程。銅器能讓你本領大,讓你學有所成,就是好東西。反之亦然。

  • 4 # 諸葛夫

    這個問題有點帶含糊之念,我們看一件銅器的好壞。簡單講,首先從廣義上看,你得了解所接觸的銅器是什麼器形,什麼紋飾,什麼工藝,什麼年代,新舊特徵和體積大小等外部資訊如何?只有掌握了這些最基本的資訊,你才能初步判定這件銅器對你的感觀影響幾斤幾何。其二,看一件銅器的好壞,我們還更應掌握它的理性知識,透過它的各種外部資訊再來研究,此銅器是否符合它想所強調的年代特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鑄造銅器的工藝手法與那個時代是否對決一致。透過對器物作以上的方式你就能基掌握瞭解什麼樣的銅器是好銅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會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