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男春秋

    北宋五子如下

    一、周敦頤(1017~1072)北宋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原名敦實,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晚年定居廬山蓮花峰下。

    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太極圖說》等。

    二、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學家。字堯夫,他生於河北范陽,後隨父移居共城,晚年隱居在洛陽。

    著作有《皇極經世書》十二卷,包括《觀物內篇》、《觀物外篇》、《漁樵問對》和《無名公傳》。

    三、張載(1020-1077),北宋哲學家,字子厚,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人稱橫渠先生。

    著作有《西銘》。

    四、程顥(1032~1085),宋代理學家、教育家。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

    著作有《定性書》、《識仁篇》等。

    五、程頤(1033~1107),教育家。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北宋洛陽人。為程顥之胞弟。

    著作有《河南二程全書》、《程頤文集》、《易傳》和《經說》。

  • 2 # 讀一世界

    第一部分(簡介)

    “北宋五子”指“理學宗主”周敦頤、象數學家邵雍、“大化”秦人的“關學”領袖張載和理學的奠基者程顥、程頤兄弟。

    第二部分(周敦頤思想)

    周敦頤的思想體系集中地表現在他的《太極圖說》中,其中基本顯示了周敦頤的哲學思想結構,回答了諸如世界是如何產生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什麼、人應該如何修養等問題,其中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無慾等一系列概念,也成了宋明理學的基本範疇。

    周敦頤在長期以來儒、佛、道融合的基礎上,能夠接受佛、道的某些思想,融入自己的儒家哲學體系中。

    宇宙的起源是什麼?周敦頤認為是“無極而太極”。

    他把道教的無極視為宇宙的本原,把儒家的太極視為無極的派生物,由無極而為太極,由太極的陰陽運動而生五行,由五行的運動而生萬物,生男女,萬物生生變化無窮。

    由此,周敦頤藉助於道教的無極概念便比較好地解決了宇宙萬物和人類的發生、發展與統一問題,從而為宋明理學提供了本體論方面的依據。

    同時,周敦頤也提出了“主靜立人極”的倫理觀,在周敦頤看來,正像世間萬物因有不同稟賦而形色不一那樣,人也因為心性受感萬物而有善惡之分,“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因此,他主張“主靜”而“立人極”,“無慾故靜”,“主靜”就在於“無慾”,“無思”“無為”是一種精神內省功夫,消除慾念,達到無所欲求的境界,這樣,人透過內心的道德修養,遏制思想,制約情感,不偏不倚,“定之以中正仁義”,使個人行為符合封建倫常標準。

    第三部分(張載思想)

    大約與周敦頤同時,張載也在關中舉起了儒家的旗幟,他摒棄佛、道,敦守儒經,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教育弟子。

    他在政治上提倡三代禮教,並親率弟子實踐封建禮儀、道德。

    他在認識論上提出的見聞之知、德性之知,在人性論上提出的氣質之性、天地之性,在宇宙觀上提出的元氣本體論等,都是宋明理學的基本命題。

    張載發展了中國古代氣一元論的唯物主義傳統,豐富了宋代新儒學的宇宙本體論。

    他認為世界的本體由氣構成,萬物的本源是太虛,而“太虛即氣”。

    《正蒙·太和篇》謂:“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氣是客觀世界的物質實體,是可以認識的。

    萬物的複雜變化“神”乃“氣所固有”。這種變化又有其規律,“萬物皆有理,若不知窮理,如夢過一生”。

    因此,張載進一步推論為人要“窮理盡性”,要透過不斷地反省自己,以改變氣質之性,以發現自己的本然之性,以使性與天道合一,以達到內外一致的誠的境界。

    第四部分(邵雍思想)

