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有一類現代生活必需品,目前主要由外資A,國產H,半國產M三家廠供貨。其中銷量A>H>M。
A廠商,完成了重要構件的自主研發,投入了極高的研發費用,供貨模式是:生產商→一級經銷商→二級經銷商→…→商鋪→消費者,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時,消費者購買時的價格較出廠價增加了60%。
H廠商,完成了重要構件的自主研發,核心構件在多個國家都有能相互替代的供貨商。H廠商投入較高的研發費用,並高薪聘請多名研發人員,供貨模式與A廠商相同,消費者購買時的價格較出廠價增加了50%。
M廠商,主要採取國際先進構件,與主流構件生產商達成短期協議,常常能率先以很低的價格給消費者帶來極佳的配置。但是,無法預測未來M廠商能否繼續從供貨商取貨。受自身能力限制,M廠商的構件無法發揮出其全部能力,甚至引數領先的構件效能落後於引數落後的A廠商和H廠商。其供貨模式為:生產商→商鋪→消費者,消費者購買時的價格較出廠價增加了10%。
顯然,對於消費者而言,M廠商最友好,產品最實惠,且幾乎沒有品牌溢價。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對於經濟發展而言,上述三個廠商中,哪些廠商能提高經濟活力,刺激經濟增長?又是透過哪些方式?
按照題主描述的框架,我們暫且已汽車行業為例;
汽車行業有自主品牌吉利、長城、奇瑞、上汽等車企,合資品牌有上汽大眾,華晨寶馬、北京賓士等品牌,原來受國家政策限制,沒有純外資品牌,現在也有特斯拉純外資品牌;
現在國內的汽車行業,雖然自主品牌銷量也已佔半壁江山,但是不可否認一些關鍵技術依然被外資卡脖子;在合資汽車進入中國三十年中,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的汽車人才,極大提高了國內車企的管理能力;
現在純外資僅有特斯拉一家,我們暫且不表,合資品牌中,大眾豐田賓士寶馬,在中國合資車中佔了大半壁江山,攫取了大量的利潤,根據上汽的財報,2019年上汽從上汽大眾中分得近300億的利潤,德國大眾加上技術轉讓費獲取的利潤肯定會超過300億,這些都是中國的財富啊,就這麼讓德華人拿走了,而所謂的上汽大眾技術中心,基本就是一個殼子,一幫人把德國的技術資料翻譯成中文,還可以拿到大量的政府補貼。北京賓士和華晨寶馬相比上汽有過之無不及,在北京賓士和華晨寶馬中,如果去掉合資的收益,北汽和華晨都是虧錢的。
而自主車企,別管一汽上汽之流的國企還是吉利長城比亞迪的民企,所有的收益投資都是國內的,自主品牌由於要和大眾豐田他們競爭,研發中心真的實打實的技術中心,真金白銀的砸下去搞研發,而且目前還出了一些比較不錯的成果,他們所有的收益,投資都在國內,直接促進國內經濟增長;
合資品牌在國內大量賣車賺錢,當然極大促進經濟增長,但是每年會分走大量的利潤,這些錢就回到他們自己國家投資促進他們經濟增長了,自主品牌賣車賺錢,所有的鏈條都在國內,所有的投資都促進國內經濟增長。從絕對量對比,汽車民營體量可能沒有合資對經濟增長貢獻大,但是合資要分走大量利潤,所以,從長遠看,絕對贊成支援自主品牌發展。自主品牌對經濟增長貢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