    在宋明理學奠基者之中,除了周敦頤、張載之外,還有邵雍。

    邵雍的思想貢獻主要是在對於宇宙本原及其演化規律的探討上。

    所著《皇極經世》一書,基本上是根據其師李之才所授“物理之學”來鋪陳敷衍,而後創造了象數體系來概括宇宙的一切的。

    他認為:“道為天地之本,天地為萬物之本,以天地觀萬物,則萬物為物,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為萬物。”又說:“太極,道之極也。”“生天地之始,太極也。”世界萬物均由一個總的本體“太極”演化而來,然後“一分為二”生出陰陽,“四分為八”生出八卦……依次分化,遂生世間萬物。

    邵雍還指出太極為心。以心為太極,則宇宙萬物生於心;宇宙的法則就是我心的法則。

    由此,邵雍認為人的認識並不在於如何把握客觀外界,而是如何認識自心。

    他以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在本質上與人體的構造並無太大差別,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則有四肢,故而最終天地與人合一。

    這樣,邵雍便將儒學原來的經學傳統轉換為心性之學,從而為理學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五部分(程顥和程頤思想)

    經過周敦頤、張載、邵雍等人的共同努力,宋明理學的體系便大體形成。

    而理學作為一種典型的形態正式形成,還要歸功於程顥和程頤。

    二程的基本哲學觀點是一致的。

    其思想中心都是“理”或稱“天理”“道”。

    程顥說:“天者,理也。”“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理不僅總攝天地萬物,而且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把它當成萬物本源和人類社會的最高準則。

    程頤也主張天理論,他說“天下只有一個理”“萬物皆是一理”。世界上只有一個絕對的理,包括人在內的萬物都是由理派生出來的,它們在理的基礎上統一起來。

    同時,在人類社會中,封建制度與封建的倫理綱常,也是天理的表現。“父子君臣,常理不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理的原則“推之而四海皆准”,不僅不能違背,而且要“順理而行”。二程把封建的等級制度與倫理原則,上升到了哲學本體論的高度。

    在二程那裡,既然理是宇宙本原,那麼,認識理、體認理的真諦也就成了他們的最高追求。

    程顥突出宣揚“良知良能”說,認為“良知良能,皆天所由,乃出於天,不繫於人”。

    他明確宣稱:“心”生來就具有知萬物之理的“良知良能”,“心是理,理是心”。要使自己的心不被外物所迷,必須超然於物質、精神的慾望之外,只有這樣,才能認識天理。

    程頤認為,“格物”就是窮理,而理為人內心所固有,只是被外慾所誘惑,使理、心不能會而為一。

    人慾和天理是對立的,人慾往往導致天理的喪失,為此,認識天理應“求於體”、“求於內”,應主動地“存天理,滅人慾”,極力剋制自己的慾念。

    第六部分(總結)

    總之,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是道教《太極圖》與儒家《周易》之學的結合物,糅合了儒、道。同時,他還著有《易通》。

    在這兩部著作中,他宣傳了儒家的道統論,講論宇宙生成和萬物化生,一切皆本之於“無極”,以“自無極而為太極”作為其思想體系的核心,開始使用“理”這個基本範疇,並從本體論的意義上加以解釋。

    邵雍用象數學來概括宇宙間的一切。宇宙間的一切都有“數”,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他所推衍的象數構成併發生變化。他對太極與道的解釋,與張載、二程的某些思想都有相通之處。

    張載十分重視本體論,在《易說》中提出“氣”為世界本原的思想。他區別了所謂“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並提出“立天理”、“滅人慾”的命題,提出“理一分殊”思想,提出“窮神知化”與“窮理盡性”的認識論。

    張載思想中,從天理論、道德論到認識論,理學的基本框架已經完成。

    到了程顥、程頤,他們吸取了前人的理論,把具有自然之性與精神之性雙重意義的“天性”改造成為一個高度抽象的、精神性的結晶體,以“理”或“天理”作為世界的本原。

    這樣,透過周、張、邵、二程的努力,儒學向哲學化、抽象化的理學過渡終於完成,正是基於這一原因,後世合稱他們為“北宋五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魅族手機現在價效比不錯,為什麼還是沒人買?問題出在哪裡?